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的国际差距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高新技术的国际差距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高新技术的国际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差距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技术研究和各项高技术发展计划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一大批高技术成果相继涌现,其中,在信息、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有些高技术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4.3%和5.8%上升到1999年的12.7%和14.1%,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航空航天、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电子与通讯设备和医药四大高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从1993年到1997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4%和19.0%,均高于同期全部制造业17.0%和12.5%的年均增长率;高新技术开发区,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也培育了大批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的人才;高技术创新成果正在逐步扩散、转移到国民经济其它各个领域,对整个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间、产业间的技术创新链条初步形成,表明以高技术为导向的产业经济初步形成,并且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发挥出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产业领域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6月, 我国数据通讯完成的业务量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6.9%。网络经济正在我国孕育、萌芽、生成。

虽然,我国高技术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种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高技术经济除了具备高成长性外,尚未具备高投入和高收益等特征。

差距之一:高技术经济效益较低

按照OECD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标准,我国1998年在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四大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比重已达到8.8%; 而与发达国家比较,其差距也是很显著的。从1982年起,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由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基数大,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更大。

特别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严重制约我国高技术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见表1)。

表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值比重的国际比较(%)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意大利 韩国

1998 1993 1993 1993 1992

1987

1993

全部制造业 25.6 36.1 37.1 37.1 32.2

35.8

28.4

高技术产业 23.9 42.6 37.2 48.9 34.0

41.1

35.3

其它制造业 25.8 35.1 37.1 36.0 31.9

35.4

27.2

注:除中国数据外,其它数据来自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1998)》;增加值同附加值。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高技术产品统计,仅从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数据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以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占总额80%左右。我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技术产品生产的状况,我国高技术产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加工、组装为主。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的企业分布比例看,1999年“三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占进口额的57.9%,占出口额的76.0%,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是以“三资”企业为主,对外部的依附性强。这些情况说明我国高技术创新层次较低,高技术发展基础仍很脆弱,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高技术发展。

差距之二:高技术研究投入强度偏低,技术创新层次低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注:指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百分比。)普遍偏低:航空航天制造业为13.3%,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为3.6%,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为0.7%,医药制造业为3.8%。与OECD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强度, 也普遍低于这些国家和我国的传统产业的投入强度;而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附加值也呈现这种状况(见表2)。

表2:OECD制造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

研究与发展(R&D)经费/增加值

1980年 1990年

高技术产业

航空航天41.11

36.25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26.01

30.49

电子与通讯设备 16.89

21.57

医药18.43

18.65

中高技术产业

科学仪器 8.63

11.19

汽车10.05

13.70

电子机械(不含通信设备)

8.857.63

化工 7.608.96

其它交通设备 2.703.97

非电子机械

3.484.58

中低技术产业

橡胶与塑料制品

3.273.02

造船及修理

1.112.13

其他制造业

2.191.52

有色金属 2.293.48

非金属矿制品 1.722.20

金属制品 1.081.39

石油精炼及制品

6.178.43

黑色金属 1.712.48

低技术产业

造纸及印刷

0.610.76

纺织、制衣、皮革 0.380.65

食品、饮料、烟草 0.931.14

木材、家具

0.390.47

现在我国高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型创新模式为主,原质性的、独创型的创新不占主导地位。模仿型创新模式与独创型创新模式的特点及经济效能有着很大的不同(见表3)。 模仿型创新模式对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提高企业短期效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以模仿型创新模式为主的高技术创新,也潜伏着某些深层次的隐患,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表3:模仿型与独创型技术创新的比较

创新 区域创新绩 对本行业经

模式 效的时 济效益和发

间幅度 展的影响

独主要增强市场竞争力,

创以发深层次提高本行

型达国长远的经济效益,对行

家为业发展产生立体的

代表促进作用

模主要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仿以发浅层次提高本业的

型展国智暂经济效益,对行业

家为发展产生平面

代表的促进作用

对上游主业的影响对下游产业的影响

诱发、促进上游产业(先进机促进下游产业(相关产业、 第三

器设备和工作母机的生产产业)

产业和社会消费)的持续发展和

的发展,利于新技术成果和知

社会需求层次的提升

识的内生转化和深层次应用

可能削弱上游产业(先进机器促进下游产业(相关产业、 第三

设备和工作母权的生产产业) 产业和社会消费)的数量增长和

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成果和社会需求的过剩

知识的内生转化和深层次应用

技术扩散程度,外溢效益

强,大

弱,小

我国高技术创新主要凭借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的购置实现的,这种模仿型创新模式与基于研究与发展的独创型创新模式有着很大不同,是造成我国“高技术不高”的主要原因,也制约了高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模仿型技术创新方式的弊端很多。一方面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和零配件的供给问题,特别关键部件和仪器设备依赖国外输入,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自身不能独立开发高技术产品,特别是关键生产技术设备,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购置的途径更新生产技术手段,约束、限制了我国上游产业的发展,也造成技术创新——扩散链条的断裂,阻碍了产业间技术的流动、转移。从产业、市场的联系上看,模仿型技术创新不仅对本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也波及到其它产业。实际上这里所说的上游产业的一部分就是高技术产业。由于高技术产业发育不成熟,存在着重大的技术空缺,对整个产业的更新改造产生长远的、潜在的技术隐患,阻碍着国家经济系统的技术转移,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展。这种模仿型技术创新模式的副作用,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也体现在社会就业上。例如,我国过去为了发展电视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购置进行技术创新,这种模仿型技术创新方式在短期内的确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数量扩张及企业经济效益有限度地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对这种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的潜在不利效果有所认识。现在我国电视的年生产能力已达6000万台左右,而市场的需求只有一半左右,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不仅造成巨大浪费,也影响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差距之三:高技术产业的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高技术产业形态

高技术产业是以高技术为导向的新兴产业,其发育程度是判定高技术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高技术产业成熟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技术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与发展活动制度化且投入强度较高;

(2)科研是构成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最初的生产投入到最终产品生产过程延长,生产迂回程度增大,整个生产活动日益智能化;

(3)具有对关键技术的研制能力,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以原质性的独创型模式为主;

(4)企业间形成牢固的技术创新链条, 成为连接企业和技术创新整合的纽带,技术扩散的基础;

(5)企业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 获得市场利润份额多。

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是处于雏形生成阶段,发育不成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研基础薄弱,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低;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购置方式实现技术创新;高技术产品独立开发的少,主要通过外部技术转移增加技术含量,新增技术含量少。总的来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层次低,以模仿型技术创新模式为主,决定我国高技术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差。我国整个高技术发展呈现两头好,中间差的局面,即高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技术在社会化服务领域方面比较普遍,而在高技术商业化开发和应用扩散方面薄弱;产业内和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以科技、知识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独创性技术创新链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高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仍处于徘徊的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群。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打破外资的技术垄断,实现关键生产技术研制的突破;在高技术产品方面,扭转“技术密集产品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在高技术创新的基点上实现“进口替代”。这是我国现阶段高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造成我国高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反映在数量和规模上,更主要体现为发育程度上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由于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并未完全摆脱贫困,支撑高技术发展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约束、制约了我国高技术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主观上的问题,特别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改进。

虽然,我国在高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内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取得一些知识产权;但是,总的来说我国高技术研究在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制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购置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特别是引进生产线,在提高生产数量和改进产品品种方面见效快,而生产线所包含的技术并未转让,反而带来削弱我国科研和独立开发的关键生产技术的能力等一些副作用。例如,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引进技术较多,反而牵制了我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拉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现有的半导体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外资和合资企业,其关键部件需求几乎全靠进口。外资企业进入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带来一些高技术,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然而他们仍然封锁、垄断着关键生产技术,并未将关键技术转让于我国企业。即使像微软公司、朗讯公司等外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科研机构,既不可能像母公司在本国那样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研究与发展活动,其目的也只是利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获取技术与信息,并利用知识产权构筑壁垒,强化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有些高技术产业不能以国际化来代替,否则将对我国高技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研制适用的关键生产技术,是决定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在关键生产技术研制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地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对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作适当的调整,集中有限科技人力和财力资源攻关,在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制实现突破,改进我国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技术创新是以高技术为导引的技术创新,其主体是企业。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科研力量结构分布不合理,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也是制约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见表4)。

表4:研究与发展(R&D)人员按执行部门分类的国际比较 %

执行部门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俄罗斯 韩国

1998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1996

1997

科研机构42.68.2

8.9 14.8 19.9 13.8

25.9

15.8

企业 44.8

74.4 72.7 67.2 61.6 65.2

69.2

72.6

高等院校10.4

14.4 13.5 18.0 17.2 19.74.8

10.4

其它

2.23.0

4.9

0.0

1.3

1.30.11.2

先进科学技术只有与企业生产因素结合,实现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潜力。目前我国高技术创新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层次低,缺乏独创性的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制能力,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机器设备购置的低层次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据有关资料,在1997年和1998年二年内中国专利局受理的高技术产业专利的申请,外国申请人所占比例都高于2/3,有的甚至高达90%。由于我国高技术创新没有科学研究基础,以模仿型创新模式为主,独立知识产权和科技储备少,技术水平低,吸纳外部技术的水平弱,严重制约高技术经济的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高技术产业之间,以及与传统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扩散链条,创新的整合机制差。因此,我国高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对国外关键部件的依赖程度,限制了对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余地,降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而且削弱企业间和产业间的技术联系,降低了国家创新能力。

由于企业科研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技术研制仍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企业作为承担单位较少,又在某种程度上束缚、限制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例如,“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只有19%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我国高技术商业化开发能力差、层次低的薄弱状况,反映了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二张皮”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是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直接原因。

我国高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表明高技术发展与我国整个经济增长一样,仍未摆脱主要依靠固定资产增加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制度原因。我国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各项经济秩序不健全,严重影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在一定意义上,“制度重于技术”,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才能发挥出我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各方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构筑完善的技术创新——扩散链条,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素质的发展。因此,推进制度创新则是关系我国高技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在推进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上,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高技术发展,必须融入我国工业化经济发展的主航道。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动力和源泉。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通过用高技术和适用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步加大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准,实现从外延式向内涵式经济增长的转变,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技术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出经济发展引擎器的作用,反过来又促使高技术自身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高技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而高技术经济也只有融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加速发展。

2.现阶段经济发展应以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作为主要目标。在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的基础上,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并适地、适时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正确政策选择。在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我国电子通讯业等高技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大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也是促进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科研机构转制,对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着重要意义。高技术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计划安排应按照创新思维模式统筹规划,在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我国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强化企业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构筑知识传播、流动网络,健全的技术创新链条,对包括高技术经济发展在内的我国整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制度创新既是构筑我国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前提条件。目前,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高技术经济是风险经济,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市场环境,对高技术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发展高技术经济就是一句空话。政府的高技术发展计划对高技术研究非常重要,但是对高技术经济的生成、发展只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技术经济的发展水平则取决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制度安排。政府高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必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才能促进高技术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组织者,制度创新的承担者,具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功能,应将培育科技人力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营造自由、兼收并蓄、激励创新机制的良好经济秩序和文化氛围作为政府自身的主要职责。

5.实施高技术发展计划和建立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促进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应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制、开发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研制关系产业结构升级的共生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力争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国家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过程,应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国民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也为在本世纪中叶使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奠定基础。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强化科学管理,提升高技术研制水平和增进高技术经济创新质量,防止高技术项目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盲目扩张。国防科技工业历来是科技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增强国防实力,也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6.建立、完善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的高技术统计指标体系,加强高技术统计,是强化我国高技术管理与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科技统计需要参照国际统计标准,从改进我国现行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入手,扩充高技术统计内容,建立包括技术创新统计和风险与收益分析在内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提高我国高技术管理与决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中国高新技术的国际差距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