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高科技 增创新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年来,深圳在它的创业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脚印:
一、以引进先进设备为先导,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发展经济。深圳工业起步以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低成本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让新建的工业项目建立在技术水平较高的起点上。据资料,在1980年至1985年创业初期,深圳经济特区(不包括蛇口工业区),就引进5万美元以上的单机设备10052台(套),1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线(含装配线)56条。到1995年底,深圳市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原价为1005.79亿元,其中进口设备占89.2%(全国为47.1%)。这些设备的引进, 使深圳的工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强劲的锐势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建立适合深圳情况的科技开发体制。创业之初,深圳经济力量不足,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开发基本上是空白。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深圳抛弃了由政府包揽的科技发展老路,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内地高等院校和科研设计机构为依托,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途径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体系。
据深圳市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1995年深圳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77个,平均每1.5个企业有1个,技术开发人员4079人,占企业技术人员的37.8%。又据1994年对深圳市大中工业技术创新情况的调查,99家企业中有81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总数的81.8%,在这些技术创新活动中,与国际合作的占23.2%;与国内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合作的占13.5%;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占4.8%; 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占58%。
这一新的科技开发体制,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普遍性,弥补了自身力量的单薄,保证了科技开发与经济的结合,给深圳工业带来了蓬勃生机。
三、大力创办高新技术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早在1984年,深圳根据国际经验,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目前,经国家和市批准的还有中国科技开发院、高新技术村、京山科技工业村三家。1995年底,深圳已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8.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226.29亿元的12%,出口8.9亿美元,实现利税12.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1亿元的有20家,其中超10亿元的有5家,超20亿元的有2家。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实现工业产值65万元,人均实现利税5.5万元, 均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同类指标的5倍。
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16年来,深圳不断探索科技投入的新体系,尽可能地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其做法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衔接。调查资料表明,在深圳企业的各类创新动机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的占77.8%,属政府指令性计划的仅为2.2%。二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拨款。 多年来市级财政拨款的科技三项费用逐年提高,从1983年的4万元提高到1995年的6000 万元。这笔费用不仅支持了一大批科研项目,而且作为政府的导向资金,推动了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三是扩大科技贷款,通过银行对成熟技术的资金支持来促进科技发展。自1992年以来, 银行每年有科技贷款指标500万元,实际贷款9000多万元。每年都支持了10余个项目,年增产值6 ~8亿元,年增利润1~1.5亿元。四是成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 筹集科技风险基金。1995年,深圳市成立了股本为1 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公司,还建立了“深圳市科技发展基金”、“深圳市再开发基金”、“深圳市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基金”等,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和贷款担保,以鼓励技术创新,分散风险。五是放宽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科技企业。允许社会资金对民办科技企业投资,鼓励民办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合资、合营,逐项落实民办科技企业的税收、户口、职称、住房、出国出港等各项政策。到1995年,全市民科企业已达328 家,出现了20家产值超千万元,2家超亿元的企业。 六是推动技术入股这一新事物的发展。随着深圳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技术来深圳开展合作的情况越来越多。而直接引进技术,实质上是引进国内外资金的一种转换形式,因为技术本身也是有价的。因此,政府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现了外方以技术、管理和开拓市场作价入股;中方以技术入股,外方资金参股;深圳企业出资,内地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
五、完善科技开发环境,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一是加快建立特区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诸如《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二是建立技术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和执法机构,先后建立了深圳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经纪行、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和知识产权审判庭等。三是完善科技开发服务手段,建立了标准、计量、产品检测、情报、科技交流等设施。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计量和产品检测网,建立了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这些设施在引进先进技术,跟踪世界科技水平,开发外向型产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把“重视人才、重视科学”的思想落到实处。由于政府大力推行吸引人才的政策,深圳迅速建立了一支年轻化、高学历,掌握高科技专业,开拓能力强、市场意识浓的科技大军。从1980年到1994年,通过毕业分配、人事调动、市场聘用、国外智力引进,深圳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从1929人上升到15.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70%以上。这些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务的有1.25万人。
努力不懈的追求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95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88年的4.5亿元增加到22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8年的5%提高到20.57%;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总额达214.3亿元, 产品出口总额17.1亿美元,实现利税18.9亿元;形成了以信息产业为主,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通信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机电一体化,激光等七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许多产品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计算机硬盘磁头年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钟表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液晶显示器、软盘片、数字仪表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微电机、光纤缆、程控交换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音响的产量都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深圳正在积极探索,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提高现有新技术产业的素质。一个没有开发能力的产业就难以更新产品、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因而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为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抓紧消化和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从主机、关键部件到外围设备、工艺装备、专用材料配套的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品开发的能力。
二、营造高新技术的核心企业。要深入研究国外高新技术大公司的成长经验,根据深圳的实际,选择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需求弹性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扶持,通过理顺机制、产权重组、横向联合、强化投资等多种形式, 帮助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要在2000年以前形成10个年销额2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核心企业。
三、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深圳市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表明,深圳的全部进口设备中,80年代出厂的占大多数,达到68.5%。这反映两个问题:第一,就这些设备本身的使用价值而言,经过十年的运行,已经到了需要更新的年龄。第二,由于出厂年代的局限,这些设备的性能大多处在世界技术更新以前的水平,属于以人工控制设备为特征的机械技术,需要以智能化、柔性化、微型化为特征的微电子技术来替代。为此,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促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档次在2000年达到90年代的国际水平。这可能是比发展新技术产业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四、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占领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通过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是应用高新技术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增创新优势、争取高效益的物质力量。初步设想,每年要有5~8个实物产品,其质量接近或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高、信誉高、效益高的“六高”产品,到2000年,深圳要有20~30个名牌产品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
五、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它的技术势能和扩散功能。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是一个纯粹的科研场所,也不是一般的生产基地。它的任务是要缩短科研和生产的周期,尽快实现产业化。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成果的孵化器,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中试基地。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去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真正发挥它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即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引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地输出创新新产品、衍生新兴企业,带动深圳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六、加强深港科技协作,在优势互补中共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深圳以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深港合作发挥了助动、润滑和促进的作用。深圳最早的高新技术产品就是在深港合资、合作企业中产生的;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香港是深圳主要的信息源和关键元器件的配套市场;在高新技术产品初见规模后,香港更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跳板和销售市场。但是,以往的合作是在微观经济的层面上进行的,已不能满足香港经济转型和深圳第二次创业的需要。为此,要加强两地总体上的联系,在核心技术的攻关上,在科技园区的开发上,在产业规模的升级上动员两地的经济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展全面的合作。
从现有的条件看,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的切入点是信息产业,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大行业。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共创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主要对象的名牌零部件和名牌最终产品,形成大规模、国际性、高增值的配套产业,把深港两地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生产基地。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利用跨境信息网络,形成深港融合、深圳辐射内地、香港辐射世界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使深港共同成为内地的“技术窗口”。
七、建立风险机制,保证高科技产业化的投入。深圳高科技投入的形式虽然很多,渠道也不少,但始终是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远未解决。当前的关键是建立有利于科技投入的风险机制,既要保证科技所需的高投资,又要分散高科技所具有的高风险。为此,要扩大风险基金的规模,给风险基金在税收方面提供更大的优惠。同时,要在中央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对风险投资中的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参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