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梦李轶圆 南京炮兵学院翻译室 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以留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
关注每个留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他们建立自信。要从“先生讲,学生听”转化到“学生学,教师导”。笔者认为这里的导,不是让教师在汉语课上做导游,而是应该做导师,像带研究生的导师一样来指导学生学。
留学生,尤其是来自于说英语、法语国家的留学生,因为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一般比较热情外放,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声地说,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语言对比,发现汉语中不一样的地方,鼓励他们对我们的中国文化提出他们不一样的认识和见解。在讨论中有效地学习我们汉语的听说读写。中国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课堂教育基本上还都是大班教学,要想面向全体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了,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去单独地、个别地钻研课文和通过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课上,老师应该先给学生布置好明确的合理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再进行适当点拨,过后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以巧设计为牵引,为学生做好学前铺垫
教材中的有些文章趣味性、生活性都不浓,涉及的一些话题也是留学生不太熟悉的,所以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学前导入和铺垫。它们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活动经历,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加深对相关中国文化背景的认识,同时也可放松学前的紧张心理。导入时老师组织出教学转入正是教学的必要的过渡环节。它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前学生都存在着一种期待心理,老师说的头几句话往往是学生注意力的焦点,运用得好,就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反之,倘若老师的导入淡而无味,那么学生的期待心理很快会暗淡,甚至出现失望、厌烦等不良情绪,分散注意力。所以老师必须掌握几种导入方式,如创设疑境、观看视频、讲故事等,但原则要简短,切合留学生这个群体的实际,抓住他们的兴趣,并且要导得自然。导入与切入不同,它往往是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可以使学生预测课文的内容,预先把握文章主旨,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做一些假设推测,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以知识和能力为根本,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节课上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效果,老师必须要很明确。既要达到一定的知识目标,也要达到一定的能力目标。然而你设计的课后任务必须要为这些目标服务,不能盲目流于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知识目标可以定为:(1)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学习完课文之后,学生必须掌握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语言点和知识点。
2.能力目标可以定为:(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生词和短语。(2)能熟练运用所学生词进行简单的遣词造句。(3)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对话内容灵活运用到生活具体情境中的能力。
四、以学生具体情况为基础,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
目标确立后,接下来就要设置任务。为完成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任务:
1.学习生词和短语,然后可以彻底掌握每个生词和短语的真正意思、词性还有用法。
2.课文学习的时候以小组形式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出整个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活学活用,自己设计对话情境,并进行课堂展示。
3.为学生设置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以便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特别是一些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课文尤其要设置对应的问题,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
五、以适度梯度为动点,灵活巧妙设置问题
在汉语课上,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上从头到尾设置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每个学生都争着回答,表面看很热闹。可是人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有必要提吗?事实上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根据认知发展的规律,问题设置一定要有梯度,要适度。适度是指我们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要让学生经过辛苦的脑力活动后,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梯度也就是从高到低的层次。美国教育家特内把提问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性的提问,理解性的提问,应用性的提问,分析性的提问,综合性的提问,及评价性的提问。特内的提问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课上为了达到我们的知识目标,我们必须设置一些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但是汉语课我们除了培养留学生说汉语的能力之外,还要尽快帮助他们接受乃至融入中国这个大环境,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些深层次的理解判断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层次的理解之后,我们往往要设置一些从课本内容向外延伸的或者拔高的问题,也就是讨论题。讨论题的设置切忌过大、过空或者过难,一定要值得学生去思考关注,并会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甚至言无不尽。
在采取了以上方法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觉得学习汉语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了,上汉语课不再是走马观花,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其中,我们也完成了从“导游”到“导师”的转变。
论文作者:毛梦 李轶圆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学生论文; 汉语论文; 课文论文; 留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生词论文; 老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