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类中专试办高职班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类中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初期,我国大规模地创办和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同时高等院校也大量招收二年制的专科生。由于当时苏联只有中专而没有大专这一层次,我国大学办的专科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的“浓缩”,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早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就作了“专修科除必要者外,早日停办”的决定。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参考美国的学制,全国各地又开始大量办专科。这些专科学校许多是由条件较好的中专改的。但美国是没有中专这一层次的,这样就对中专能否继续存在,是否都应改专科产生了争论。1993年11月15日至19日国家教委在株洲召开了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文件《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工艺装备的更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有些行业和部门,提出了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也指出‘要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根据需要,依托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审批,继续试办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其待遇相当于专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即高职班)。这类学校可以实行五年一贯制,也可以实行三、二分段。这类学校校名先不变动,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办学,发挥多功能作用,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完善。”
建国以来,铁路工程类中专学校的学制,曾有过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二年半制和二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四年制和三年制等多种学制。1986年开始执行的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四年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总的来说,质量较高,相当一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中的拔尖学生。该教学计划和教材已使用近8年,只作过一些小的变动,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很严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次全面修订和优化。从借鉴国外经验和理顺我国教育层次等因素考虑,笔者认为现在的四年制可以改为三年,同时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现场实际需要,按大区配套,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老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分三年和五年两种学制办班。招生时,也可先不固定学制,入校后三、二分段,采用中期分流的办法。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家庭经济、身体状况、个人兴趣)和品德、成绩等因素,采取自愿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是三年制中专毕业还是继续读完五年的高职班。中期分流的办法有利于激励学生向上的学习情绪,对学校和教师也有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作一比较,照目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四年的学制计算,如果招400名学生,则400人×4年=1600人年。假如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采用200人学三年,另200人学五年,则也是200人×3年+200人×5年=1600人年。说明改制后,在同样的学校生活设施条件下,在同样的师资数量下,它和改制前比较,可有半数的学生被培养成具有大专程度的高职班毕业生。
当然,在招生总人数里,培养多少高职班学生,要通过调查研究,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决定。开始时比例可以小一些,先进行试点,以取得经验。
在这种“一校两制”的前提下,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可以五年连续读完,也可以读完三年中专后在现场工作一年(要交技术总结),再回校读二年。
为筹建高职班要做到下列四点,其中有些内容,即使不办高职班,为办好现有的中专班也是应该争取做到的。
一、办出特色
高职班应有自己的特色,要强调“三性”,即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针对性是指专业对口,培养目标明确,知识面宽窄适度。争取做到高职班的毕业生到现场对口岗位,上岗顶职,不用实习期。
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都要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制订出符合要求和新的教学计划,淡化学科体系,强化智能培养的整体性规划,以教授实用技术为重点,以职前培训为目标,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善于经营,长于实践,能将国内外科学成就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实施型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领域的改革是核心,而搞好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立足于现有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专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要充分利用行业办学这一优势,培养出一批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理论教学中是讲师,指导实践教学中是工程师。为适应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水平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技能、高水平的先生。教师的高技能、高水平只有投身到生产第一线去获得。可挂职到现场工作。力争专业课教师人人有3~5年的实践经历,这是适应发展、改造现有师资队伍的一项持久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据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介绍。全校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年限已由1989年的3~5年提高到1993年5~7年。教师在工厂挂职实践后,要定期回校答辩。
要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一专多能。朝鲜国家在编制上给每个学校多配备百分之十的师资名额,使教师可以轮流脱产进修,更新知识。国家每三年对教师进行一次全国统考,依据考试成绩予以晋升和降级。
除了加强本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还应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他们是现场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其他学校的专家教授。如果是专题讲座,应做好录像,以备后续班级再用。
三、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要编写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及时介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不应照搬或浓缩大学教本。据介绍,香港大学纺织工艺专业三年制专科的课程设置,只学习16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必修课为:纺织教学、纺织物理、机械制图、电工、金工、计算机、纤维学、商业结构、商业管理、服装学、控制工程、纺织工程、纺织实验学、机织、针织、漂染:选修课一门为本专业课程,一门为辅专业课程。选修课门类较多,供学生自由选择。当然借鉴不是模仿,应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并吸收过去成功的经验,摒弃繁琐的东西,制订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并编出质量上乘的新教材。
教材要便于自学,在对学生诸多的能力培养中,在校期间养成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四、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一条教育原则。对职业技术教育来讲,这个“用”字就要体现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新学科。如服装、烹饪、旅游等专业,在“用”字上就做得好些。一些老专业,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实践,但因受旧框框的束缚较多,在实践上做得还很不够。
能力的培养应从多方面加强,要大幅度地改善实验、实习仪器设置等物质条件,现在一方面是设备的旧和差,同时又没有充分利用。对需要反复练习、要求达到熟练、即平常称之为基本功的,都应在校内建立演练基地;校内不具备条件的,要到现场去实践。中专的结业方式,也不一定都用毕业设计,有些毕业设计内容,可以放到课程设计里分项完成。毕业前的最后一环,更应密切结合实际,那种“一题十年,百人一题”的毕业设计,对培养中专或高职班学生是收效不大的。
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6~8周的毕业前生产实习时间,直接参与生产,有分析地去总结某项工艺流程或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报告或论文。在日本,工科学生如果仅仅查阅资料不动手做实践,或者只画画设计图,不进行实际的模拟制作实验,写出的毕业设计或论文不能及格,也毕不了业。
试办高职班,要办好就得花力气,否则会变成中专班再加上一点书本知识,这样小改小革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高职班的毕业生应能将各种设计构思变成现实。现场是一个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世界,生产实际需要呼唤这样一个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