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_农民论文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_农民论文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新阶段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围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深入进行思想教育,繁荣发展农村文化,逐步转变社会风气,不断改善环境面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一,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解决亿万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任务,要下力量抓好。

一是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要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农民的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着重抓好广大农村干部的学习,使他们了解全会内容,吃透中央精神,提高贯彻执行全会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组织好农民群众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央政策,依靠政策,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着重宣传全会提出的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施科教兴农等十条方针,特别要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教育。

二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抓住改革开放20年和建国50年的有利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用20年的巨大成就,50年的巨大变化,引导农民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缴粮纳税、报名参军等各项义务,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在农村进行“三个主义”教育,重要的是各级干部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得到了好处,“三个主义”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要在农村中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逐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

三是进行新时期创业精神教育。当前,要认真学习宣传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以此激励和鼓舞亿万农民创造美好的生活。要深入宣传江泽民总书记倡导的新时期64字创业精神,不断推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艰苦创业先进典型。

第二,引导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引导农民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增进农民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要紧抓不放。

一是抓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利用农民夜校、农村综合学校等多种形式,在农民中普及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普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则,普及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当前,要着重抓好农村干部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

二是抓科学知识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在农村中逐步形成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文明之风。针对农民需要,做好科技知识的宣传。

三是抓勤劳致富典型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各地农村有一大批进市场、奔小康的先进典型,有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人,这些人是农村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生动教材。要发挥这个教材的作用,运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尽快走上致富的路。

第三,多方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抓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农闲季节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要组织花会、灯会、剪纸、绘画、书法、歌咏比赛等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要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比赛,促进特色文化发展,使民间艺术薪火相传。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内容要健康,方式要文明,反对低级趣味。

二是抓各项文体设施建设。没有文体设施的村,是没有品位的村。经济条件好的村镇,文体设施要建设得好一些,标准要高一些。有一定条件的地方,镇里要有个影剧院,有个图书馆,有个体育场;村里要有个地方,有几间房,让农民有处去,有的玩。经济落后的村,也要想点办法,大家出些钱,出点力,建个简单的活动场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让农民乐起来当作一件大事。

三是抓农民文化教育。要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卫星广播电视教育,为农村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农民读书活动,引导农民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迈向现代文明。

第四,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延伸到农村

一个时期以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城市广泛展开,着重在文明言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解决问题,取得很大成效。下一步,要把这项活动向农村延伸,通过抓好这项活动,把三中全会提出的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农村社会风气。要树立勤俭持家们、学用科技、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等各类典型。要开展学习活动,让人跟着学、照着做。这样,农村的好风气就会逐步形成。“讲文明、树新风”,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各级农村党组织,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发扬党团员、老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骨干的作用;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协会、妇女禁赌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依靠大家做工作,把不良风气管住。

二是开展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当前,一些农村社会风气问题不少,有的宗族械斗严重,有的迷信活动猖獗,有的铺涨浪费成风,还有黄赌毒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些群众普遍关心、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各地每年都要有几个动作,要决心大,措施硬,劲头足,一年打几个漂亮仗。经过几年努力,农村社会风气一定会得到好转。

三是动员农民群众,改善村镇环境。在农村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要抓改水,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创造条件逐步让农民喝上自来水。抓改厕,建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防止粪便污染。抓卫生室建设,做到小病不出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抓街道整修,逐步实现路面硬化,解决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街泥的问题。抓村镇绿化,在房前屋后、村旁路旁栽花种树,使村庄绿起来。抓环境卫生,解决乱堆柴草、乱倒粪便、乱扔垃圾问题,保持村镇清洁。这些很具体的事,事事连着文明,虽是小事,不可小看。

第五,下力量组织好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活动

创建活动在农村搞了多年,开展的面很广,参加的人很多,对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作用很大。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吸引亿万农民参与改造环境、转变风气和建设文明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抓手。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强调要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形式。我们要按照全会要求,按照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1998年秋冬季农业和农村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把这项活动认真组织好,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一是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下一步的创建文明户活动,工作力度要加大,活动的面要拓展,各个环节要抓实。每个县都要把这项活动抓起来,凡有条件的村都要把这项活动开展起来。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要实行动态管理,逐年充实内容,调整标准,改进方法,使农民有新鲜感,保持这项工作的活力。

二是不断提高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水平。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的标准,使之能够办得到,办得好。要集中力量抓大村,抓乡镇所在地的村,抓出一批带头村。经济发达的地方,要建设高标准文明村。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要重视抓好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每个县至少每年抓出一两个水平较高的文明小城镇,特别是要把城关镇抓好。要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引进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抓好创建文明乡镇企业活动。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培养农民的大学校。创建文明乡镇企业,是个大课题,应多花力气。要着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防止环境污染,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效益好的企业,要建成高标准文明乡镇企业。

第六,坚持不懈地抓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从1996年开始,中宣部等十部委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结合,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项活动,农民群众欢迎,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中央给予了肯定,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名牌。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组织好文明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切实把“三下乡”抓好。

一是组织集中活动。集中活动声势大,影响大,带动作用大。组织集中活动,打开工作局面,是“三下乡”的成功经验,要很好坚持。各地各有关部门每年都要组织一批集中活动,用集中活动促经常性工作。今冬明春,十部委要推出一批集中活动,将开行“长江文化之船”、实施“西北五省科普工程”、开通百县“科技110”。各地也要推出一批,做什么,怎么做,要很好研究,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在元旦春节期间,掀起“三下乡”的高潮,营造文明、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二是做好经常工作。“三下乡”不能一阵风,“三下乡”要常下乡。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拿出办法,鼓励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到农村去,满腔热情地为农民服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正常渠道,把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科技资料、卫生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中去,送到农民中去。要抓好农村骨干人才的培训和阵地设施建设,在农村建起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是坚持雪中送炭。“三下乡”面向广大农村,重点是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要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人员要多往贫困地区下,东西要多往贫困地区送,设施要多往贫困地区建。鼓励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与贫困地区结对子,对口支援,长期帮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怎么实现目标,如何完成任务,总的说,还是我们常讲的几句话:重在建设,根在群众,难在求实,贵在坚持。这几条,是我们在多年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应当认真坚持。做好工作,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有一种顽强拚搏、苦干实干的精神,有一套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工作的水平。

标签:;  ;  ;  ;  ;  ;  ;  ;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阶段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