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杭州论文,为例论文,人居环境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和“人居Ⅱ大会”(1996年)的召开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的通过,人居环境思想日益成为不少地区的规划观和发展观,其理论与实践得到进一步广泛结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及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把握城市人居环境变化发展的机理,为城市规划、建设、改造和综合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0.7‰。
1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1.1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1.1.1 传统型
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如朱锡金的《21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1994年)等。地理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则偏重于大尺度的地理系统观,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如胡俊的《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995年)等。
1.1.2 综合型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图1)。 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境,活动内容包括通学、通勤、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及常见病的治疗,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一个居住区,居住区的建成和使用同时促使具有地域性和社会群体性的社区形成。城市环境相当于整个城市系统环境,这一环境的功能是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和承担城市总体环境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职能。
图1 城市人居环境的三个地域层次
1.3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相互交织并与各种地域结合而成的地域综合体。为此,根据地域层次划分,以城市人居环境的住宅、邻里、社区绿化、社区空间、社区服务、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应急能力8个评价方面为基础, 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选择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选择了29项指标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1)。
│接┌住宅: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
│居┤ 集情况;
│住│邻里: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
│环└围墙、院子内的绿化;
城│ ┌社区绿化: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
市│社│ 状况,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
人│区│ 与水域的接近程度;
居│环┤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环│境│社区服务: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
境│ └ 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
│市│ 气氛;
│环┤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境└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表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3.1 评价近接居住环境共有7项指标。其中:住宅标准包含4 项指标,综合考虑到了一个舒适住宅所要求的四大要素:面积大小(宽适度)、给排水、日照通风条件和社会服务水平(生活垃圾收集情况);邻里标准包含3项指标,体现了人们对安静(住房周围的安静)、 富有人情味(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的生态空间(近邻的围墙、院子内的绿化)的追求。
1.3.2 社区环境是城市中人们活动最频繁、 最具影响力的“舞台”,共有15项评价指标。其中:社区绿化包含6项指标, 反映了绿化的点(公园、学校的绿化)、线(街头绿化)、面(该地区的绿化状况)结合的情况与人们靠近绿色的方便性(去公园的便利程度)以及水面的分布状况(周围的水域环境)与人们靠近水域的便利性(与水域的接近度)。社区空间包含2项指标, 反映了人们对增强交往(公共空间的大小)和美化城市(街景的美化程度)的要求。社区服务包含7项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们进行消费(日常购物和娱乐的方便程度)、卫生(接受医疗服务的便利程度)、流通(去银行、邮局的方便程度)、文教(小孩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活动的质量及治安状况。
1.3.3 评价城市环境共有7项指标。其中:风景名胜保护包含3 项指标,体现了对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风景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气氛的保护。生态环境共2项指标, 为人们最关心的声(城市的噪音)气(城市的空气质量)质量。服务应急能力包含两项指标,反映了城市的支持系统质量(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防灾抗灾能力)。
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实例研究(以杭州城市为例)
1000名随机抽样的受访者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青年为主,20—49岁占75.2%;②文化程度高,大学及大学以上占49%,加上中专与高中,共占96.1%;③在杭州居住时间长,20年以上的占57.7%,10—20年的占24.3%。由此可知,调查对象基本上是思想成熟且对杭城比较熟悉的居民。
2.1 城市人居环境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指标的分级采用五分法,即很满足、满足、稍有不满、很不满与不知道。结果如下(表2):
2.1.1 近接居住环境的现状评价
(1)人们对住宅条件的整体满意度好于邻里环境。
(2)60%以上的市民对邻里交流或接触程度、 住宅的给排水情况与住宅的日照通风条件表示较满意。
(3)有50.5%的居民认为住房周围缺乏安静, 对邻里的绿化状况表示不满的居民也占了47.5%,绿化状况差往往是造成环境嘈杂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社区环境的现状评价
(1)对于社区绿化,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公园、 学校的绿化表示认可,但是近半数居民对街头绿化(48.3%)和该地区的绿化状况(47.1%)表示不满,这说明社区尚未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
(2)大多数人对社区空间不满,公共空间被挤占、 街景杂乱无章等使人缺乏归属感和亲切感。
(3)在社区服务中,绝大多数人对银行、邮局、购物、 小孩的教育环境和娱乐设施布局的数量与服务质量表示较满意,但有不少人(占41.9%)对目前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表示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疗卫生服务及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大多数人对治安状况表示不满,这也说明了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2.1.3 城市环境的现状评价
(1)大多数人对风景名胜点的保护表示较满意, 但多数人认为历史气氛保护不够,人们对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中对城市历史文化完整的空间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出了迫切的期望。
(2)绝大多数人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不满。
(3)大多数人对城市的服务、应急能力表示认可。
表2 城市人居环境的环境评价(%)
指 标 很满足 满足 稍有不满 很不满 不知道
宽适度
8.8 47.3
25.417.41.1
近 给排水状况 10.5 54.8
23.8 9.11.8
接 住宅 日照通风条件15.4 47.4
23.712.51.0
居 生活垃圾收集情况 8.3 48.5
27.313.82.1
住 安静程度 6.8 42.3
30.020.50.4
环 邻里 交流或接触程度
7.8 59.8
17.710.14.6
境 绿 化
5.5 42.9
27.220.53.9
公园、学校的绿化10.8 58.7
18.6 6.85.1
街头绿化 4.9 44.9
30.917.4
19.0
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5.6 45.1
30.716.42.2
社区绿化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12.8 49.7
23.313.30.9
周围的水域环境
3.0 24.3
29.437.65.7
与水域的接近程度 4.0 39.2
28.816.1
11.9
社 公共空间的大小
4.8 37.0
30.324.73.2
区 社区空间 街景的美化程度
3.9 41.4
36.516.31.9
购物16.6 55.8
19.3 7.50.8
娱乐 9.9 52.8
20.9 8.97.5
医疗 6.0 48.7
29.812.13.4
社区服务 银行、邮局 21.6 60.4
12.2 4.61.2
小孩的教育环境
9.9 54.6
16.5 6.5
12.6
文化环境 7.6 45.8
26.414.45.8
治安状况 4.2 34.5
31.926.82.6
自然风景的保护 14.8 57.2
19.2 7.21.6
风景名 历史古迹的保护
6.3 48.6
26.410.08.7
城 胜保护 历史的气氛
4.0 40.4
29.413.8
12.4
市 城市的噪音
2.8 25.9
36.533.21.6
环 生态环境 城市的空气质量
1.6 21.9
35.738.52.3
境 服务应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13.8 54.9
20.8 9.31.2
急能力 防灾抗灾能力
5.7 47.4
21.6 8.5
16.8
2.2 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态势评价
纵向发展评价指标的分级采用三分法,即比以前好、不知道与比以前差。分析评价结果如下(表3)。
2.2.1 近接居住环境的演变状况
(1)绝大多数人认为住宅标准在上升。
(2)多数人认为邻里环境状况在下降。
(3)总之,居住硬指标上去了,但软指标(如人情味等)下降了,绿化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2.2 社区环境的演变状况
(1)对于社区绿化,一方面是点的绿化——公园、 学校的绿化状况在改善,另一方面则是清澈水域正从生活中消失。
(2)对于社区空间,现状的公共空间比以前小, 广场被用作堆场等,另外多数人认为街景比以前美,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设计加强有关。
(3)社区服务水平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正不断上升, 尤其是银行、邮局(72.6%),但治安状况变坏,这需要社区提高保障能力,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2.2.3 城市环境
(1)多数人认为自然风景保护得比以前好, 但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表示不知道和比以前差的占了首位,这说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增强人们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2)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的声、气质量在下降。
(3)城市的公共交通比以前便利,整体应急能力比以前好, 但由于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较少启动以及平时宣传不多,有许多人对这一情况并不了解。
表3 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态势评价(%)
指 标
比以前好
不知道
比以前差
宽适度 68.1 17.3 14.6
近 给排水状况 57.4 25.1 17.5
接 住宅 日照通风条件
52.8 21.4 25.8
居 生活垃圾收集情况
53.7 23.5 22.8
住 安静程度
35.3 19.5 45.2
环 邻里 交流或接触程度 30.5 24.6 44.9
境 绿 化 40.4 23.4 36.2
公园、学校的绿化
55.1 28.2 16.7
街头绿化
42.5 22.0 35.5
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46.2 24.4 29.4
社区绿化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
54.5 22.2 23.2
周围的水域环境 23.2 25.6 51.2
与水域的接近程度
26.0 42.9 31.1
社 公共空间的大小 34.1 25.2 40.7
区 社区空间 街景的美化程度 47.0 25.1 27.9
购物
68.1 16.4 15.5
娱乐
60.6 25.6 13.8
医疗
49.8 27.5 22.7
社区服务 银行、邮局 72.6 17.8
9.6
小孩的教育环境 51.8 34.6 13.6
文化环境
50.3 29.4 20.3
治安状况
27.3 22.4 50.3
自然风景的保护 49.9 21.8 28.3
风景名 历史古迹的保护 41.3 32.9 25.8
城 胜保护 历史的气氛 32.9 36.0 31.1
市 城市的噪音 23.2 20.1 56.7
环 生态环境 城市的空气质量 15.9 17.5 66.6
境 服务应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65.5 17.7 16.8
急能力 防灾抗灾能力45.8 42.8 11.4
3 几点结论和启示
3.1
近接居住环境中住宅标准的提高伴随着邻里环境质量的下降最终无法提供给人们舒适的住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住宅不仅是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将是生产(工作)场所,人们将在以邻里为范围的生态圈里度过大部分时间,住宅标准和邻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大大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在住宅设计中倡导交流的、富有人情味的居住文化,另一方面是促进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从总体上提高邻里的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
3.2 社区环境的系统性功能有待加强
建设开敞分布、自然生态的新型社区形态是将社区纳入城市有机体的重要条件。社区环境规划要改变过于注重硬件物质环境塑造的传统,倡导社区建设,拓展社区功能,把社区建设发展、社区物业管理等的需要纳入规划过程。
3.3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最严峻问题
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发展史,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走过了一条对居住环境由忽视到重视的曲折之路,当今城市的适居性程度正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竞争新的主题内容。人居环境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经济体系,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把“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走“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的道路。③严格执行噪声、排污收费制度,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使工厂企业有序布局。
收稿日期:199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