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_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代社会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4)04-0054-05

在马克思的著述中经常出现“现代”的概念,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使用了以下带有“现代”的词句:“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者”、“现代资产阶级”、“现代的代议制国家”、“现代的国家政权”、“现代工业”、“现代大工业”、“现代的工人”等。他认为,所谓“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现代国家’却随国境而异。它在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同在瑞士不一样,在英国同在美国不一样……但是,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1](P30-31)。这里,马克思显然将资本主义社会归入现代社会之列,但在他眼里,现代社会又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指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带来的、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开 创的与以往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社会——这个社会引起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的巨大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引起了新的文明出现。这个新型社会以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为开端,它也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在《论俄国的 社会问题》一文(马克思认为此文是恩格斯70年代为《人民国家报》撰写的论文中最重 要的一篇)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 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 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 [2](P272)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还是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大的社会类型来说,都属于 现代社会。

如果说资本主义以前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社会,资产阶级所开创的现代 社会则是一个开放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的社会。与以往所有社会相比,现代社 会的变化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这种变化就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第一,社会生活的整体变革(从程度上看)。现代社会的变化决不是单纯的经济 革命、政治革命、技术革命或文化革命,而是由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引起的社会生活的 全面变革。第二,全球性的社会变迁(从范围上看)。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变革不是区域性 的,而是全球性的,它将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先后拖进了世 界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中,从而使得人类的历史进入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的“世界历史”。第三,传统文明的解体和现代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的出现,对于传 统的农业文明给了毁灭性的打击,促使传统的血缘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趋向 解体,促使以自我为轴心、以金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断建立起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与以往社会根本不同的现代社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根本特征。

一、大工业生产(工业化)

这是现代社会的最根本特征。第一,大工业生产是以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大机器的出现,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因而使资产阶级能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比以往所有社会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现代大机器、大工业生产稳固地奠定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二,大工业的出现,使得生产的社会化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封闭的、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强化和发展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奠定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基础和生活基础。第三,大工业的出现,使得劳动者的素质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劳动主体基础。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由于大机器生产的普遍采用,促使劳动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新技能,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使得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不断提高,为现代社会奠定了主体基础。

二、世界联系的整体化

现代大工业的出现,不仅使得一个国家的某一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而且使得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大工业开辟了世界市场,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3](P276),“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P276)。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P114)。现代社会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不仅物质生产活动变成了世界性的活动,而且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也变成了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任何人、国家、民族都不能企图脱离整个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地生产和生活,他们只能选择自己加入世界性活动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或者消极被动地参与。

三、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知识化)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大工业生产的先决条件。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4](P217),“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包括科学”[4](P211),“科学的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5](P553)。可见,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变化,“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2](P611 )。

科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P372)。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十七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6](P667),“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改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7](P281)。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也是人的发展的标志和动力,“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4](P217)。科学的发展过程既体现了人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改造世界能力的发展过程,最终体现的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过程,总之,科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科技的发展和大量应用是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化)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一定发展。市场经济不等同于商品经济,它不是与小农经济伴随的以物易物的小商品经济,而是现代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借助于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8](P104)。作为商品经济的较高发展形式,市场经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变为资本、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具体说来,市场经济在促进现代社会的产生方面发挥了如下作用:第一,加速了旧的社会形式、社会关系的解体,促进了现代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传统社会在生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此状态下,市场的力量很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这种自然经济必然被突破。传统社会在社会生 活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的共同体成为人们相互之间的组织形式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用物的联系、货币关系代替人的依赖关系,因而超经济的血 缘的、地域的联系必然会被取代。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依 赖纽带、血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8](P110)。第二, 为现代社会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现代国家制度的确立,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 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确立了商品经济的地位。商品经济一定意义上就是求利经济,社会环 境和社会氛围从各方面激励着人们占有货币、发财致富的欲望,货币成了“发展一切生 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8](P173)。正是借助于这个“主动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资本主义生产才“ 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才“ 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5](P576)。为了追逐财富,现代社 会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发明并使用新的机器,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 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第三,促进了现代人格的塑造和现代文化价 值观念的形成。在传统自然经济社会里,“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 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8](P109)。传统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人们不仅封闭、保守、因循 守旧,深受血缘、地域的限制,而且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范围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拓宽,开放意识和 创新精神不断增强,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从而越来越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要满足现代商品经济的需要,就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 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8](P392)。“尽可能完整的和 全面的”人在马克思那里主要是指“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9 ](P534),而这种人的产生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8](P108)。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人格的形成,而且在社会上促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文化价值观念,使得货币取代了等级特权,而成为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东西。第四,促 进了世界性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求利经济, 只要有利可图,商品经济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的,较高程度的 商品经济更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如此必然会促进联系和交往的扩大。正是追求利润的 需要,促使资本家采用现代科技,使用现代机器,开拓水陆交通,积极开拓市场,总之 ,想尽千方百计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品销路,从而促进了世界性的生产、交往和 生活,因而使得整个世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联在了一起。对此,马克思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多有精彩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五、现代城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城市化)

在马克思看来,城市化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成了必然,因为“大工业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3](P114)。“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277)。他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8](P480)在《资本论》中,他又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 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以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动力,另一方 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10](P552)

六、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各种行业越来越多,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马克思指出:“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 生职业的痴呆”[3](P167)。包括分工在内的社会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 分工有其重大的消极后果,它“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 和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 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这样,梅涅瓦·阿格利巴把人说成是 人身体的一个片断这种荒谬的寓言就实现了”[10](P463-464)。

现代社会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存在着高度整合的趋势:一方面,从整合的范围来看,这种高度整合不仅表现在单个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的高度组织性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也不仅表现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世界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并从而形成了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从整合的程度来看,现代社会使得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密切联在了一起。“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3](P277)。现代社会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P276),人类历史逐渐演变成了“世界历史”。

七、社会文明的世俗化

在传统社会里,宗教天国、神灵崇拜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现实生活之外的彼岸世界构成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给了毁灭性的打击,促使传统的血缘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趋向解体,促使以自我为轴心、以金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建立起来。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总而言之 ,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 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的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 、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3](P274-275)。现代社会使得一 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 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神圣的、崇高的东西都被亵渎、被消解了,偶像 被打翻了,人们从天国降到人间,开始冷静地、现实地、理智地、世俗地看待他们的生 活地位和相互关系,开始了实实在在的世俗化生活。

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不仅使得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欧等国家内部建立起新的文明,而且促使文明程度较低的落后国家也不断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文明。“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P276)。马克思认为,文明是有高下的,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即现代工业文明相比不得不屈居下风。对于古老的印度文明所遭受的悲惨命运,马克思给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他说,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 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难过的[3](P765)。但 是,马克思毕竟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 他的基本结论。他知道,文明总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总是要为物质生产和 物质生活服务的。因此,与传统农业社会适应的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社会适应 的则是现代文明。他对印度的古老文明这样评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 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 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 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止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 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 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这些小小的公社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的 污痕;它们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 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 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奴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跪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 糟蹋人了”[3](P765-766)。情感体验和伦理评判不能作为评判历史进步的尺度,衡量 历史进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无论一个古老 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传统社 会、传统文明被现代社会、现代文明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因此我们有权对此放 声高歌[3](P766)。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工业化、世界联系的整体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知识化)、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市场化)、现代城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城市化)、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现代文明的世俗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共同的根本特征。这些特征自身具有两面性,有其不可避免的负效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如何,要想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就不能不积极采取措施,就不能不付出代价大力推进社会朝着这些方向进行变革——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传统国家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之路。

收稿日期:2003-12-16

标签:;  ;  ;  ;  ;  ;  ;  ;  

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