民办高等学校的校本管理与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2)06-0021-05
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和有效经营。在管理方式方法、内容和经营策略与范畴上,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既是民办高校白手起家、快速发展的法宝,也是民办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力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办学机制的差异,民办高校将经营理念、市场原理引入办学之中,这种独特的管理和办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一、民办高校的校本管理
管理与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经营是根据外界的变化来决定发展目标,其功能重在决策,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管理则是组织协调组织内部条件去实现目标,其功能是在实施过程中提高效率。因此,经营主要属于组织高层领导的职能,管理则主要是中下层领导的职能。校本管理则主要是体现学校特点、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活动。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体现了管理与经营的转变。
民办高校在内部管理上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主要方面,在于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组织管理结构的差别,结构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功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确定了高等学校各种领导力量之间的关系。我国多数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或独立的校长负责制,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作出的明确规定。比较而言,由于董事会是一个经济色彩极浓的决策机构,非常注意市场的需求。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和校务委员会,一般说来是比较具有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的,使得民办高校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办学,配置资源。
从理论上讲,多数公立高校校长要受到上一级政府和校内党委的双重领导,过分依赖政府,对市场的反映不够灵敏,因此,公立高校校长的经营意识明显不如民办高校校长。很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民办高校校长注重对学校的宣传,对学校的经费开支了如指掌,拥有较公立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学术与市场的天平上更注重市场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校园中经常见到校长忙碌的身影,其内部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紧密相连,出发点是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大部分公立高校的校长要么沉湎于政务,要么专注个人学术,过分依靠职能部门,在学术、市场、政府之间明显地倾向于学术和政府,对市场的反应滞后。
与我国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是一种典型的校本管理。
首先是在学校领导体制上,以独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许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质上也是独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副董事长基本上是由校长、副校长兼任,在校内拥有绝对的办学自主权。
其次,管理机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设置,力求精简,科层灵活,管理人员精干,一职多能,管理成本较低,管理效益和效率较高,办学经营的理念费穿于管理之中,实现了由管理向经营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学校自身和社会的财政负担,而且强烈地震撼和冲击着公立高校的管理体制。公立高校的内部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以学校自我为中心,机构庞大,科层复杂,对市场尤其是教育消费者的需求不那么敏感;由于经费的获得比较容易,经费来源渠道畅通而且有保障,因此缺少经营的动力,忽视资源的配置效率效益,组织形式单调划一,办学机制机械生硬,公务经费支出和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益较低。在适应市场和内部管理效益与经营方面,民办高校的确是领先于公立高校的。
第三,追求校本管理,不断创新。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1],创新是学校管理适应外界变化的动力和源泉。民办高校利用自主办学的优势,确立富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模式,通过各具特色的管理在具有多种需求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东亚大学的管理模式、万里学院的管理模式等都是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管理。管理的创新包括目标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机构及其结构的创新。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实现办学目标的同时,也受到盈利导向的影响,办学中注意和加强成本核算,想方设法增收节支,扩大节余。而公立高校在管理上不大注重办学的成本与效率。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因此,产权制度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就民办高校而言,它规定着学校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学校的权力、利益和责任。民办高校产权制度的多元性是公立高校所难以企及的。在管理制度中,分配制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创新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求、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的平衡。协议工资与年薪制的结合,知识入股等都是民办高校具有创意的分配制度。
民办高校的资源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市场对民办高校的导向作用,使得民办高校在管理内容、管理环节的结构、主要管理方法的运用、管理形式等方面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构建,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效率的理念始终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管理活动。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成本目标管理,在实现办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经营目标。公立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对政府负责,培养国家培养目标规定的专门人才。所以,公立高校的管理往往热衷于围绕政府的评估指标运作,重管理的社会效益,忽视管理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民办高校管理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办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涵的自主办学理念。自主办学才能实现校本管理,才能较快做到目标、机构和制度的创新,才能保持较为精简灵活的管理层级和较宽的管理幅度(管辖人数),取得管理上的规模效益。
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管理的范畴较公立高校窄,在相同管理内容上,民办高校的管理职责也较单一简明。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主要集中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主要事务的管理,教学管理以及为教学服务的支持系统的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教师的管理、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即使这些管理也属于公立高校管理的范畴,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内容、方法、形式上也有较大差别。例如,民办高校的教师管理主要职责是安排、组织和督促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发放相应教学酬劳,没有诸如公立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国家也没有赋予民办高校独立评定相应职称的权力)、退休、福利等其他需要管理的内容,因而一般不设立人事处,而将教师管理归口到教务处。民办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公共课、基础课的设置因校而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公立高校除了上述管理范畴外,科学研究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等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成分,而科学研究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在大部分民办高校中占据的位置并不显著。这其中既有政策上对民办高校的限制,也有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积累不足而未能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等方面的原因。对高等教育竞争力并不占优势的民办高校来说,机构的精简、职能的缺损并不是一件坏事,在现实情况下,更演化成民办高校发展的优势。管理职能的多元化往往容易造成多头领导,机构、人员之间磨擦增大,管理成本增加,甚至阻碍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民办高校的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虽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无关系,但是,民办高校内部的有效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更大或者是越来越大。
管理学认为,有效管理的建立是以完善的利益机制、风险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前提的[2]。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利益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调节机制和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确立相应的劳动分配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人员聘任和兼任制度等,配置学校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各司其职,实现办学活动的循环与发展。民办高校千差万别,规模较小的学校管理的层次少,领导的决策政令畅通,规范的运行机制更易于促进这类民办高校的发展;而规模较大的民办高校,管理内容和层次较为复杂,管理幅度较宽,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就显得尤其重要。民办高校在规模上都经历过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创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粗放式的朴素管理(即维持就是发展)使学校规模不断扩张,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提出了挑战,学校的运行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构—管理、民主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西安翻译学院)、实施IS0900质量标准体系(南洋学院等)、校本管理等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组织与制度的基础。
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中,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市场力量(效率效益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种不同力量的大小、方向决定了高校管理的模式及其成效。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其市场化成分越来越浓厚,它既具有非盈利组织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盈利组织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以市场的效率原则设置机构、配置资源,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不再只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维持,效率效益、质量保障等关系到学校持续发展的因素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外的私立大学在内部管理模式上虽然有学术主导型[3]、经营主导型、行政主导型等多种类型,但是绝大部分学校是经营主导型或学术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或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依然是私立大学的共同选择。
二、民办高校经营的理念与实践
“学会经营”是西方现代大学正日渐推行的一种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根据B.R.Clark的观点,欧洲的许多大学在管理上也在向经营方面发展:将企业精神推广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以便和学校文化融二为一;加强基础学系自给自足的能力,提升其独立性;拓展和校外,特别是工业界的关系[4]。学会经营的核心是在办学中善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大学的发展要注重市场的作用。学会经营的理念中蕴涵着深刻的产业化内容,要求大学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模式,把营销理念引进学校的招生、募款、定位及课程等方面,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完成组织的目标。高等教育规模的膨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由此引起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财政危机,是西方大学急于学会经营的直接动因。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的高等学校不需要经营,更不必学会经营,一切都在“供给”的序列之中,国家和政府作为供给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途径,使高校不必经营就可以获得生存的空间[5]。
民办高校作为顾客支持型的非盈利组织,主要面向市场配置资源,以教育消费者交纳的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这就迫使民办高校学会经营,遵循市场经济原理办学,注重办学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对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内以合理和优化配置资源为中心,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前者涉及学校外部,表现为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后者侧重学校内部,更多地属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范畴。如果说民办高校在经营上更能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的作用,那么,在管理上则主要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发挥作用。公立高校由于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办学,是一种典型的公众支持型非盈利组织,受政府的影响和控制较大,政校联系紧密就象政企不分一样,自主办学的范围和力度有限,难以有效发挥经营的功能,经营意识淡薄,学校管理效率不高。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浓厚的经济成分、特定的主体和环境、独特的资源优势等等,使得经营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是为了实现办学经营目标,办学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优结合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经营有方和经营不善,影响着甚至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这是民办高校在产业化运作中区别于公办高校的最显著特征。
民办高等学校从管理向经营转变,使学校的办学从校内走向市场,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源泉。民办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经营目标与原则有其特殊性,不能忽视人才培养目标而片面追求办学利润。这种特殊的经营目标和原则决定或反映了民办高校在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技巧、经营范畴等方面,与企业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营活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受高等教育市场、决策、信息、政策、消费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便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经营风格和经营效果。
民办高校的经营活动涉及学校内部办学和学校与市场的关系,学校的经营收支盈余是通过在一定的经营机制保障下获得的。民办高校经营机制实际上就是民办高校遵循市场原理办学、面向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着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的能力。完善的经营机制旨在通过合理竞争,提升民办高校教育服务质量和办学效率效益,使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经济杠杆(提高学费或加大投入),增加有效教育供给,刺激和扩大教育需求,保证学校的持续扩张;优化组合资源,盘活存量资金,剥离不良校产,降低办学经营成本,以最小投资获得最佳(但不是最大)回报。实现学校经营权与学校内部办学权、投资与管理的适当分离,可以避免经营风险给办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投资主体是影响民办高校经营结构的主导力量,它也决定了经营决策主体的结构。民办高校相对集中的投资主体,使民办高校经营中的决策的投资行为比较明确和专一,有针对性地为办学服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民办高校从投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个人办高校、企业办高校、教育集团办高校、捐赠办高校、股份制高校、中外合办高校等众多类型。虽然就一所民办高校内部而言,主要是以个人、企业、教育集团等投资方中的一种为投资主体,但是,从发展道路,可以分成滚动发展型、注入发展型、资源整合型、股份合作型。受此影响,民办高校获取利润的方式,从直接盈利逐步向间接盈利转变。民办高校获利方式的变化与其说是为了绕开《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不如说是民办高校办学经营风险的分散与化解。因为办学的间接盈利意味着,采取由教育投资公司等运作办学积累资金和校产的方式,即使只获得最差的经营效果,学校的办学积累资金和校产的原值部分也是可以保值的,便不必说最好结局是办学积累资金和校产的增值。在不同的高校,经营上的这些差距也是非常显著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独立的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居多。它们依然停留在办学经费的原始积累和运作阶段,根据生源状况决定是否扩大供给,长此以往,学校所承担的经营风险最大。不过,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使得部分民办高校选择多样化的运作方式经营学校。多元化经营可以加强一个组织的可持续性,过度集中投资增加了组织的风险[6]。这些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学费是日常办学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办学为主线,将办学这块蛋糕做大。其次,将经营风险从学校活动中分离出来,获利方式由直接转向间接,减少经营活动对学校内部办学工作的不利影响。第三,经营逐步专业化,表现在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水准的专业化。民办高校主要是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如果既在教育服务和内部管理上直接地面向市场,又在学校的经营上间接地获利,做到学校教育服务、内部管理与学校经营上的有机结合,势必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需要良好经营为依托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民办高校依靠办学的原始积累可以促进办学规模的扩张,这主要得益于民办高校自身机制灵活、自主办学的优势,使民办高校得以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但是随着民办高校队伍的扩大,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更不用说公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改革所带来的压力,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原始的轻经营重管理的办学方式,必然被既善管理又善经营的新的办学方式所取代。在学校的经营上,发挥多元市场(包括生源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的潜力,主动扩大有效供给,引导教育消费,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确立权力、利益、责任。民办高校的有效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证民办高校的经济与福利最大化,使学校既拥有良好的经济支撑,又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运营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市场的原理将发挥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和优化配置,学校内部责权利的协调关系能够得到制度的保障,办学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受到约束,为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性的经济环境和强大的动力。其中,民办高校经营组织和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国民办高校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探索,从单一的管理型组织向经营型组织转变,建立和完善经营制度。由于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办学的观念与模式、经营的水平与技巧、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机构的重组和制度的创新等,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凡是较早地引入经营理念、借鉴市场原理办学的民办高校、其发展前景都是非常乐观的;反之,学校则可能面临生源、财源枯竭的困难,资不抵债,甚至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再一次经受了市场经济法则的严峻考验。
从民办高校经营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有效经营就是民办高校发展成熟的市场化过程,离开了市场或对市场的不适应,也就意味着民办高校经营的惨淡和困难。民办高校的经营也不仅仅是获得盈余,还蕴涵着对市场的运用和适应,其完善的经营机制比短期的办学获利意义更大,它将保证人才培养活动的持续进行。民办高校的有效经营,反映了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客观要求。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我国民办高校,当务之急是从短期的盈利行为中跳出来,着眼于学校的未来,摆脱原始积累的粗放经营模式(家族式经营)的消极影响,有效地向现代大学经营模式转变,实现从第一次创业向第二次、第三次创业的飞跃,以高效灵活的经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提高民办高校办学经营者的素质、改善办学经营环境、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对办学经营预算和办学质量的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民办高校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