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对港澳回归和平稳过渡的作用_香港经济论文

论加强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对港澳回归和平稳过渡的作用_香港经济论文

论加强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对港澳回归、平稳过渡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平稳论文,港澳论文,作用论文,粤港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英、中葡两国关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怎样才能使香港、澳门主权顺利回归、平稳过渡、保持繁荣,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认为,作为港澳背靠的广东,对此有着特殊的责任,处于特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对港澳主权回归、平稳过渡、保持繁荣将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一、从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看加强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联系对顺利回归、平稳过渡的作用。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英国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三个不平等条约而先后割让和租借,以此开埠、建设发展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之久了。

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国居民在香港地区居住,进行生产活动。1955年九龙李郑屋村发现东汉古墓,其墓室及出土文物,与广东各地同期汉墓构造完全相同。从宋代到明代,我国内地人特别是香港附近广东各乡迁入定居者日多,他们聚族而居,形成村落,俗称“围村”,如新界的邓、侯、廖、彭等姓,大都有数十代的历史。可见粤港关系渊源之久远。

再从香港人口构成看,在香港600万居民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而中国人中又是广东藉人占绝大多数。广东人再细分一下,主要有广府(旧广州府属地区)人,潮州人和客家人。旧广府地区人主要是广州及周围四乡居民,他们带去了广府白话,香港邻近四乡、市县如东莞、宝安、惠阳一带居民南迁,很多举家迁移,整族迁移,比如新界地区的围村,居民多讲东莞口音的广州话,或者是宝安、惠阳一带的客家话。

由于广东人特别是讲广府白话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香港人在语言上尽管南腔北调,加上新移民不断增多,各地方言土语不绝于耳,但应用最广、占压倒优势的还是广府白话,或称广州话,香港人也称广东话。无论来自何方神圣,原来操何种方言,都得认同广府白话。可见地方语言的惯性作用是多么的大。

澳门情况同香港差不多,其居民大部分也是周围四乡迁徙过去的,早年多为中山、珠海、斗门、新会一带的人,后来逐渐有大陆其他地方的移民流入,主要也是通行广府白话,但音尾带有以上四乡话尾痕迹。

由此可见,从港澳历史形成,发展源流,人口构成,语言特点都说明粤港澳同胞之情历史悠久,这一历史联系在香港、澳门地区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粤港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往往是省港澳并提,不少商家,经常是广州作大本营,港澳开分店或者香港作大本营,广州、澳门开分店,血脉相连,连成一体,千丝万缕,即使1949年大陆解放之后,粤港澳三地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管治权不同,甚至在文革极左思潮泛滥,港、澳亲戚关系成为不良社会关系的时期,也没有隔断三地亲情的往来,这是百多年来形成的骨肉之情,血溶于水,无法分隔。这种亲情关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平稳过渡的巨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广东各市、县的港澳同胞联谊会非常活跃,赴港招商会给广东带来不少新项目,港澳同胞返乡考察省亲,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港澳同胞捐赠的以港澳人士命名的医院、学校、路桥越来越多,回乡寻亲祭祖,投资办厂者也络绎不绝,显示出一派热闹繁荣景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密切了粤港澳三地的联系。过去是一水隔天涯,三地正常的经济、文化往来被人为地设置了种种障碍而受到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此种情况大大改观,现在港澳回归在即,粤港澳同胞这种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而存在,而发展的亲情关系,对顺利回归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我们是不可以忽视的。

二、近现代史上粤港澳三地人民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弘扬这种爱国精神,对港澳顺利回归是一种精神力量。

粤港澳三地人民不仅血脉相连,亲情不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跟随着历史的足迹,三地人民有着光荣的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这种爱国精神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香港、澳门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早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具有重要意义,是革命党人宣传革命,组织革命行动,动员群众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即萌发于香港,也是他和革命党人策划反清武装起义的基地与从事革命宣传活动的舆论阵地。孙中山的学生时代,主要在香港学医度过,毕业后在澳门开业行医,宣传爱国革命道理,使港澳地区革命活动非常活跃。1895年孙中山由檀香山回港筹建革命组织,并与辅仁文社合作,联络其他革命志士,以“乾亨行”名义作掩护,在中环丹顿街13号成立兴中会总机关,随后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港英政府驱逐,但他仍然得到广大香港同胞的拥戴和支持,继续以香港为特殊活动基地。其后,以香港为主要策动基地的起义有六次之多,包括1900年10月惠州三洲田之役,1907年5月潮州黄冈之役,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9月钦廉之役,1910年2月广州新军之役及1911年4月黄花岗之役。孙中山对香港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十分重视,在广大香港爱国商人的大力资助及革命党人努力下,1900年在港创办革命党人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先后委派陈少白、冯自由、谢英伯任社长,该报在港经营十一年,并先后成为兴中会,同盟会以至国民党初期的机关报,在革命舆论宣传以及作为革命党人的一处重要后勤联络据点,发挥过重要作用。1905年,孙中山派冯自由到香港,改组兴中会为同盟会香港分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多次临港,继续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奔走呼号。1923年2月17日,孙中山重临香港,受到盛大欢迎,20日,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认为香港不仅是他获取知识之地,而且是他的革命思想学说的诞生地。1924年11月14日,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途中,最后一次亲临香港,他在船上会见香港各界代表,勉励他们为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共同奋斗。由此可见,香港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之历史地位,也可知香港地革命传统之深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城市,工人阶级队伍集中地区形成高潮,香港海员大罢工是其中一突出事例。海员罢工取得重大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在工人运动史上影响十分深远。

而紧接着的,1925~1926年广州、香港工人为支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再一次把中国工人运动推向新高潮。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运动,也是世界职工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值得史册上大书特书,是省港澳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历史见证。

今天,时代已经跨进21世纪的门槛,在新的历史时期,省港澳同胞携手,将以新的姿态迎接世界经济及科技竞争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弘扬省港澳人民的光荣传统,在“一国两制”旗帜下,使粤港澳成为东亚经济腾飞重要的一翼。

三、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日益扩大,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已经发展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加强和发展这种关系,是港澳顺利回归、平稳过渡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联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港澳地处珠江口两翼,背靠广东腹地、面临太平洋,处于对外开放的地理态势。600多万港澳同胞中,广东籍人士占80%(一说90%)以上。这一地缘人缘的优势,是广东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而港澳一直以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区域,有一整套的法律制度,金融制度,是内地学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理想的借鉴场所。广东这一优势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表现突出,现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已不可逆转,可以说,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依靠这一优势,又利用香港近年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机遇,到1993年底广东共引进外资294.5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港资。引进技术设备100多万台(套),几千条生产设备线,依靠这些设备,到80年代末,广东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外70年代的38%,80年代的10%,国内先进水平的45%,比1978年前进了20年;广东进出口贸易以香港为渠道的达80%以上;1993年港澳同胞进出广东的达6200万人(次)。从香港方面看,广东是香港的广阔腹地,是香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依托。据香港工商司材料,香港已在广东境内设厂超过25000家,投资70亿美元,雇用工人300多万人,是香港制造业工人的5倍,年产值约125亿~150亿港元,凭借这一依托,十多年来,香港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81~1994年初,香港制造业工人从90万减少到48万人,第三产业雇工增加到128.7万人。香港作为远东金融、贸易、交通、航运、信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到1993年底,香港挂牌银行170间,总资产12年增加13倍,达7884亿美元;香港股票市场12年增加9倍,达2948亿美元,外汇市场日成交额78亿美元,1993年香港出口1350美元,居世界第8位,进口143亿美元,居第七位,1993年香港港口处理集装箱859万个标准箱,居世界第一,香港船东控制的船队载重量达7100万吨;香港每1.6人一部电话机,移动电话40万部,都居世界前列。现在,香港回归祖国进入倒计时,粤港这种经济关系将随着香港的回归进一步发展。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钱果丰博士预言:“以香港——广州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会,肯定在未来十多年间形成。其中关键,把国内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士同香港工业,金融的中介角色结合起来。促进科技转移,通过香港把国内科技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数据资料见《东南亚研究》1995年,第一期)澳门也有相似情况。

澳门与珠海是唇齿相依的双城,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巨大反差,在供水、供电、交流、环境、用地等基础设施方面,在一二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可以广泛合作,一些劳动密集产业可以继续转移,一些高科技产业可以互相配合。澳门是个典型的地狭人稠城区,是举世闻名的超拥挤城市,有的地方每平方公里人口在十万以上,珠海可以其良好的居住环境,缓解澳门的土地发展问题,改善澳门人的生活质量,特别在深水港方面,珠澳可以在港口上实现优势互补,遵照联合声明和基本精神,澳门珠海在城市功能,城市规划和大型建设方面要互相协调配合,以期共同繁荣,相得益彰。

澳门经济转型障碍之一是缺乏人才和技术,这方面一可以借助国际人才和科技市场,二可以引进大陆人才、技术,提高当地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准。至于两地民间文化交流,希望能经常化、制度化,以利两地的沟通、了解,可以消除政治制度不同形成的障碍,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增进珠澳联系,增强澳门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粤港澳经济合作,面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广东的劣势,可以通过粤港澳合作、联系来弥补。广东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档次不高,主要是轻型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低(1992年为147亿,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4%);交流能源等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占全省2/3地区50个山区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快,社会发展问题同经济不协调;人才缺乏(全省科技人员仅86万人),劳动力素质低等。因此,广东在粤港澳经济合作中要利用香港资金、信息的优势,又要利用内地省份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使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汇集广东,凝聚成发展粤港澳经济的巨大力量。这件事做好了,确实是港澳顺利回归的重要物质保证。

四、进一步促进三地社会经济文化联系,使回归顺利,过渡平稳,使“一国两制”方针全面落实,是祖国统一的先声。

为使粤港澳三地社会经济一体化,各方面已经作了不懈的努力,且成绩斐然:

1.珠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工作协调小组已经成立。由省政府牵头,张高丽副省长当组长的这个协调小组,针对珠三角各县、市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状况,作出统一规划珠三角经济区的决策。使交通、能源、电讯、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个统一协调,避免重复建设、盲目立项。也使珠三角同港澳的经济合作关系走上一个新台阶,上一个层次。这将对未来几年珠江三角洲大都会的建设十分有利,使省港澳经济一体化走上一条健康、协调发展之路。

2.粤港澳经济发展仰赖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进展神速,香港新机场97年即可启用,深圳珠海国际机场去年相继已通航,澳门机场也已通航,加上广州白云机场,这样,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有五大国际机场,怎样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效益,促进珠江三角洲对外联系,已成为粤港澳下一步面临的大课题。

3.在港口码头建设上,由于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已不堪重负,为了缓解对外出口货运的需要,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广州番禺南沙港大型货柜码头相继投入使用,使进出粤港澳的货柜有几个口子,大大缓解了香港港口的压力,也为珠三角出口贸易货运创造了条件。

4.围绕珠三角的快速交通干线,也在紧张筹划建设中,广深高速列车广深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使用,大大缩短了穗港两地来往车辆人员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广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也已经规划完成,可直达澳门,也即将动工,更为宏大的工程就是珠海至香港架设跨海大桥,即由珠海淇澳岛经过伶仃洋架设连接香港屯门的大桥工程,全长近50公里,已经通过可行性报告。如果工程实现,则珠江三角洲真正是连成一体,几个小时就可以从广州——珠海澳门到深圳香港走一圈,这样一来,粤东、粤西两翼也由此得以腾飞,其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现在,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正面临突破原有局限,走向更高层次的关键时期。原有的资源配置分散性,必须走向整体性,原有资源配置重复与浪费,必须予以优化;原有三地经济各自为战,应转变为聚集力量,实现1+1+1>3的整体规模效应,这些整体性,合理性和规模效应的要求,便是粤港澳深化区域合作所应追求的目标。

为此,必须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维持区域内现行关税和货币政策差异的情况下,深化三地的经济合作关系,以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这是完全可行的。

1.粤港澳之间,过去合作并不以对方市场作为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那么,今后只要继续保持区域市场的外向性,建立更为外向的区域产业体系,使粤港澳区域贸易格局,以世界市场为导向,靠国际贸易来拉动经济成长,是可行的。

2.由于区域内各方要素禀赋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程度不一,功能和角色较易定位,港澳在资金、技术、设备及资讯方面优于广东,广东土地和劳力充足、具有国内作依托。因此,只要区域间能实现合作分工,使区域生产基地立足广东,继续使港澳的资金、技术设备北移,强化港澳的服务功能,形成按比较利益下的大分工格局。

3.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不以政府间的硬性排他协议为发展基础,而继续以市场为导向,民间性为主,但又要加深政府、民间和半官方机构的多层次协调,引导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合作环境。

4.要保持区域的开放性,不划地为牢,要突破行政系统的框框,在扩大区域内循环的同时,保持和扩大区域外的资金、技术、商品的循环,锐意开拓国际市场。

5.坚持合理分工、多元配置、共同受益、平等互利原则,出现利益分歧时要有足够的协调和平衡机制,使整个经济合作系统运作自如,能综合各方优势,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依靠科技进步,改变过去靠劳动密集加工产业为主体的状况,突破简单的“前店后厂”格局,使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至于文化建设方面,加强粤港澳三地政府间、民间性的文化学术交流,对于港澳回归,平稳过渡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广播电视电影、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各行各业社团互访,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领域,过去粤港澳这些方面已频繁接触,屡有交往。这些交流可以增进互相了解、增加互信,寻求共识,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对方的政治选择和生产方式,在共同前进中大家都可以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化。

中华文化虽然是一个整体,由于粤港澳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来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味,港澳方面主要是长期向世界开放,对世界上一些先进文化样式有敏感的反应,学习、紧跟时代潮流和风气方面走在前面,显得比较洋气,连香港广州话都夹杂不少英文词汇,一时间令广州人都摸不着头脑。总之,对外来文化吸收快。广东以至内地,几十年封闭得比较厉害,中华传统文化气氛比较浓,传统东西多一些,中文水平比香港高,但英文普及程度则由于条件所限,逊色得多。这些特点通过交流可以消除隔阂和歧见,求同有异,共同发展。这种交流相信对南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不但是个经济问题,在政治上也十分重要,这是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的先声,我们要在文化交流上努力工作,作出新成绩。

标签:;  ;  ;  ;  ;  

论加强粤港澳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对港澳回归和平稳过渡的作用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