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出版社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出版社论文,策略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4)01-0087-03
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2013年转向数字出版。2012年12月31日,《新闻周刊》发行了印刷版的最后一期。2013年恰是《新闻周刊》80岁的生日,更名为“全球新闻周刊”,通过网络版(网站)和数字版(电子阅读器)进行内容发布,以付费模式来提供支持。这再一次给传统出版行业敲响了警钟,预示了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一、传统的大学出版社发展面临制约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印刷行业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传统印刷出版业的重要成分,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强。
(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靠品种和价格带动,整体规模增幅缓慢
大学出版社图书的品种、销售码洋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从销售数量、品种、定价涨幅比较来看,图书码洋的增加更多是缘于图书总价格的上涨和品种的增加,而整体规模并没有多少变化。
众所周知,教材是大学出版社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自2006年以来,随着教材招投标的发展,教材出版的利润空间也在逐渐被压缩,教材及教辅市场几乎没有增长。现有图书出版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对大学出版社的未来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二)图书库存居高不下,资源浪费,效益受损
传统出版生产流程由于其编、印、发环节的相对独立性,造成了生产与发行领域的信息沟通不畅。编辑难以把控图书的市场需求动态,往往只能凭经验出书,造成图书的大量积压,库存量居高不下,导致大学出版社大量资源浪费,效益严重受损。
(三)纸张价格束缚大学传统出版的发展
传统出版是以纸张为载体,通过印刷出版发行的,图书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对纸张产生过度依赖。通常纸张成本占到图书总成本的15%—20%左右,是图书出版最大的直接成本。近年来纸价不断攀升,增幅高达20%—30%,大大压缩了图书的盈利空间。由于教材价格是由政府控制,出版社不能因纸价上升而进行随意提价。另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造纸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环保的产业,是重点管控行业。随着治污力度的不断增加,小规模的纸厂被关停,造纸业的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纸张价格上涨已是必然趋势。
二、数字化带来了大学出版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大学出版社很难从传统的出版生产链中寻求突破,不得不反思,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改造出版生产流程,对图书库存、成本投资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一)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数字化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出版凭借其自由开放、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出版业行业的垄断局面。
出版业结构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数字出版已开始进入出版业主流。近10年,数字出版表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年总产值逐年增长。2006年数字出版总产值为213亿元,2009年已高达799.4亿元,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物总产值,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31%。数字出版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较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12年数字出版整体收入则达1935.49亿元,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但从产值的内部构成来看,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三部分占据了数字出版产值总构成的97.1%,而真正与传统出版领域紧密相关的电子书刊领域的产值总量所占比重不到3%。从业态竞争格局来看,数字出版服务商仍是主导,在电子期刊领域,龙源期刊、万方数据、维普、清华同方知网等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传统出版社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迫切需要通过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革命性变化过程,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融合是新的利益增长点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英美等发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最早是产生于拥有大量内容资源的专业图书领域,如Springlink的在线出版平台,Gambridgee Book Collections电子书数据库等,都是由传统出版商率先发起。目前,美国最大的图书零售商亚马逊销售的电子图书也主要是由纸质书转化而来,市场主动权仍由传统出版商主导。
与国外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不同,我国的数字出版是由出版社以外的技术开发商推动,并占主导地位。传统出版社处于被动地位,仅仅作为内容出版社获得少量的版税分成,获得较少的利益。技术与内容相脱节,延滞了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因此,传统出版社要尽快地掌握技术,提高数字化水平,在变革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三、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方案
数字化技术已快速渗入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介质的更新、流程的再造,到内容的管理、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新兴的数字媒体正在悄然兴起。传统的大学出版社面对无法抗拒的数字化时代,要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凭借大学出版社所固有的专业水平、编辑人才、读者资源、出版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一)加快数字出版物编辑的培养是适应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是人才。专业编辑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可以有效地促使数字出版从“边缘”走向“核心”。
首先,以各种方式进行数字出版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使编辑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以及数字出版的具体知识。这是适应数字出版角色转换的第一步。
第二,对各类专业编辑分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数字出版相关培训。对不同的人才也应分层次分内容地进行相关培训,编辑人员与营销人员分别进行培训。营销人员的培训,是对新产品开拓的培训。对编辑的培训,要加强编辑出版人才与数字技术人才相互交流,架设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的桥梁。既可以是实体性的相互培训学习,也可以虚拟性地建立数字与出版官方网站,创设博客、论坛等等。建立系统有效的培训机制,从国外邀请数字出版专家到国内定点培训机构授课,等等。
第三,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加强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建设。复合型出版人才是指在新型出版环境下,既要懂得传统的编辑业务中常见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稿、校对等相关知识,又要具备数字编辑、新媒体应用和市场运作等相应能力的现代出版人才。在现代出版领域,可立足于大学出版社的人才资源、现代出版教育特征和政府的相关人才政策实际,联合政府、教育和出版各部门,发挥各方联动作用,为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和能力教育的平台。
(二)出版物的个性化发展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
不同于传统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更多地倡导个性化,其超媒体性带来了出版领域的新变革。数字出版物的双向性带来了阅读的互动性与读者对于阅读的主导性。不同于传统出版物的大众性,数字出版物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满足小众群体的独特感受。因此,超媒体性、双向性与个性化代表着数字出版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出版者可以通过网络、移动通讯工具与阅读者实现联网,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小范围的分众化或者小众化、甚至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出版者也可以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服务,了解用户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人群进行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与营销。
(三)掌握复合出版与按需出版相结合的出版策略
未来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最大的不同便是,它打破了媒体间的分割,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分离,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通过数字化处理,适应不同格式和标准的终端产品的阅读和使用,而且数字出版音频和视频的采集成本越来越低,混合出版的比重越来越大,使数字产品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发布”成为可能,最终实现数字复合出版。
按需出版(Publishing On Demand,简称POD)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根据需要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能够一册起印,即需即印的出版方式。”这适用于一些学术性、专业性强、批量较小的出版物,并能够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降低出版社发行机构的运输和仓储成本。目前已有出版社开展了按需印刷业务,其主要盈利模式是面向作者、出版商、读者,采用分级服务和直接销售的形式,向个人出版者和读者提供印刷和出版服务。个人出版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级别,并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按需印刷,实现自助出版。
(四)E-leraning是大学出版社开展数字化出版的一种可行模式
教材一直是大学出版社的优势所在。而数字化时代,E-leraning(在线教育)将成为出版社一项重要的盈利方式。具体来讲,E-leraning是把纸质版教材内容数字化,通过网络传播,按时、按量计费并根据读者爱好制定付费方式,实现为读者提供在线学习、考核、辅导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效果。E-leraning无疑也可以促进配套纸质教材的营销。
在线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只关注编辑、出版、营销的传统教材出版模式,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设计,内容包括网络课程、互动问答、电子教案、课后作业、阶段测试、考试评估等内容。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远程教育系统,大学出版社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利用教材优势,以学校的技术为依托,通过一定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网络课程的设计和规划,定制相关的纸质教材,为读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信息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