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心血站 158100
血小板血型不合可导致机体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引起病理性同种免疫反应而导致血小板破坏。研究表明,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neonatal alloinmmune thrombocytopenia,NATP),输血后紫癜(posttransfusion purpura,PTP),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ies,PTR)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进行HPA定型,建立血小板分型供者库,可以使血小板配合型输注成为可能,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减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疾病的发生。另外还可以对大规模人群进行HPA基因频率的调查,有助于进行人类学研究。
1、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NATP)
NATP是由于胎儿与母亲的血小板抗原不合,母亲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新生儿或胎儿血小板减少,其发病率约为0.1%-0.2%经常发生在第一胎的孩子身上,主要症状有出血倾向,严重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本症诊断主要依据父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小板抗原表型检测和母体血清抗体检测。一般而言,最常见的NATP是由HPA-1(HPA1)不合所致,约占80%左右;其次为HPA-5(Bra)不合,约占15%。而HPA-3(Baka)不合极为罕见,自Vonden boren报道第一例后,10年来仅数例报道,究其原因,一般认为HPA-3抗体为IgM型,不能通过胎盘转送给胎儿,但亦有人应用MAIPA法证实抗HPA-3a抗体为IgM型,同样可以引起NATP,只是单纯HPA-3不合引起的NATP症状较轻,有自限性,往往不被重视而漏诊,故在统计上HPA-3不合的发生率极低[1]。
NATP的治疗一般主张以同型洗涤血小板悬液或大剂量IgG静脉输注为主。
2、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PTR是长期依靠血小板支持治疗的病人最严重的障碍,90%左右是由HLA抗体引起,而由HPA不合引起的PTR,则占10%左右,其中,HPA-1b是最常见的引起PTR的特异性抗体。HPA抗体的存在,最早是用血小板凝集实验发现其含有Zwa和Zwb对立的基因ZW。但是,以后的补体结合实验,弄清了ZW具有与确认的PLA1(Zwa)/PLA2(Zwb)相同的特异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PLA1抗体浓度较高时,能溶解血小板,可成为输血后血小板紫癜(PTP)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NATP)的致病因素。PLA1抗体浓度较低时,其单纯释放出5-羟色胺,仅仅与血小板结合。导致PTR的原因,还有Baka/Bakb Siba/Sibb以及Naka等 [1][2]。
对由于HPA所致的PTR需要考虑应用HPA适合的血小板,输注浓缩的血小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输血后紫癜(PTP)
PTP是一种少见的血小板输注后反应,主发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通常在输注含血小板血液后1周,病人会出现瘀点、瘀斑和粘膜出血等临床症状,如果没有继发性颅内出血,PTP预后良好。引起PTP的主要原因是Zwa(HPA-1a)抗体,占80%-90%,而Zwb(HPA-1b)、Bakb(HPA-3b)亦可引起PTP的发生。PT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此有不同的假设,如免疫复合物的产生、自身抗体作用以及假特异性抗体的形成等。
PTP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血小板配型,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血浆置换术,同时输注合适的浓缩血小板。大剂量注射Ƴ球蛋白是紧急治疗的手段。
4、冠状动脉系统疾病
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处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可以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生。但是,HPA基因分型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表明,HPA-1b不是引起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而是导致已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生不成熟型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不成熟型心肌梗塞患者均含有HPA-1b;②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同患有冠状动脉疾病而无心肌 梗塞的病人相比,其HPA-1b所占比例要高些;③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年轻患者HPA-1b的比例要比老年患者高;④患有冠状动脉疾病而无心肌梗塞的病人同对照组相对,其HPA-1b的比例无明显区别[1];⑤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与HPA-1b的比例无关。
5、HPA基因频率分布的意义
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表明,HPA抗原系统的表达频率具有种族差异性。奚晓东等人曾报道中国人PLA和Bak的表达频率与白种人有明显差异,而与日本人一致。其中PLA1的表达频率高,而PLA2的表态频率低是其显著特点。因此,在中国人群中该抗原系统不合而导致血小板同种免疫病理反应的可能性低于白种人。但赖云等学者对湖南地区汉族人群是5种主要HPA基因型频率的研究表明,其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不81%、85%、71%、91%、90.67%、71%,这说明PLA、Ko、Bak抗原系统不合仍可成为中国人血小板同种免疫性病理反应的原因。目前有人预测HPA可能与人类起源和有关,并已获得初步证实,因此,分析HPA基因频率亦可为我国汉族人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
参考文献:
[1] 李勇 李一 主编.实用血小板免疫生物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16,400,425,577
[2]李敬兰,曹金霓;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输血杂志;1994年04期
[3] 周琼秀;王玨;周昌华;李执如;陈强;;血小板抗原HPA-18w在四川汉族人群中的调查[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论文作者:伊雅霞,许露丹,高欣梅,胡巍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血小板论文; 抗体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抗原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免疫性论文; 频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