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4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儿阑尾炎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阑尾炎患儿,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硬膜外麻醉组(n = 40)和脊麻组(n = 40),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Sp O2均无明显变化。硬膜外麻醉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均比T0时间点显著升高。脊麻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相较于T0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同时,在肢体扭动现象及恶心、呕吐现象等临床症状中,相较于硬膜外麻醉,脊麻组显著较轻。结论:小儿阑尾炎行脊麻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可以延长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硬膜外麻醉;脊麻麻醉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59-01
小儿阑尾炎属医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的阑尾正处于发育阶段,其阑尾壁厚度较低,相关网膜尚未成熟,若未及时治疗,将可能出现坏疽穿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在麻醉过程中,医务人员不能和儿童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且儿童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故麻醉方式选择十分重要。为探究阑尾炎行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阑尾炎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例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硬膜外麻醉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5~12岁,平均(8.7±2.4)岁。脊麻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5岁,平均(9.2±1.8)岁。将80例患儿随机为脊麻组4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征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硬膜外麻醉组:在进行手术前,同样将1~5 mg/kg氯胺酮对患儿行肌内注射。然后,经L1~2或T12~L1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将2~3cm的硬膜外导管置入患儿体内。再分次在患儿硬膜外推注1. 5%~2% 利多卡因(根据8 mg/kg计算其剂量)。完成药物注射后,患儿取平卧位休息。
1.2.2脊麻组:脊麻组患儿予以脊髓麻醉,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0.01 mg/kg,氯胺酮3 mg/kg,患者取侧卧位,选取L4~L5腰椎进行穿刺,成功后体内注入0.5%布比卡因2 ml。
1.3检测指标
将患儿手术期间麻醉效果的观察分为3个时间点:T0为患儿进行手术前,T1为患儿进行手术切皮时,T2为患儿手术结束时。分别在这3个时间点上检测患儿的临床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指标如下:检测患儿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 O2)、心律(HR)以及检测患儿临床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在T0、T1、T2时间点上,SpO2均无明显变化。在BP和HR比较上:硬膜外麻醉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均比 T0时间点显著升高。脊麻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相较于T0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且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均较硬膜外麻醉组要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临床症状:硬膜外麻醉组患儿有15例出现肢体扭动,其中轻度扭动10例,中度扭动5例,肢体扭动率为37.5%;脊麻组患儿有6例出现肢体扭动,其中轻度扭动3例,中度扭动2例,肢体扭动率为15.0%。硬膜外麻醉组肢体扭动率高于脊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硬膜外麻醉组患儿术后平均苏醒时间为(13.5±2.8)min,低于脊麻组患儿的术后平均苏醒时间(30.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硬膜外麻醉组:术后有10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占该组患儿比例为25.00%;脊麻组:术后有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占该组患儿比例为12.5%。硬膜外麻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脊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资料显示,儿童阑尾炎患儿约占全部阑尾炎患儿的十分之一。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时期,其机体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出现身体发热的情况较为严重,白细胞数量将会呈现大幅上升的情况。因此,在手术中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性进行全方位麻醉配合对手术,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麻醉配合进行安全手术治疗,降低患者治疗风险,确保患者早日康负。目前,在临床手术,脊麻和硬膜外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法。而硬膜外麻醉由于穿刺针较粗,容易对患儿的软组织韧带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患儿腰背部疼痛现象。同时,硬膜外麻醉在手术中用药剂量过大,高浓度的药物对患儿造成刺激,患儿易产生恶心、呕吐现象。而脊麻克服了硬膜外麻醉的缺点,用药剂量少,术后几乎无头痛发生,并发症少,适用于小儿阑尾炎切除手术。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Sp O2均无明显变化。硬膜外麻醉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均比T0时间点显著升高。脊麻组:在T1、T2时间点上,患儿BP、HR相较于T0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同时,在肢体扭动现象及恶心、呕吐现象等临床症状中,相较于硬膜外麻醉,脊麻组显著较轻。总而言之,脊麻有效避免了硬膜外麻醉的缺点,具有刺激小、剂量少等特点,术后对患儿的影响较小,效果显著,麻醉过程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默,小儿阑尾炎手术60例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2015,8(4):118-119.
[2]申春霞,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3):55-56.
[3]王庆华,徐达,杨泽燕,小儿阑尾炎手术64例麻醉体会[J]. 吉林医学,2013,34(15):3008.
论文作者:陆春利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患儿论文; 阑尾炎论文; 硬膜外论文; 时间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手术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