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能力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论文_吴菊清

明确能力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论文_吴菊清

广东省吴川市第三中学 524500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科能力就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选择以《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第4课)为例来通过实践历史学科能力目标,来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能力目标 课堂活动 教学实效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科能力就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如,李凤(1993)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关于认知领域能力要求的层次划分理论,将历史学科能力概括为:记忆、理解能力;运用、分析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本文主要选择以《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第4课)为例来实践历史学科能力目标,来提高教学实效。

一、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实施策略

结合所列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选择部分能力,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实施计划。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讨论式、分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史料,不要给出已有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提供精选的材料。通过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极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落实能力目标的课堂活动设计

要很好地落实能力目标培养,必须设计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了五个围绕学科能力目标的活动。

课堂活动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戊戌六君子’被杀”的视频,然后导入)

导入:从视频中看出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但在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记载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历经103天的戊戌变法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课堂活动二:探讨问题如果变法推行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该活动目标指向的是推测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已知史实推测未知史实(学生根据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推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堂活动三:追问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再分派,必然会触及原受益者,哪些改革措施损害原受益者?

活动目标指向的是解释能力。课题对解释能力的描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的因果联系。通过分析思考,同学们认为废八股文、裁减绿营、举办民兵、裁减冗官和重叠机构、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这些会损害原受益者,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因此会引起反对和阻挠。

课堂活动四:在前3个活动基础上提供相关材料(多媒体展示),分析失败原因。

材料一:光绪以四岁入宫……满洲亲贵,乃至宫中宦寺,皆知有太后,不知有皇帝……盖一软性富伤感而无经验阅历之青年,不足当旋乾转坤之任。——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注:康有为)“尊君权之道,非去太后不可”,把太后视为变法唯一障碍,必须除掉,甚至不惜使用暗杀手段。——李济琛《戊戌风云录》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书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感。——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张之洞

材料五:变亦不可太骤,欲速则不达,古人具有明训。既如中国积弊,犹沉睡百余年,安能一目警觉?……窃恐弊未去而弊滋生,徒使天下骚乱不宁而已。——伊藤博文

在阅读材料之后,设问:有人说如果康有为等维新派说服慈禧太后,让慈禧太后成为改革的主导者,变法可能会成功;还有人说,如果先从教育文化领域改革,循序渐进,改革也会成功;也有人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措施太过激进,忽视改革的强大阻力,应负主要责任。你的观点呢?

让学生结合历史现实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光绪帝、慈禧、杨锐、谭嗣同、袁世凯、梁启超)、体验式学生活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最后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方面,学生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客观原因为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过于强大,阻挠和破坏改革;缺乏改革的现实条件,如改革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承受能力等。主观原因为维新派缺乏改革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策略。如: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形成一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队伍和领导核心;树敌太多;对列强和袁世凯寄予幻想;变法措施急于求成,太过激进……

这些结论都是师生在阅读大量不同立场、角度的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书本上已有的结论,也不是历史学界的定论,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叙述、论述能力。

课堂活动五:历史地、辩证地评价戊戌变法

你如何看待戊戌变法?引导同学们对戊戌变法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要辩证地看待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还是留下了不少遗产,新政余音在历史长河回响:在经济、文教、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铁路矿务总局、京师大学堂等保留下来,很多地方如山西等地近代化启动。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它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当然也有致命的局限:没有深入群众宣传、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和策略,导致变法失败。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待,前承洋务运动后启清未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实效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减少了以往教学设计的盲目性,增强了实效性。

同学们收获也非常大,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重新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可以说改变了同学们对这一事件的传统看法。如对慈禧太后的重新认识,一直以来她被作为镇压戊戌变法的刽子手、卖国求荣、保守的代言人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事实上站在清朝的统治基础、社会稳定的需求上,不是不可理解的;还有对康有为的重新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更主要的原因要从维新派自身的策略、经验、个人局限等方面找原因。

参考文献

[1]徐娅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选修专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王灵艳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刘德 林旭 学习高手·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 新课标人教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08,01。

论文作者:吴菊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明确能力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论文_吴菊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