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在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荆晖

系统论在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荆晖

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 100120

摘要:街道是城市空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市民生活、市民情感联系的纽带,能提供复杂群体的生活需求,是众多功能空间复合而成的有机体,街道空间涉及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生态的、政治的、人类的、心理的等众多因素,必须以系统化的思维,因时因地制定相应的对策。运用系统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和哲学理论支撑,从文化的、人性的、生态的、伦理的视角剖析我国城市街道空间设计,街道空间不是狭长的独立空间、封闭空间,而是广泛渗透到其他各种空间类型,并且良性互动。

关键词:街道空间;系统;空间改造

1 系统论在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与演化

1984年,美籍奥地利裔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建的系统论,与控制论和信息论并称20世纪中叶的重大科学成果。它的诞生使上世纪60年代后的各门科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系统论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系统科学,系统思想在很早的时候就已产生,在古希腊时就已出现,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不过,当时并没有形成具有确定科学的概念。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出现,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个整体,对系统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哲学概括,后来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新兴学科,如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协同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使系统的定量化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体系。

系统论作为一门横断科学,它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应用系统科学可以有效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把握好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动态发展等运行规律。系统科学以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为人们提供了解决多因素,动态多变的,有组织复杂系统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给设计师开启一道光明之门。

街道空间改造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内部和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横向涉及地域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城市肌理,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要素,纵向涉及城市历史,未来城市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等,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的网络系统。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解决城市街道改造问题,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长远的,弹性的,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机制,造成很多重复设计,重复施工,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还干扰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在这里如果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解决城市街道空间改造的问题,以最大限度组织和优化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组合,会大大降低系统风险,从总体把握街道空间改造,站在国家和城市总体发展的高度,以整体的角度分析把握城市空间系统的总体特征,局部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人性的,生态的,伦理的,历史的观念综合考虑,避免只重外观,视觉上的表现而不重视微观品质的提高。

2 街道空间改造系统的思维模式

街道空间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有连续性的片段,受总体环境的支持,因此街道空间改造系统研究必须纳入城市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考虑,做好基础性研究,广泛收集资料,运用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加以研究,引入系统论就意味着将各门理论总和起来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也就意味着从以往的注重分析走向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意味着它要解决的问题已超出物质形态而扩展到复合性的社会问题,研究的重点也从物质环境转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心理等人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涉及众多门类,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学、人文艺术等科学为依据,绝不仅仅是单一专业能力所能及的,越来越依靠团队思维,团队协调。

街道作为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大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和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同时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街道空间形态如何并非最重要,关键在于是否适应人们的生活或者生活品质的改善。街道空间环境是受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以社会条件为基础的。街道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离开这一点,街道形态就成了无本之末,空中楼阁。

3 街道空间系统发展趋势

街道空间系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着空间物质形态,具体体现在场所、居住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街道空间改造,相对以往有更优越的条件,通过网络使公众参与能力得到加强,有广阔的交流平台,能够是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反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街道空间系统管理和维护。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增大街道容量刻不容缓,但拆改两侧建筑造大马路已被证实是失败之举,因为无论多宽的街道也跟不上汽车的发展速度。所以街道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成了应对之策,除了街道立体化发展,临街建筑也鼓励开发底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扩大空间范围,立体化开发意味着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上发展。正如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19次大会议题“今天与明天城市中的建筑”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稠密,我们不仅要努力经营社会公共空间,还要努力争取生态空间,并且不仅要争取地上空间,还要争取地下空间,水上空间。

街道空间的立体化开发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立体化可以是人车分流,尤其是商业街,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也可以借鉴混合功能区理论开发临街建筑综合体,提供公共空间,形成不同性质的集商业、旅馆、饮食、娱乐、公交站、办公等连续的公共长廊。对我国旧建筑改造会有积极意义,也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类型,同时也缓解街道人员拥挤的压力。但也并不是说开辟临街建筑在任何情况都适用,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对待不同的街道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街道空间系统的活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街道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发展,动因在人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市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已经不把目光投注到某一类形式要素的过度欣赏,而是更加关怀环境整体对人的影响,更加关注环境作用与认得心理接受过程,强调整体意境的营造,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和精神生活的风俗。街道空间系统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反映着最普遍意义的广大市民的共同意愿,共同的生活方式,寄托着市民的情感。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件设施、每件视觉标识、每处景观的艺术安排和艺术创意以及他们所营造的空间氛围都在诠释着市民的聪明才智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在缔造者整座城市的个性。每个城市甚至每条街道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发生特定的文化活动、特定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都会形成鲜明的个性,街道空间的改造设计也应该真正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系统理论,解读街道空间改造背后承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深刻变化。

参考文献: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常绍舜.系统科学与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骆小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建构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9.

论文作者:荆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  ;  ;  ;  ;  ;  ;  ;  

系统论在街道空间改造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荆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