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闯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今年四月初出版的德国《管理人》发表文章说:就像当年日本和韩国被低估那样,而今中国成为充满希望并孕育种种惊喜的热土。中国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家电展览会上大出风头,参展的企业多达110多家,占世界参展企业的1/7,使中国企业在欧洲树立起从未有过的“品牌形象”。过去被国际社会低估的中国商界,今天开始融入体现全球家电业最高水平的竞技赛场,令欧洲人刮目相看。
法国《回声报》的文章也说:早先欧洲商人接触中国生产厂家,没有带给人什么惊奇。但这次与参展的中国厂家交谈起来,倾听他们陈述经营理念,就被他们强烈的经济竞争意识、对环球经济的充分了解和新颖独特的观察角度所折服。如果你事先不了解中国海尔公司,还会以为那是西方跨国公司生产的顶极品牌,可这是地地道道地由海尔欧洲分公司生产的。公司抢眼的广告是“全球家电产品正在改变”几个大字,商品说明分别用英、德、意三种文字介绍,就连参加展览的工作人员也全部起用会说英语和德语的欧洲人。这一切表明,中国正在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外国去经营求发展,欧洲商界不得不投以敬畏的一瞥。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早在两年前就萌芽了。1999年在酝酿制定“十五”计划时,中国高层就强调: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中国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能仅仅定位在“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上。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对外开放推向新的阶段,从过去的“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去投资经营,参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
这一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国的相对优势,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使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经受风雨和磨练自身的适应能力。去年12月,中国高层又强调:中国已正式加入WTO,有5年的过渡期。过了这5年,除烟草业外,所有经济领域都得开放,“经济国界”被全部打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平竞争,所有企业都只能在“优胜劣汰”的冲击中求生存。以往政府对某些企业的“父爱保护主义”将不复存在,如果中国企业不积极“走出去”,总是在本土经营上打主意,在国内被动地迎接挑战,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在自我封闭中受到很大的制约。
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虽然不能说蔚为壮观,但已在四大板块上作出初步开拓:
一、国外并购初露锋芒
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到美国去并购而让美国人大吃一惊那样,而今让美国人吃惊的是,中国一些企业也居然去购买西方企业了。
近一年多时间里,国外并购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新形式,已完成15亿美元的产业并购。主要有海尔集团收购美国曼哈顿标志大厦、万象集团参股收购美国UAI等18家公司而成为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的合作伙伴、华立集团收购美国两家控制技术公司58%和33%的股份以及收购飞利浦公司手机核心技术CDMA研发中心、中石化集团收购印尼两处石油开采基地、中海洋集团收购欧洲部分海洋石油开采股权等较大项目。
中海洋集团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中的1/4股权,获得每年638万吨石油的份额,在国际石油界引起轰动。同时,中国已有45家公司先后在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筹资120多亿美元。美国媒体称:这是中国决心闯世界的行动,是百年沉浮后对外经济的惊人之举,不能不予以足够关注。
二、境外企业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开拓国外新领域的行列中来。到2001年底,中国累计在境外办起大小企业6660多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以往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到外国办企业,只能在传统的餐饮业上有所作为,现在,中国在境外投资办企业已扩展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讯、电子元件、家电、机械、化工、汽车配件、成套设备、医药、皮革、纺织服装、食品、种植等20多个产业。不仅在亚洲、非洲的传统市场设生产企业,在拉美、欧洲、中东办企业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海尔集团的眼光已瞄准欧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先后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建起13家分公司,形成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生产、销售和转出口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华东、华为、远大、神龙、海信、春兰等集团都先后在欧洲主要国家建起家用电器生产线和销售分公司,设法开拓欧洲市场。远大集团的直燃汽机,得到欧洲CE国际标准的认证,成为全球直燃汽机销售量最大的国外公司。联想集团赴东南亚国家搞虚体合作,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生产磁盘驱动器,再由泰国组装,然后推向周边国家市场。
目前,中国在国外兴办的企业合资经营的占70%,独自经营的占20%,加工定货的占10%,范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驻欧洲的一位外交官说:一想到中国企业在欧洲发达国家设立越来越多的分公司,就感到热血沸腾,就感到中国大有希望。
三、到国外开采资源正起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三大类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一是国内资源稀少,不得不利用国外资源的铬、钾盐等矿产;二是国内资源条件较差、品种较少而部分要依赖国外的森林资源;三是国内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但发展中缺口越来越多,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矿产资源。
针对这种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局势,中国将到国外去投资开采资源、建立稳定的国外资源长期供应基地。中石油、中海洋油、中石化、琛石油等骨干企业,已经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尼、巴基斯坦等国达成一批协定,由中方公司出资,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合资企业每年向中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资源。
四、国际承包取得新进展
据美国ENR公布,在全球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刻,世界225家国际最大承包商中,中国有34家入围,占ENR公布业绩总数的15%。它表明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所占的承包份额在上升。
去年中国完成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承包项目15个,比上一年增长6个。经营方面逐步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承包、BOT等方式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交通、电力、水利、住宅、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成套设备、城市基础设施、海洋鱼类、地质探察等领域,均具有较强的实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好的声誉。去年完成的合同金额为3.1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油线、2.2亿美元的孟加拉热电站、2000万美元的柬埔寨水电站等工程,均按国际BOT标准要求完成,得到广泛好评。
今后的道路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仅仅是初步的尝试。当务之急是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应依据中国企业的相对优势,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相互融合而形成实力,以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为主体,突出重点国别、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市场,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巩固既有海外业务,牢固树立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誉,然后稳中求快地向前推进。
但在具体运作上应是企业的行为,只能由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市场条件决定以何种方式、多大规模“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如在某一领域还做不到相当规模,可以采取给跨国公司“打工”、为跨国公司配套的办法,纳入国际生产体系之中。
政府外经贸部门、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在信贷、保险、援外贷款及外贸发展基金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逐步扩大境外投资用外汇的力度。工商、税收、公安、海关、商检部门应简化审批程序,努力改善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驻外使领馆应尽力协助“走出去”企业获得当地经济信息,熟悉所在国的环境,加强对境外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的有效保护。
特别要更多地引导与海外华侨华人合作,联手开拓国际业务。只要在这些工作上真正作出系统地改进,中国要提高“走出去”的水平,创出更大的业绩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