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效果探讨论文_苟清华

(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医院急诊科 山东 东营 2572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救治的10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复苏方式分成两组,每组51例,A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采取无限制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A组救治成功率为90.19%,B组救治成功率74.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输液量、复苏时间和治疗后ISS评分均好于B组;A组复苏后的血乳酸、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好于B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早期无限制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利于提高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液体复苏;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急救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147-02

骨盆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高能外伤,失血性休克是最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重要原因。目前对于伴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多采取液体复苏来恢复血液循环,维持器官的血供。有报道[1-2]指出早期液体复苏方式直接关系救治效果。本文对早期限制性和无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救治的10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复苏方式分成两组,A组:51例,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23~52岁,平均(43.2±9.2)岁,骨折至入院时间0.5~2h,平均(1.1±0.5)h,B组:51例,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25~56岁,平均(43.8±9.6)岁,骨折至入院时间0.4~2h,平均(1.2±0.6)h,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出血、免疫缺陷、肝肾功能异常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与及时清创、输血、吸氧、生命体征监测等救治,并建立静脉通道,A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输注原则是先快后慢,静脉输注浓度7.5%氯化钠溶液(250ml),根据患者情况20min后再输注7.5%氯化钠溶液(输注量在360ml内),收缩压恢复50~70mmHg,平均动脉压50~600mmHg,逐渐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生命体征恢复后立即采取手术。B组采取无限制性液体复苏。静脉输注浓度7.5%氯化钠溶液(250ml),20min后再次输注,且不限制输注速度和输注量,直到收缩压恢复100mmHg,平均动脉压恢复60~80mmHg。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手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救治成功率(顺利手术),观察记录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记录两组的输液量、复苏时间和治疗后IS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复苏后的血乳酸、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数据,采用t和卡方检验对组间指标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救治成功率为90.19%(46/51,死亡5例),B组救治成功率74.51%(38/51,死亡13例)。A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A组输液量、复苏时间和治疗后ISS评分均好于B组,见表2。A组复苏后的血乳酸、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好于B组,见表3。

3.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早期液体复苏是维持血压循环的主要方法,在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相关报道[3]指出骨盆骨折容易损伤下腔甚至椎管内静脉,引起出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尤其是重度骨折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概率较高。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立即采取液体复苏治疗,以恢复血液循环,缓解组织水肿,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传统复苏是救治早期快速无限制输注液体来改善血液循环,但这种输注策略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症状加重,死亡率并未得到降低,陈磊[4-5]等报道中指出无限制性液体复苏还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酸中毒,延缓救治。近些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逐渐得到提倡和应用,其主要策略是找到复苏平衡点,不仅要恢复血液循环,同时也要控制液体复苏对机体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文对我院2015年以来的10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进行分析,A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B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更佳,降低并发症。两组的输液量、复苏时间和ISS评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B组,和已有报道[6]结果相符,对输注液体的控制能减少输液量,降低复苏时间,更利于改善创伤效果。A组血乳酸、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B组,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效果要好于无限性液体复苏。

综上所述,相较于早期无限制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利于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子强,李淑娟,周德贵.不同模式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9):852-854.

[2]王延庆,徐崇亮,曹静波,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156-157.

[3]李俊,江敞,朱云森.早期液体复苏措施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18,25(2):147-149.

[4]陈磊,于洪涛,杨智,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老年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3):609-610.

[5]孙飞,李莉.对重度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5):88-90.

[6]朱礼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7):73-75.

作者简介:苟清华(1978.02.16-),性别:男,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科室:急诊科。

论文作者:苟清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  ;  ;  ;  ;  ;  ;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效果探讨论文_苟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