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论文_耿纯

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论文_耿纯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本文简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然后提出结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来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措施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

依据消除经济结构中的制约因素并构建经济高速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而结合供给侧的四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而言,其优化配置的目的是基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实现的,因此,结构性改革是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四大要素优化配置的前提。

从宏观经济表象上看,2007年以后,我国整体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回落。2005—2015年之间,全球贸易出口呈现连续负增长态势。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拐点出现,社会劳动力呈现负增长态势;2010—2015年间,房地产行业进入增速减缓阶段,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工业经济也进入后市场周期。种种迹象表明,需求侧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消退。

从产业经济实质分析,我国市场经济表现出强烈的供需错配现象。例如,2015年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但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在消费领域,外汇流失现象却十分严重,海外消费规模不断增加,海外旅游持续增长;例如中国消费者大量涌入日本市场购买马桶盖、化妆品等现象。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需求侧依然旺盛,但短期供给侧却无法满足,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是长期供给改革。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并不是首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困境,在需求侧改革作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供给侧改革实践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里根经济学”以及“撒切尔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得到了验证。

中国“十三五”期间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消除现有成熟但落后的经济体制形成的发展障碍,避免经济增幅下滑以及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2、我国新型城镇化改革中存在的难题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集聚,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逐渐减少;同时,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从事第一产业人口逐渐减少,导致农村人口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了城市人口中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人口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结构的重要改变,塑造了新常态下的中国新格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息。在经历了过往30多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城镇化改革中也逐渐凸显出了些许难题。诸如:农村人口的快速城镇化使城镇化人口的组成变得更为复杂,市民整体素质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次,由于城市配套资源与人口流动性协调性不足,致使城市各项资源紧缺而不足以承载城市发展;最后,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致使了一、二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降低了城镇化发展中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与体验。这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的稳步推进,并且使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点:

2.1、“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不完全的城镇化状态。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达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不足40%(2012年为35.3%),两者相差近20%。在城镇常住人口中有1/3为非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其权益与公平得不到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处于一种“非农、非城”的半城镇化尴尬境遇。

2.2、部分地方推进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了城市无序扩张、承载力下降和侵占了大量耕地资源等城市发展问题,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2.3、新进城镇居民和原居民之间不平等,促使旧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为城镇内部的新二元分割,从而阻滞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融合。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给新进城镇居民的社会融合带来消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会矛盾。

2.4、当前,许多城市粗放扩张,长时间只注重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服务,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且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市病”问题突出。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3.1、深化规划法制建设,推进城市设计

要创新规划理念,增强规划的前瞻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坚决治理建成区内违法建设,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使规划管理真正进入法治轨道。

同时,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城市设计法定制度,多数城市在城市设计方面处于概念和咨询阶段,城市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现象。“十三五”期间,通过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从整体上增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3.2、调整人口政策

从控制人口总量转为制定优化人口资源的战略,对人口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首先要解决劳动力过剩和人口基数庞大的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力就业率。这方面的思路,应该是将“针对体制内人群的人口控制”过渡到“以整个社会全面优生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以此来进一步改写“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口资本战略。其次要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推进第一产业提升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这方面,日韩等国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日本于1993年制定了《农业经营基础强化法》,政府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有志于农业经营者加以培养,给予他们诸多农地经营方面的政策优惠与支持,引导农地流动主要向这类人集中流转,以此提高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经营接班人。韩国不仅对农民教育实施国家干预,并且为农业后继者创业提供2000 万至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一项“农业后继者培养工程”,旨在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3.3、进一步推进老城更新和城市修复

加大老城区和旧住宅区改造,重塑城市活力。当前社会中,通过加大旧工业区、老社区、旧住宅的改建等,促进城区土地的有效利用,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化转型升级之“进”,以急“需”拉动优“供”,避免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陷入停滞的窘境。

与此同时,城市生态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宜居性的最突出体现。要有规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让青山再现、碧水重流、绿带成网。同时,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切实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通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3.4、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积极审慎地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一是精准有效供给。加强对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用地的支持力度;研究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旅游、民宿等新兴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二是做好市场调节。逐步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划拨用地范围,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三是推动结构调整。城镇主抓低效用地、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三类地,重点在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农村主要抓土地综合整治、空闲宅基地退出等,重点在调整优化农村用地布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整体上保护一产用地,减少二产用地,提高三产用地比重。四是加快低效用地退出。研究“僵尸企业”、落后产能腾退的土地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面临了诸多问题,结合本次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优化和完善城市发展,将能够极大拉动地区经济的提升,从而并促进生产要素的最大化使用。城市化和国民经济改革都是宏大的命题,这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 农村经济,2016,07:29-33.

[2]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 职业技术教育,2016,19:8-13.

[3]高宁.以标准化结构性改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3.

[4]刘向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J].南方金融,:1-10.

[5]李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广东就业政策创新研究[J].岭南学刊,2017,02:1-10.

[6]蒋和平 王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J].价格理论与实践,:1-5.

论文作者:耿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  ;  ;  ;  ;  ;  ;  ;  

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论文_耿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