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北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80年代以来,南北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陷入僵局,与70年代相比,南北关系出现倒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的推动下,第一个南北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了。它标志着南北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现状、原因、特点和影响四个方面对此现象做过研究后,认为南北经济一体化将是21世纪南北合作的新模式,其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南北经济一体化,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是冷战结束后南北经济关系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它突破了原有的认为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的传统理论,在实践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许多战前曾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逐渐获得了民族自主权,在政治上挣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枷锁,但在经济上仍严重依附于其原来的宗主国。为了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以集体的力量为打破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而斗争。从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从77国集团到南南合作,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斗争。特别是发展中石油国家以石油为武器,进行石油斗争,取得胜利,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1975年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南北对话,标志着南北关系进入新阶段。但终因美国等少数国家坚持顽固立场,1981年坎昆会议,南北谈判破裂,南北关系陷入僵局。自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民族经济,不得不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自己和加强南南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上。然而众所周知,整个80年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失去的十年”。发展中国家受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出口不振,原材料、燃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跌再跌,致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又深受债务危机的困扰,经济增长速度降幅较大,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上因领土边界、宗教种族等问题而引起的地区冲突不断,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成效不大,已建立的各种一体化组织也常常因互补性差、潜力小等原因而名存实亡。
1994年1月1日, 经过两年多艰苦谈判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正式生效,标志着第一个南北经济一体化组织诞生了。它使云雾笼罩下的南北关系露出一丝曙光,它打破了80年代以来南北关系的僵局,将成为下世纪南北合作的模式。
截止目前,南北经济一体化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
在美洲,早在NAFTA成立之前,美国前总统布什于1991 年就提出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宣称要建立一个“北起安克雷奇港、南至火地岛的大自由贸易区”,希望通过贸易、投资和债务减免等三位一体的计划来加强美国同拉美国家的经济联系,最终建立一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克林顿上台后,基本上继承了布什政府的拉美政策,先后数次出访拉美国家,讨论推动自由贸易等问题。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拉美各国开始由疑虑、迟疑,变为积极主动。智利正努力创造条件,有可能于1997年率先加入NAFTA; 中美洲五国已表示谋求以集团形式加入NAFTA;拉美一体化协会通过决议, 允许其17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国自行决定加入NAFTA。1994年12月, 应克林顿之邀,在美国迈阿密召开了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6月,在美国丹佛召开的美洲国家34 国贸易部长会议上,与会者表示要为建立这一自由贸易区而立即开始筹备工作。智利加入NAFTA的谈判工作已同期开始。
欧洲是经济一体化的发源地。其一体化进展最快, 程度也最高。 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冷战时期,由成立初期的法、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 国扩大到12国。1973年1月1日,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同时加入欧共体;1981年1月,希腊成为其正式成员;1986 年又吸收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新成员。第二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联盟,并制定了“东扩”和“南下”的计划。1995年1月1日,欧盟接纳瑞典、芬兰和奥地利为其新的成员国。此外,原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已成为欧盟的联系国,当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准备就绪时可以成为欧盟的成员国。1995年3月6日,欧盟同土耳其就关税同盟协议达成一致。从1996年1月1日起,土耳其成为欧洲统一市场的一部分,并采取欧洲的立法及其对外统一关税。
亚洲的经济合作一开始就带有南北经济一体化的色彩。不管是小范围的正在茁壮生长的“增长三角”、或是次区域的已见端倪的东北亚经济合作,还是泛区域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都是一种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结构各不相同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尽管目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还未制度化,但在APEC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可以预料一个属于南北经济一体化类型的一体化组织——亚太自由贸易区必将形成。
二、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很多,其中以关税同盟理论最为重要,发展至今,它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关税同盟问题,对于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假定满足了帕雷托最优的一般条件,自由贸易就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关税同盟只能是一种“次优”的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单边削减关税所获得的福利要超过参加关税同盟所获得的收益。那么为什么还会形成关税同盟呢?解释其合理性的原因有二:政治上,可以获得公共品的好处;经济上,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改善贸易条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好处。而且,此理论认为只有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雷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结成类似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一体化组织。比如,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就认为,只有发达国家之间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
然而,事实证明,自冷战结束以来,南北经济一体化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加速扩展的趋势。这一新现象和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是相悖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出现南北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首先,它是发达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增强,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顺应潮流,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以自己为主的经济集团,借以增强其在世界经济角逐中的力量。如果说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地位在下降,日本和西欧的地位在上升,那么80年代就基本确立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美国对此并不甘心,试图通过建立以自己为主的经济圈,甚至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进来共同对付日本和欧盟的挑战。
其次,经济上极强的互补性可使双方获取最大比较利益。首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的互补上是明显的。它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其次,产业结构互补性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成为下世纪的主导产业。冷战后,发达国家在建立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逐步将劳动密集型、污染严重的资本密集型、甚至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正可利用这一机遇,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当南北实现经济一体化后,由于贸易、投资的限制在成员国之间最大限度的消除,从而加快了产业结构国际间的传递进程。
第三,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冷战后,经济利益被置于国际关系中的首要地位。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发达国家为摆脱国内经济衰退竭力想从南方国家寻找出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常运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限制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实现南北经济一体化后,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优惠,确保本国产品的出口。
第四,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在发展中国家里,拉美国家债务危机最为严重。1982年底,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其后迅速波及到巴西、阿根廷等20多个重债国,据巴黎OECD《年度债务统计》,1990年拉美债务总额是926亿美元,到1994年则高达5340亿美元,增长4.8倍。同期,美国债权总额是1470亿美元,其中一半在拉美。为解决拉美的债务危机,在国际社会的协助下,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但收效甚微。于是,美国希望与拉美国家成立经济集团,一方面可以增强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使它们按美国的意志进行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负债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解决债务问题。
此外,90年代前半期,虽说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年均经济增长率达5%,但南北差距并未明显缩小, 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很弱。即使“一枝独秀”的东亚经济在战后取得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由于仍未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因此所谓的“东亚奇迹”是脆弱的,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至今还未真正成为独立的增长极。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经济互补性差,在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市场、资本和技术等方面都严重依赖发达国家,所以,南南合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南北关系。
三、特点
南北经济一体化组织与发达国家间的一体化组织相比,有以下三个不同特点:
第一,经济互补性强。一般来说,经济互补体现在生产要素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推动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前者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后者是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利益不均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而且由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未彻底改变,南北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基本上仍属于垂直分工,因此,必然出现南北国家在一体化过程获取的利益不均等。换句话说,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剥削。从劳动的交换价值来看,国际交换,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换是不等量劳动的交换,但是“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1〕因此, 发展中国家不能因怕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而因噎废食,而是应将国际贸易作为增长的发动机,从国际商品交换中获得使用价值,利用比较优势,尽快形成出口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促进其经济增长。
第三,依附性。在建立南北经济集团初期,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可以优先获得集团内发达国家的优惠贸易安排,资本、技术的援助和支持,迅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和外汇“两缺口”,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增长的机制,从而加快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中的自主性。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在逐渐减少,相互依赖则不断增强,从长期看,最终会形成南北之间相互依赖的格局。
四、影响
南北经济一体化是冷战后为打破南北关系僵局而探索出的一种南北关系新模式,应予以充分肯定。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发达国家来说,可能会因产业结构的加快转移,特别是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再次加剧,并加重了国内的失业危机。然而,从长期看,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建立,又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失业工人经过培训,重新掌握一门技能后可找到新的工作。另外,成员国之间由于移民、入境管理的放松,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体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发达国家更严重些。从短期看,会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型发展。但如果期望靠割断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割裂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单凭自身力量在封闭状态下发展经济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在目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如前所述,通过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技术等方面提供的契约性保证,加快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说“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是在没有契约保证的条件下取得的,那么在有契约保证的一体化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只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肯定会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最终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照此看来,南北经济一体化的最大影响恐怕在于造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裂,破坏发展中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南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成员的发展中国家会因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前者会更多地站在集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危及到南南合作的开展。
尽管有种种不利影响,但南北经济一体化的前景是乐观的。在不可能一下子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前,在不可能一下子使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实现工业化走向富裕的情况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应利用自身优势先富起来。在我看来,南北经济一体化则是一条必由之路。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75年版,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