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学校管理研究发展报告:2012年中小学管理论文再版统计与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研究2012年度发展报告——2012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中小学论文,情况论文,年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3)01-0020-03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195篇(其中《中国教师》两篇访谈文章由八部分组成,这里计为八篇),分布在54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14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七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9.0%(见表1)。

2.作者单位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48.2%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26.2%来自中小学校,13.3%来自教育科研单位,8.2%来自新闻出版部门,2.6%来自政府机关,还有1.5%的作者单位不详。

3.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在195篇文章中,75.4%的文章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有48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数的24.6%。

4.基金项目文章统计

在被转载的论文中,有46篇属于基金项目论文,占总数的23.6%。

5.CSSCI文章比例

在被转载的论文中,有38篇来自CSSCI来源期刊,占总数的19.5%。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有研究者认为,尽管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若干年,但现代学校制度所倡导的管理理念只以碎片式的、枝节性的形态或方式出现在管理者的个体意识和行为中,出现在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或侧面,而没有作为教育改革内在的机理、图式、存在方式或文化精神等,全方位地扎根、植入、渗透到个体意识之中(王曦,第12期)。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放宽行政管理权限。包金玲对67位地市教育局长、46位示范中学校长以及80位县市教育局长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第12期)。研究者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有行政权力退出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整体性安排(华提,第12期)。

(2)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在这方面,上海虹口区已经走在了前头。该区从2006年起就创建“一校一章程”,并依托章程梳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规划。2011年,虹口区教育局又开展了章程的修订工作。章程的创建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虹口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陶小青,第12期)。

(3)社会参与,民主管理。社会参与首先是家长的参与,但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于参与学校管理各层面的活动在理念认知上均趋于赞同,但在实践中并未踊跃参与,如何想与如何做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最主要的障碍是家长的知识、能力及时间不足(王帅,第6期)。很多校长对推进家校合作工作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家校合作多处于浅表层次,家委会形同虚设(吕星宇,第9期)。

反观美国,其家委会之所以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有专业指导。美国的州立大学和PTA、PTO等机构,会对家委会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家委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与学校沟通、合作。二是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参与决策主要是通过家委会集中反映家长的主张。三是有制度保障。美国的家委会有相应的章程和制度,明确家委会成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郑福明,第9期)。

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委会要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参与学校管理”的职责。但基本上还是将家委会置于“配角”的地位,家委会只有“审议建议权”和“评议监督权”,依然缺乏“审议通过权”和“审议决定权”。随着民主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健全,在诸如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评议、课程的选择、教师任职资格的审定、学校环境及学校财务的监督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还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逐步提高家委会议政、参政的渠道和权力。

2.校长更替

校长更替主要包括两种情形:校长流动和老校长退休后新校长接任。在这两个方面,2012年有两起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是贵州、吉林、内蒙古等地开始在中小学实行校长任期制,要求中小学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任期3年~6年,任期期满后重新选聘。对此,研究者的观点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实施校长流动任职制度,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风格会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强大的文化,容易产生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赞成者认为,校长流动有助于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激发校长的创造性,杜绝利益集团。还有研究者认为,校长流动的利弊,取决于校长流动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包括校长流动的标准、协调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等。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机制体制的问题,就既解决不了任期长导致的以权谋私等现象,也解决不了任期短导致的追求短期效益的现象(孙彦川,第3期;陈平,第8期)。

二是北京海淀区推行名校长延迟退休制度。对此,赞成者认为,名校长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财富,延迟退休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反对者认为,所谓名校长,一定是在校长的工作岗位中产生的。如果没有校长岗位,就不可能有名校长产生。到龄校长的按时退休,其实就是给新的名校长的诞生提供一个必要的岗位条件。

海淀区之所以推行名校长延迟退休制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更优秀的接班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出现了“断层”。培养合适的接班人,是校长更是名校长的分内之事。如果在退休时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名校长难辞其咎,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张成刚、张文杰,第9期)。

张新平、金惠对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长更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校长更替存在理念缺失、频率紊乱、方式单一以及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困难等问题。未合理筹划校长更替、未重视校长更替过程的有效管理、未统筹安排校长更替的后续工作及未系统思考校长更替,是导致中小学校长更替问题出现的主因。建议加强对校长更替的规划设计,平衡权责关系,加强情感交流,改善校长更替的后续工作以及推行可持续领导(第12期)。.

3.校车管理

2012年4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围绕校车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

(1)校车运营模式。目前我国校车运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完全市场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靠私人缔结合约租车上学。二是半市场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相关部门协调下,学生家长与运输公司签订合约,按市场方式运作。三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对校车给予重点保障,将校车纳入公共服务系统。研究者认为,由于校车的低赢利性,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对校车市场的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发挥市场化、专业化优势,采取服务外包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是欧美等国校车发展的普遍做法。所以,借鉴国外经验,考虑我国实际,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李进忠、郝静,第5期)。

(2)校车经费问题。从校车经费的承担主体来看,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有完全由政府承担的,有完全由个人(学生)承担的,有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有研究者认为,无论从公益性事业还是从公共交通的定位来说,校车都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沈培钧,第5期)。有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校车免费有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必然要求,但是考虑到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应优先保障特殊地区的学生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能完全免费乘坐校车;对于收取校车费用的地区,需要明确规定校车费用占校车运行成本的比例(刘俊仁,第10期)。还有研究者建议,将政府的校车补贴直接发给学生,将校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信力健,第5期)。

(3)校车安全问题。关于校车安全问题,《条例》已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学校而言,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校车使用制度、校车驾驶员责任制度、校车陪同人员管理制度等(韩艳,第5期);二是与学生家长签订《交接协议》,明确交接时间、地点、方式、接送人等,避免发生意外后双方互相推卸责任(雷思明,第5期);三是投保校车的相关保险,除按车辆保险要求投保各种保险外,还必须投保车上人员险(肖宝华、兰侨成,第10期)。

此外,徐志勇、赵美艳通过梳理美国校车的前沿研究成果,发现:虽然传统的校车安全问题依然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校车污染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首要领域,“步行校车”研究方兴未艾,基于计算模型的校车线路设计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第10期)。这些研究领域值得我们关注。

4.学校文化

2012年,在学校文化研究领域有两点值得关注:

(1)关注学校建筑的革新。学校建筑作为体现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在“对话教学”渐兴的今天,必然要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而变革的方向就是要打造以对话为基础的教育空间(邵兴江、卢洋超,第8期)。比如:2008年,澳大利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从21世纪的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出发,为学生重新设计了灵活的学习空间、协作的学习空间、相互连接的学习空间、创新的学习空间(宋春雨,第2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开放式学校空间环境的设计理念,通过移动性软墙实现了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半连通、教室与走廊空间的全连通,构建无障碍学习环境;每间班级教室都配置了可移动和可调节高矮的书包柜,课桌椅、储物架(柜)、鞋柜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方式的需要移动学习用具,凸显空间的多功能性;拓宽走廊,将原有单一的行走通道功能拓展为学习、游戏、活动、展示、交往、生活等复合型功能(脱中菲、周晶,第1期)。这些都是学校建筑领域的创新性尝试。

(2)关注学校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冲突问题。随着人们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很自然地就不会仅仅满足于依靠和等待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管理学校,也很自然地对行政大一统的缺乏个性化的管理提出异议,于是学校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冲突就难以避免。对此,李建成认为,学校应坚守自己的文化,教育行政文化的核心是服务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校本文化。钱爱芙认为,学校文化发展需要行政制度作保证,“如果每位校长都只强调自己的个性,按照自我模式发展,那么整个教育局这一集体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与战斗力。”沈正元认为,教育行政要确立“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当代行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选项。芮火才认为,行政管理学校要摸清边界,包括对学校工作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行政除了对学校依法治校、依法贯彻国家改革措施等宏观政策进行的指导具有强制性外,其他方面特别是业务方面的指导不应具有强制性(第5期)。

标签:;  ;  ;  ;  

2012年学校管理研究发展报告:2012年中小学管理论文再版统计与分析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