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观察论文_刘铁根

(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5000)

摘要:目的 观察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70例,进行蘑菇伞封堵术,观察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结果 69例婴幼儿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6%,其中有1例婴幼儿转外科,并取出封堵器,进行手术结扎。术前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与术后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导管介入直径≧5mm治疗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取得的效果显著,更有效、更安全,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封堵器;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先天性的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总数中占据10%,临床上普遍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当前对于 PDA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却鲜有报道[1]。为了研究PDA婴幼儿进行介入治疗的效果,特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70例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总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70例,所有的患者均经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确诊,其中男女比例31:39,年龄在4-32个月,平均年龄为(18.27±14.11岁),体重在5-18kg,平均体重在(11.55±6.09)岁,心电图提示:10例是左心室高电压者、21例是双心室肥厚者、39例是左心室肥厚者,其中46例是单纯性的PDA、合并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6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的4例、合并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6例、合并二尖瓣脱垂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的2例、肺动脉瓣狭窄的2例。PDA分型:49例是A1型,占70%(49/70);12例是A2型,占17.1%(12/70);6例是A3型,占8.6%(6/70);3例是C型,占4.3%(3/70)所有患者家属在研究前均与我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基础麻醉患者,右股静脉穿刺,进行右心导管常规检查,穿刺右股动脉,进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大小,对主动脉端长度、内径以及肺动脉端最窄径进行测量,将右心导管送至降主动脉,将右心导管撤出,在降主动脉中放置输送鞘管,将加硬交换导丝撤出,选择蘑菇伞封堵器(生产厂家:美国AGA公司),比最窄直径要大于3-6mm,安装在传送器内芯的顶端,将封堵器送入降主动脉,封堵器的单盘充分张开以后,将内芯以及输送鞘管撤回,将腰部完全固定在PDA中。对心脏杂音进行听诊,15分钟后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认真观察封堵器的残留分布情况、位置以及形态。心脏杂音消失,表示封堵器位置以及形态良好,有少量分流或者无分流,如果无射流,即可释放封堵器。对主肺动脉与左肺动脉连续压、降主动脉与升主动脉连血压以及肺动脉压进行再次测量[2-3]。

1.3 评价指标

1.3.1 治疗效果,即封堵成功率。

1.3.2 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

1.3.3 手术前后的超声心动参数: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A(左心房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1.4统计学方法

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量资料(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采用平均数n,%表示, 检验,即(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治疗效果

69例婴幼儿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6%(69/70),其中有1例10个月的婴幼儿,PDA是C型,直径是8mm,在手术后的2天有大量的残余分流,转外科并取出封堵器,进行手术结扎。

2.2 比较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

术前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与术后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mmHg)

3.讨论

婴幼儿PDA,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外周血管特别纤细,一般都合并肺动脉高压,穿刺困难,操作的难度较大,肺动脉以及主动脉狭小,血容量较少,体温不容易维持和稳定,对麻醉的技术要求特别高,并且并发症相对较多[4]。婴幼儿PDA存在大量的左向右分流,极易出现心力衰竭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的发育。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性极高,对婴幼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5]。

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经导管封堵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封堵成功率为98.6%。术前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与术后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原因主要是:术前因为PDA分流导致心脏的符负荷加重,左心房以及左心室的容积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进行封堵术后,左心房以及左心室的容积明显缩小,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因素消失[6]。

综上所述:动脉导管未闭的婴幼儿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病情可见显著的好转,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值得广大患者家属信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树亮,张丽,黄萍,等.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23):1781-1784.

[2]黄希勇,肖云彬,陈智,等.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症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8-11.

[3]完颜红心,单继平,范东晨,等.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4):279-282.

[4]欧阳文斌,胡盛寿,王珊,等.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10):967-970.

[5]郑可,金梅,王霄芳,等.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5):375-378.

[6]曹文峰,董书强,孟毅,等.左腋下微创切口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72-1073.

论文作者:刘铁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观察论文_刘铁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