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德育思想_儒家论文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_儒家论文

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道德教育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及人的自我完善,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今天,深入研究和批判继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行”即德行,它作为一个实践范畴,包括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在内;“忠”即忠诚老实、舍己为人,“信”即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二者都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文”虽然主要是指文献知识,但也包括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以及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仪态风貌,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就包含这方面的意思。在孔子看来,为人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

道德教育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整个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君子”型理想人格。“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善人格者的称谓。孔子曾要求他的弟子子夏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而不要做一个小人式的儒者。《论语》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这里,君子当然是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指品质低劣的人。一部《论语》,载有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上百次。概括地说,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第一,君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常以君子与小人相比,并表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君子型理想人格,与小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其中,对待“义”和“利”的不同态度,是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区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正因为君子以义为上、见利思义,所以才能“无所争”(《八佾》),并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孔子还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等。这些,都是君子与小人根本不同的道德品质。

第二,君子具有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和成人之美的善良情怀。孔子倡导的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不是要超越与游乎世俗之外,而是要博施济众,具有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孔子认为,君子并不是仅仅追求心性道德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由个人的道德修养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雍也》载:“子贡曰:‘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孔子把经世济民的志向和积极入世、博施济众的抱负视作君子型理想人格的重要素质,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浓厚关怀。同时,孔子还要求君子具有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良好品德和善良情怀。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尽可能地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只有小人才会与此相反。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提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第三,君子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人,必须具有博学多思、修身不已的品格。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有违背仁德的行为。孔子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孔子不但强调“学”,还强调“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博学多思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广泛的学习,对于一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不断地自我完善,要做到“见贤思齐”(《里仁》),“修己以敬”(《宪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孔子认为,君子型理想人格是尧、舜、禹等古代圣王已经做到的,也是经过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的。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即培养人们的优秀道德品质,使人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境界。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从培养君子型理想人格的总体目标出发,其内容主要是以“仁”为核心的教育。“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作为君子,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哪怕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或颠沛困顿的情况下,也一定按仁道去做,“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仁”的教育。

孔子多次讲到“仁”,一部《论语》,有五十八章谈“仁”。从文字结构和语源来看,“仁”从“人”从“二”,也就是两个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存在“仁”,也就不存在“仁”的教育。《礼记·中庸》中也说:“仁者,人也。”仁即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即做人的道理。实际上,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何做人的问题,正是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从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来看,“仁”的具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可以把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人。孔子曾一再谈到“爱人”的问题。“爱人”二字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本质内容。孔子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实质上就是“爱人”的教育。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可融洽和谐;如果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上,那么社会自可安定太平。因此,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和基本的道德原则。要培养君子型理想人格,进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首先应谈教育人们相爱,培养人们“爱人”的博大胸怀。所以,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颜渊》)。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吕氏春秋·爱类》篇中的一段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要使人们做到“仁”,就要教育人们爱自己的同类,即“爱人”。当马棚失火时,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伤人乎?”而“不问马”(《乡党》)。当然,要求人们“爱人”,并不仅仅是教育人们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而且还必须教育人们要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礼记·礼运》篇也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道德原则,就不能只是教育人们爱自己的亲属宗族,还必须教育人们以广博的胸怀去爱众人。这种“爱人”的教育,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忠恕。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同上)“忠恕”是贯穿于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忠”和“恕”的内容来看,忠恕既是“仁”的道德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和体现,是“爱人”思想的进一步引申和发展,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推行仁德的一种基本方法。《论语·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孔子看来,即使到了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忠的德性,可见“忠”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性。孔子多次讲到“忠”,如对人要“忠告”(《颜渊》)、“忠诲”(《宪问》);要“与人忠”(《子路》);对工作要“行之以忠”(《颜渊》),等等。“忠”反映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则具体化为“忠君”。孔子强调要“事君以忠”。但是,孔子所讲的“忠”,并非专指臣下对君主的顺从和效忠,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不仅臣对君要“忠”,上下级之间要“忠”,朋友或同事之间也要“忠”,如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总之,“忠”主要是指为人要真心实意、忠诚老实。这也是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所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关于“恕”,孔子明确地解释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他还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恕”不仅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含义,也包含着宽容、容人的意思。“忠恕”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素质之一,它要求人们在为人处理世要忠诚老实、光明磊落,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做到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第三,孝悌。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并把向人们灌输“孝悌”观念作为“仁”的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悌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有子的观点,自然也反映和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以仁为中心内容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教导人们“爱人”,而爱是有差等的,要做到“泛爱众”,首先要从爱父母兄弟做起。其他如对朋友、同事、君主、国家等的爱,都是以爱父母兄弟为起点的。这就是说,调整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调整自己与父母兄弟的关系开始,然后扩展到正确处理和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认为,凡是能尽“孝悌”之道的人,就会遵循社会的规则和秩序,而不会“犯上作乱”,危害社会的协调和安定。如果清除其封建性糟粕,孔子的孝悌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家庭道德,仍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四,中庸。在孔子思想中,中庸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原则和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一种重要品德,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孔子不但把中庸看作一种美德,而且将其提到“至”的地位,认为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行为选择的一项根本原则。“中庸”要求人们的言行要“允执其中”,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狂即狂妄,狷即拘谨,是两种对立的品格。君子应按照中庸之道,不狂不狷,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温而厉”,“恭而安”(《述而》)。孔子在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塑造方面和道德教育中强调和推崇中庸风格,提倡中和之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立志。“志”即志向、目标、理想,它是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体现。正是由于“志”的作用,使人在其生命活动中以及在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意志力和自制力。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志”,并把立志作为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基本内容之一。《论语》中多次讲到“志”,诸如“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等等。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了志,也就有了主心骨,有了精神支柱。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志于道”、“志于仁”,把“仁以为己任”(《泰伯》),以弘扬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应该至死不渝地去努力、去追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总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这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念。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而不懈努力,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其生动的写照。

第六,礼。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礼”的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既包括关于各种规章制度的教育,也包括关于社会生活中的礼节、礼仪的教育。所以,“礼”的教育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教育,同样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把“礼”的品德的培养和教育,看成是修身、治国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他希望通过道德教育和人们的自身修养与主观努力,在视、听、言、动等方面都要合乎“礼”的要求,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还要求学生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既要广泛地学习文献知识,又要把学到的内容用“礼”加以制约。

孔子在对人们进行“礼”的教育时,主张把“礼”与“仁”结合起来,即在“礼”的形式中,灌注“仁”的精神。他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孔子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如果只是注重“礼”的形式,而不贯穿“仁”的精神,“礼”的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在孔子看来,“礼”形式上的繁文缛节,不过是道德的文饰,如果过分强调它,反而会掩盖道德的本质。因此,在“礼”的教育中,应注意贯穿“仁”的精神,这才能体现礼的实质。

第七,义。“义”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道德原则,也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君子,要“喻于义”(《里仁》),要做到“义以为上”(《阳货》)、“义以为质”(《卫灵公》)。孔子之所以重视“义”的教育,把“义”作为培养君子型理想人格的重要德目之一,是因为孔子看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义既能遏止人们误入歧途,又能引导人们走向正路,使人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君子,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见利思义”(《宪问》),见义勇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所以孔子主张教育人们在为人处世中,时刻都要以“义”为尺度,只有这样才会使人际关系不断得以改善,使社会的安定局面得以维持,也只有这样,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外,孔子还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诸多规范,并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在此不一一赘叙。

概言之,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以“仁”为核心,包括爱人、忠恕、孝悌、中庸、立志、礼、义、恭、宽、信、敏、惠等许多具体规范和要素在内的完整体系。孔子能如此全面、系统地提出一整套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规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这些规范教育学生,正是从他的道德教育目标出发的。他是要通过上述内容的教育,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完善人格的“君子”。

为了培养和塑造君子型理想人格,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不但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有关道德知识。

如前所述,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的话,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习染的不同才有了较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在教育中强调要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其良好的品德。读书学习是掌握道德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有对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向往之心,而不努力学习,那么,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曾告诫弟子仲由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有关知识,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而会养成“愚”、“荡”、“贼”、“绞”、“乱”、“狂”等坏习惯和不良品性。这样,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广泛的学习,对于人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和帮助,积极改过迁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改过迁善,以求不断完善的过程。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帮助。对于别人的批评和帮助,不能只是口头上接受,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对于正言规劝要真诚接受,并努力改正缺点错误;对于恭维赞扬的话,也要认真推究其真意。孔子认为,一个人有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人不怕犯错误,怕的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勇气承认和改正错误。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过则勿惮改。”(《学而》)如果有错误而不悔改,就会铸成大错,这才是真正的错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如果能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努力改正,就不算缺点错误。所以要知错改错,要“不二过”。子贡在发挥孔子的观点时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子夏也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同上)只有小人才会对自己的过错加以掩饰。作为君子,就应该襟怀坦白,积极改过迁善,这样才不失为君子。

第三,树立道德榜样,重视正面鼓励。

孔子非常重视榜样的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榜样即模范或楷模。榜样在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发、示范作用,对人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孔子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缺点,特别注意通过榜样来进行说服教育。他说:“举善而教不能”(《为政》)。通过“举善”,即树立好的道德榜样,表彰好人好事,教育和启发其他有缺点错误的人,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之所在并努力改正。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颜回就是其在弟子中树立的一个道德榜样。孔子曾多次在学生面前赞扬颜回的品行,并要求大家向颜回学习。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注意树立榜样的同时,还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启发和激励学生努力进取,不断进步。孔子经常鼓励学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缺点错误总是难免的,因此不能纠缠以往的过错,而应相信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的主观努力,会不断克服这些过错。所以孔子指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他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他相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努力改正缺点错误,就会在道德品质上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第四,平等地对待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周”是普遍、遍及,“比”是偏面、偏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应坚持平等、普遍、统一的原则,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可偏听、偏信、偏爱。既不能固定地对某些学生亲密,对某些学生疏远,也不能固定地认为某个学生优异,或某个学生不可造就。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在孔子看来,对大家都说好的学生,不能一概相信,而应再进行考察;对大家都说不好的学生,也不能完全相信,同时要进行考察。在道德教育中,孔子还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即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如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回答“无违”(《为政》),即不要违背礼,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上)而当子游问“孝”时,孔子则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对孟懿子,孔子强调“无违”;对子游,孔子则强调“敬”,这就是从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对后来的道德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重视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注重“内省”和“自讼”。

在道德教育中,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的作用。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的话,就是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子的态度是赞扬前者而反对后者的。后来《中庸》中还提出了“慎独”的范畴,指倡“君子慎其独也”。即在没有人监督时,也要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而不做坏事。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内省”和“自讼”的要求。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曾参是孔门中关于内省的典型,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办法,每天都要反复检查自己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是否有过失,如果没有过失就可以“内省不疚”(《颜渊》);如果有过失则在内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改正过失。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第六,强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中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即注意通过教育者本人的示范作用,对被教育者产生影响。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些话,虽然主要是就从政者而言的,但对教育者来说也同样适用。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正人”的工作,教育者只有重视身教,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道德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孔子在道德教育中还注重身体力行,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孔子说:“力行近乎仁。”(《中庸》第二十章)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在行为选择中切实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就算接近“仁”;否则,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不真正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去做,就是违背“仁”。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并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所以他十分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要求学生一定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他还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只有长期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切实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进而达到“君子”的理想人格境界。

标签:;  ;  ;  ;  ;  ;  ;  ;  ;  ;  ;  ;  ;  

论孔子的德育思想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