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陈松海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一小学,325000)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它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基于课标与教材内容,运用学科知识,习得必要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解决问题或完成某个项目作为任务驱动,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笔者带领教师团队也在尝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在项目主题的确定上,我们主张学科融合;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倡导教学与德育融合;在项目实施方式上,我们坚持课内与课外、个体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项目评价量规上,我们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合作探究;以终为始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其落脚点在课程,而实施课程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在课堂,尽管学生每天在校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但60—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关注课堂变革,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形态,它将目光转向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指向课堂模式的变革。笔者结合任职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一小学,谈谈我们对“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ning)简称PBL,《发现真正的学习》(发表于《新校长——项目式学习》)一文指出:“PBL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心概念,一百多年前杜威提出做中学、学生为主体时,PBL就已萌芽。” 它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基于课标与教材内容,运用学科知识,习得必要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解决问题或完成某个项目作为任务驱动,重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当前,重庆巴蜀小学、重庆南坪实验小学、北师大青岛附属小学、北京西城区育翔小学、张家港万红小学、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等都在推行项目式学习。

我们的教师团队,也将“项目式学习”作为课堂变革的主要抓手,坚持理论先行、行动跟进,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校情的教学策略。

一、在项目主题的确定上,我们主张学科融合。

学校成立多个项目式学习行动小组,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行动小组基于课标与教材内容,寻找学科之间的知识链接点,制订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指导方案,努力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项目,数学教材中《图形的运动》涉及到旋转、平移、对称的知识,美术课本中《适合纹样》这一课,孩子在创作作品时偶尔会将对称、旋转弄错了,数学老师与美术老师一交流,“美在旋转”的项目主题应运而生。又如六年级下册,毕业季临近,语文课本中有《难忘小学生活》、英语有《临别小诗》、品德与社会有《我的这六年》、音乐有《我们的毕业歌》,任课老师们坐在一起讨论,便以“留住彩色童年”为主题编写学科融合教学指导方案。

教师个体也可以制订单学科跨学期(或年级)的项目学习指导方案,达到知识内容的系统学习、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的螺旋上升。如“牵线搭桥”语文单学科学习项目,跨度好几个学期,从现实生活中的桥(由三上《赵州桥》的学习引发对身边桥梁的了解),到四上爱心之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五上家乡之桥(《小桥流水人家》)、五下精神之桥(《桥》)。

二、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倡导教学与德育融合。

教学、德育是学校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但传统的教学会无意或有意将二者进行割裂,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而项目式学习却能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学习与德育活动双赢互补,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课程化。

如四年级下册的“柯柯树”学习项目,将语文、数学、科学的知识学习,与环保行动结合在一起;五年级下册的“美在旋转”学习项目,将学科教学与爱心尊老结合起来,项目主题也调整为“美与爱在旋转”;六年级下册的“留住彩色童年”学习项目,则与感恩教育、同学友情联系在一起。

项目式学习还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或安排,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真正让“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成为可能。像四年级下册的“柯柯树”学习项目,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把“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内容,以整合课的方式进行合科教学,使学生体验环保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种子自身的传播方式,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六年级下册的这个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学习进度,语文老师把原本在第六单元的“难忘小学生活”提前到第3周教学,英语老师把原本在第七单元的“临别小诗”、品德与社会老师把原本在最后一单元的“我的这六年”提前到第4周教学。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呈现学习成果,临时将美术老师拉进了项目组,负责指导毕业手册的设计。

三、在项目实施方式上,我们坚持课内与课外、个体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生在教师梳理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从课堂学习到小组合作设计学习方案、课外实践体验、成果呈现,乐此不疲。如四年级下册的“柯柯树”学习项目,教师更多的是学习指导方案的制订者、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教会”到“会教”的转变,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又如六年级下册的“留住彩色童年”学习项目,除了让学生分小组亲历为自己的毕业季创想个性化的设计,珍藏自己六年来的学习、生活和友谊的体验外,项目组负责人还动员家长、各学科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整理六年的精彩,留下美好的学习记忆。

四、在项目评价量规上,我们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

每个项目组的老师在制订学习指导方案时,都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案设计、实践体验活动、成果呈现等评价量表,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和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导向,避免学习走入误区。例如:

项目式学习,让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发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现场中,学校正在构建起一个持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场”。在这个“场”中,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我学习状态,个性与共性相互补充,并生成着特有的景致和节奏。

参考文献

[1]任伟/译.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斌.刘超/执行人.新校长——项目式学习[J].武汉:速读杂志社.2017.

[3]tianqingjie888.项目式学习之理论部分[DB].百度文库.2017.

论文作者:陈松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陈松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