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效应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跨国公司论文,效应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53(2002)01-0003-05
跨国公司(TNCs)国际技术转让对东道国经济有正面和反面效应,对发达东道国经济一般有促进作用,对发展中东道国未必都有促进作用,不过,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给东道国当地厂商的技术扩散(TechnologyTransfer & Diffusion),有利于增强东道国技术力量,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如果认为国际技术转移过程要到技术扩散到当地工业和厂商才算完成,那么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的效应就不确定,因而有很多问题需要予以探讨。一是跨国公司所在的东道国其他厂商以什么样的速度采用或模仿所转移的技术?二是在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子公司采用所转让技术的速度是否快于同一产业的国内厂商?三是跨国公司的存在是否提高了整个工业的技术扩散速度,从1961年曼斯费尔德《技术变化和模仿率》一文研究创新扩散以来,所进行的经验研究,一直使用逻辑函数和S型曲线的设定来说明创新扩散率(即扩散速度)或随时间推移采用某种创新的厂商的增加速度。不过,研究跨国公司(TNCs)技术扩散的经济学家并不多,因而从技术和经验角度看,上述问题都未能获得令人信服的回答。在仅有的研究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有限几个研究中,S.格罗伯曼(1975)并未找到统计证据证明,在加拿大机床和燃料工业中的外国子公司采用数控机床的速度快于国内厂商。A.W.莱克(LAKE)在《多国厂商的技术创造和技术转移》一文中发现,根据美国在英国的跨国公司的统计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扩散过程加快,技术扩散速度取决市场结构(LAKE,1979)。他还发现,在制药业中,美国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扩散技术的速度高于英国当地的厂商。
除了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当地厂商直接的、明确的技术转移外,跨国公司的出现亦会对东道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产生间接影响。技术效率是指特定工艺的劳动生产率的改进;从概念上看,技术效率全然不同于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吸收、修改、扩展和开发技术的能力。可以通过继续依赖进口,牺牲基本设计和开发活动来提高生产效率(LALL,1980a)。因此,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影响有两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理论上说,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间接效应是跨国公司活动对当地经济的溢出效应。如果溢出效应限于国外子公司运营所在的工业,则属于产业内溢出;如果溢出影响了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那么溢出效应是产业间的。根据其传导机制是水平联系,还是垂直联系,可将溢出效应分为两类。在横向联系中,跨国公司的到来可能影响当地厂商的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布落木斯特列木和佩而生提出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三种可能方式(BLOMSTROM & PERSSON,1983)。第一,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出现可能改变某一特定产业的竞争程度,因为外国厂商有更多的机遇克服进入障碍,竞争程度加剧迫使当地厂商采用更有效的技术。第二,跨国公司培训劳工和管理、开发企业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整个产业和经济都是有利的。第三,跨国公司的出现会刺激当地厂商通过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s),加快采用新技术的步伐。实际上,他俩用215墨西哥厂商的样本所得到的经验资料表明,当地土著工厂劳动生产率与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出现在该产业有联系。卡夫斯(CAVES)对澳大利亚的研究、格罗伯曼对加拿大小样板厂商的早期研究亦得出类似的结论。水平联系亦产生产业间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影响很难测度,需严格的统计检验来研究。
在创立垂直联系(vertical linkeage)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到来对东道国(host countries)经济亦产生溢出效应。一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必须决定在国外筹供,还是在当地筹供,在当地制造或购买投入品;决定该子公司与当地土著厂商关系的形式(LALL,1980b)。通过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或根据买者与之建立的关系而获得的实际技术,可以增进当地土著供应商的技术能力。这样,在东道国的外国子公司所建立的垂直联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筹到投入的决策。这种决策依次受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特点(技术的性质、规模经济)、其厂商特征(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和东道国特征(技术能力水平、现成的熟练工人)的决定。常规的看法是,如果生产有规模经济,跨国公司从土著厂商得到的当地筹供程度高,如果销售目标是国内市场,如果技术能力已达到某一最低水平,那么生产技术变化快,当地筹供亦很重要。事实上,在大多数发展中东道国(developing hostcountries),国外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主要从事低技术、劳动密集、出口导向生产,一般的结论是跨国公司建立当地联系的可能性小于当地土著厂商。不过,在林和冯两位学者对新加坡电子工业3家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案例研究中,他俩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如开放经济、东道国政府干预很少和技术有活力的产业),市场力量会建立垂直联系。不过,这一结论只适用于新加坡电子工业。
当然,垂直联系亦不止限于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eage)。当外国跨国公司(TNCs)子公司主要从事海外市场出口时,向前联系必然受限制。不过,在跨国公司的到来促使当地厂商开发二手加工业务时,向前联系在二手加工中很重要。一项技术转移后,跨国公司(TNCs)就鼓励开发与该技术相联系的维修和保养机械设备的当地技术专长。这是在技术转移中另一类重要的向前联系。
上述研究主要限于制造业的国际技术转移,对服务部门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得不是很多,而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占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的一半还多。在讨论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让时,有必要区分以下“硬”技术(即体现在工厂、设备、工业工艺或加工中的技术)和“软”技术(即专有技术、诀窍、管理、技术技能、职业和其他技能)。对服务业跨国公司及其国外子公司来说,“硬”技术的研究开发(R&D)费用比制造业跨国公司少很多倍,因而他们对将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不会最大。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软”技术,因而其软技术在国际技术转移中最重要。
达斯在《外部性、通过多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一种理论分析》(DAS,1987)一文中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提出了三个命题。其一是,存在当地土著厂商学习时市场价格高于没有当地土著厂商学习时的价格。其二是,沿着最佳路径,多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减少。而当地土著厂商的的市场份额和东道国的福利却增加了。其三是,由于多国公司子公司使用了更优秀的技术,当地厂商的效率提高,产品价格下降。子公司的利润和产量增加;当多国公司使用更好的技术对当地土著厂商的利润和产量的影响并不确定。有时有积极影响,有时有消极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东道国人民的福利必然增加,东道国经济必然获得发展,因此,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其次从东道国直接从跨国公司购买先进技术(比较先进的技术)来看,买进的技术产品(包括成套设备和技术品)尽管与发达国家最先进技术有一定差距,是处于成熟阶段的产品,但是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改进无疑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如我国电子工业初期引进成套设备较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建立了比较好的产业结构。
当然,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技术转移所使用的渠道、东道国技术基础结构的发展水平、国内企业在消化进口技术上所作的努力和东道国所采取的具体政策等。但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技术选择尤为重要。人们往往认为,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理所当然是有益的。早期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文献关注的焦点是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不适用技术。不适用技术是使用不充分的要素组合,因而会增加失业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失业问题不仅是头等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头等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因此,有关技术转移对东道国技术变革率和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很少。而仅有的一些研究重点是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研究开发活动的水平当作影响东道国技术变化率和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有关不具体涉及跨国公司作用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的文献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时如何选择技术?关键的问题是,所转移的技术是否适用?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在确定性、完全信息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技术选择是简单的问题,只要能使私人和社会达到最佳状态,所选择的技术就是适用的。新技术理论认为,一种技术的适用性不仅仅涉及要素价格和替代弹性,还步及诸如生产规模等组织因素、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技能要求和业务联系等技术因素以及出现拥护现代技术的精英人物等社会因素。G.C.温斯敦对尼日利亚制造业的研究中,他认为技术选择涉及民族自豪感、腐败和其他文化、制度因素(WINSTON,1979)。其他经济学家用厂商的管理特点解释技术选择,所考虑的因素是技术研究成本、预期利润、公司战略、所有权、经理的经验和培训等。R、S.科斯喜欢将技术的适用性与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他认为“适用性”技术选抒必须适合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过程……这包括产量最大化、可得到的消费品最大化、经济增长率最大化、减少失业、区域发展、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增加收入分配的平等性、促进政治发展(包括民族自立)、改进生活质量(ECKAUS,1977)。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看来,适用技术就是能满足使成本最小化目标的技术;而在非新古典经济理论看来,适用技术是满足许多约束条件、能达成许多目标的技术。事实上,适用技术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很含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适用技术是劳动密集型技术或中级技术。
在经验文献中,对适用技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借助统计和经济计量技术决定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所使用的技术的资本密集度是否度高于发展中国家当地厂商。另一组采用社会科学和发展理论,主要借助安全研究来探讨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的性质和类型,因而在更宽广的范围研究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给东道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第一类研究所得出结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第二类研究亦有不同的结果。福西斯和所罗门在《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和制造业所有权的国籍》一文中使用统计手段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FORSYTH & SOLOMON,1977)。他俩按所有权的国籍将制造厂商分成了三类:跨国公司、居民谴返所有厂商(即永久居住在东道国的外国人的私人厂商)和当地私人所有厂商。在许多前殖民地和大都市国家或小国,居民遣返所有厂商很多很多。差别分析表明,就要素比率来看,当地私人所有厂商和居民遣返厂商的熟练比率和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当地私人厂商与跨国公司之间在这两方面的差别亦很明显;但居民遣返厂商与跨国公司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跨国公司资本密度高于当地土著厂商。有趣的是,规模变量并不是一个有用的差别因子。陈在《在发展中国家的外国和当地厂商的要素比率:一个理论和经验的注解》中,使用了香港4个出口主要产业中369家厂商的资料(CHEN,1983)。他的研究发现,只有制衣业外国厂商资本密集度高于当地土著厂商;在纺织业中,当地厂商资本密集高于外国厂商;玩具和电子工业中,当地厂商和外国厂商的要素比率大体相当。在香港制衣业中,随着市场的成长和产业仍具有竞争力,当地厂商使用不太先进的技术也能生存;而纺织业是竞争力下滑的成熟产业,当地厂商有压力,必须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才能保持竞争力。乌苏在《产业技术的国际转移——在拉美新兴工业国的日本厂商绩效评价》(1983)中研究了日本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拉美国家经济的影响,采用的方法就是安全研究。他展示了日本在拉美地区和国家的直接投资的详细资料和在3个工业(汽车、钢、电机)中转移技术的类型。他提供了对单个厂商的案例研究。他得出的总的结论是,许多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当地化政策不利于跨国公司转移新技术,不利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做出贡献。连塞(LINGSEY,1986)对东盟国家的案例研究表明,尽管跨国公司在提高东盟国家当地技术熟练水平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跨国公司向东盟国家转移的技术水平不高、量不大。不过,1986年以后,这些国家宏观经济条件有很大改善,因此,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盟次区域内东道国的影响增大。
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解释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从转让者的角度出发,一是从受让者的角度出发。显然,跨国公司的特点和行为是决定所转移技术性质的一个因素。小岛清和小泽辉智认为,在国家层次上亦存在区别。如日本型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不同于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国际技术转移。具体地说,日本型跨国公司倾向于转移更适用的技术,贸易导向性更强。不过,即使日本型跨国公司与美国型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上真的存在这么大的差别,重要的仍是这样的差别是否反映美日两国工业和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反映两国的基本差别。当日本在技术上能与美国相匹敌时(如目前),两类跨国公司之间差别可能就微不足道了。最近一些例证亦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认为,应该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或经济体)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效应。有时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转移的技术比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适用。亚洲生产率组织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TNCs)更倾向于资本密集度低的技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选择和较小生产规模中,对其母公司技术和中间生产产品供应的依赖性较小,自主性大。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使用二手机器设备,当地原材料和构件的比例高。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和联系效应更大,更多。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东道国长期技术发展是否同样有益?从目前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究开发活动远少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开展适用技术开发和转让的可能性较大。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技术经过修改、调整,能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的经济条件和要素比率。这些技术依次转移到更不发达的国家,其适用性大于直接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技术。
还有一种种方法是用东道国不适当的政策和经济条件来解释跨国公司转让的不适用技术。新古典经济学家就持这种观点。巴来苏不拉曼亚木指出:“不是所有不适用技术问题都能追溯其‘外部性’……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存在吸收外国私人资本流入的政策(如慷慨的折旧费、税收假日和其他财政措施)可能会积极诱使厂商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BALASUBRAMANYAM,1980)。显然,在把握技术转移的适用性时,应该考虑到母国和跨国公司的特征以及东道国的特征。陈(CHEN,1983)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来解释技术转移中的技术选择。有3组重要因素:第一,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的跨国公司的产品特征;第二,东道国在现有熟练劳动力和管理人员、实用技能的范围等方面的特征。第三,要素价格扭曲的程度。由于东道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所转移技术有不同的性质,因而文献经验研究结果亦各不相同。
东亚和拉美都从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中得到了很多益处,因而各自经济都获得了发展;但是其经验却不尽相同。东亚国家的经验看来更令人鼓舞,在过去20-30年中,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技术构成了其经济快速增长发动机的一部分。但从最近东南亚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中亦可以看出,东亚国家技术引进亦不完全科学、合理,盲目引进会留下后遗症。拉美的经验是技术依赖性增大,造成了就业危机。早期的文献认为,进口替代型外来直接投资中技术调整的可能性大于出口导向型外来直接投资(REUBER,1973)。论据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有限,外国跨国公司若只为当地市场生产,就得压缩工厂生产规模,因而要修改、调整所引进的技术。不过,在解释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选择时,在出口导向环境中竞争的东亚和拉美跨国公司的经验更重要。在进口替代体制下的“飞地”和经济环境的垄断性质不能刺激厂商为适应当地经济条件、文化条件、技术条件而调整和改进技术。
总之,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有助于促进东道国(即发展东道国和发达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母国、跨国公司,东道国特征不同,东道国引进的技术适用性不同,跨国公司转移的技术适用性,东道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际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的作用亦不相同;有时甚至有负效应,如削弱当地厂商技术创新动力,恶化了当地厂商技术融资条件,限制了东道国技术发展能力,增大了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等。因此,一些学者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能否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能否增进人民福利持怀疑态度。
收稿日期:200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