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在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李莉

信息化建设在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李莉

李莉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镇卫生计生院 5504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以及新的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制约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实施的诸多因素也充分显现出来,如政府经费投入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常规免疫滑坡问题、基层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问题等等,有必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总结。本文主要分析了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开展免疫规划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下一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免疫规划管理;影响

调查显示通过近几年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建设,门诊的服务形式得到改善,接种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及乡级预防接种门诊,绝大多数儿童享受到按日接种的服务;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配置较前明显提高,专职人员、技术人员的比例增加;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计算机操作水平及硬件配置均明显提高,全市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率高。可见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免疫规划工作,使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各方面得到改善,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奠定基础,提供信息支持,并且方便了群众[1]。

1 基层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1.1 组织结构

我国的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主要是由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协作完成。县级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卫生防疫站),内设免疫规划科,有专职人员负责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组织实施;乡级主要为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防疫股或相对独立的防保站,大多建立预防接种门诊,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的具体落实;村级主要为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社区)医生协助完成辖区内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接种通知单发放和/或村(社区)内设有接种点的预防接种工作。此外,设有产科的医院要求建立预防接种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在24小时之内完成对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2]。

1.2人员配备

我国基层防保队伍大多存在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结构偏低、业务水平较差、岗位职责不明、人员不稳定及年龄老化等问题。防保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由于防保人员关系多隶属于乡镇卫生院,而卫生院领导只注重经济创收,不重视基层防保队伍建设,经常将业务技术娴熟的防保人员调至医疗、医技和药剂等科室,而把一些专业以外的、技术较差的人员分配到防保队伍中来,造成防保人员变换频繁;另一方面,基层防保人员还肩负着对乡村一体化的管理,承担着对村卫生室的药物配送、参与合作医疗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基层防保队伍的自身业务素质建设[3]。

1.3疫苗使用管理

依据《条例》规定,疫苗共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供应;第二类疫苗在公民知情、自愿的前提下,自费接种。但在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部分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用各种手段推销第二类疫苗,不仅品种多样、价格不一,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只提供第一类疫苗的替代品,严重干扰了常规疫苗的正常使用和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供应,有的人认为多领也没关系,订苗量多于实际需要量,造成常规疫苗浪费严重。

1.4免疫规划资料管理

免疫规划资料种类繁多、内容复杂,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优秀人员进行管理;特别是免疫规划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地区,更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目前的报告接种率可信程度令人担忧,报告接种率和实际接种率存在一定差距。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评价多为不可信评价,报告接种率均明显高于估计接种率。现场调查发现,卡证不符、笔头接种问题时有发生,说明资料造假和敷衍现象仍然存在。

2 在免疫规划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2.1改善服务模式

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使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性质发生显著的变化,使其服务形式从原来的被动接种转化为主动接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免疫接种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及乡级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对象多为儿童。在免疫规划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合理地进行人员配置,增加专职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提高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服务的质量。

2.2 提高免疫规划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免疫规划是指对本地区现阶段免疫接种工作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本地区的免疫接种工作进行规划。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对免疫接种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可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数据中心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本地区不同乡镇的免疫接种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并采用移动通讯设备及时将相关接种信息通知儿童家长,保证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准确、完整和及时的相关数据,降低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进行免疫接种的漏种率[4]。

2.3改良免疫规划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传统的免疫规划工作模式下,大多数免疫规划工作均是由人工完成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可由计算机完成免疫规划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等工作,使免疫规划工作的控制程序由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使免疫规划信息的载体转变为“磁介质”[8],使免疫规划数据的处理模式转变为人机交互的处理模式。

3 信息化背景下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

3.1加大免疫规划工作的财政投入,规范相关经费的使用

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免疫规划工作更好地开展,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在财政方面的职责,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使各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调整购买和运输第一类免疫疫苗的工作经费,为免疫接种的工作提供经费补助,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从事接种疫苗的工作人员提供适当的补助,提高此类工作人员从事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杜绝相关经费的挪用或浪费现象。随着进行免疫接种人数的日益增加,政府应相应地增加投资力度,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接种率,并重点解决人们在异地接种困难的问题。

3.2 建立健全的免疫规划三级网络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卫生部门必须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尤其要加强免疫规划三级网络的网底建设,在农村广泛地建立卫生所,在城市广泛地设置卫生服务站,在每个接种点配备一名熟悉电脑操作的业务人员,并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及考核后方可使其上岗,从而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各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职责,加强基层员工的职业培训、督导及考核力度,完善免疫规划三级网络的网底建设,使信息化建设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合理地配置免疫规划的工作人员

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免疫计划工作人员应组织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专管人员建立儿童免疫接种的基础数据库,负责信息系统资料的录入,并和市疾病预防中心进行密切的联系,对市免疫规划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在每个接种点每月的接种日结束后,应定期上网,对本辖区内开展免疫接种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对出现漏种的接种对象及时进行补种。在儿童出现漏种、迟种的情况时应对其进行书面通知,筛选各接种单位对儿童进行补种的名单,制作并发放通知单,并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将相关信息发送到儿童家长的手机上,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4 结束语

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很大,可促使不同的免疫规划部门紧密协作,实现免疫疫苗接种信息收集、处理、审核的和谐统一,从整体上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效率,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鲍建光.探讨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考核免疫规划工作质量[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2:35-36.

[2]崔国勤,孙献忠,杨治勋,樊淑红,孙鹏杰.信息化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02:194-195.

[3]黄剑青.开展信息化建设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09:168-169.

[4]张良顺,杨永胜,王万鹏,高志华,吴秉伦.沧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前后在卡儿童数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5,11:1240-1243.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信息化建设在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