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高三地理课堂中有效性与实用性研究论文_徐洁

摘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于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进行了多种尝试,本文从案例教学法角度谈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高三地理课堂案例教学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案例教学;地理课堂;构建

一、引言

新一轮高考改革从2014年开始,以浙江和上海为试点,已经第四个年头了。新课改第一届学生经历了四次地理学考、选考的洗礼,特别是步入高三以来的2016年10月、2017年4月两次学考、选考,参加的考生人数均超过10万,是四次考试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两次且远远超过前两次考试人数,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考生还是把地理选考都放在高三时期来完成,这就说明高三的地理教学在新高考背景下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浙江选考试卷来看,试卷知识点涉及面很广,涵盖了必修三个模块,考试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所以复习中要根据考试范围要求对照教材疏理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的知识链,加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方法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高三10月和4月的两次学考选考,从难易程度上而言并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平行的,这就要求高三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专题式复习还要注重基础部分内容,特别是在第一选考后的复习,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倦感,如何让高三的课堂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如何重新调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何让高三地理课堂更有效?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仍是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和构建的。

二、对案例教学认识

地理案例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以特定区域为背景,运用典型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达到学以致用。但在案例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使学生理解某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三、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构成。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地理学习宗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四、高三地理课堂案例教学构建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本文以高三复习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谈谈如何在高三地理课堂中进行案例教学构建。

1.准确解读考试说明内容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说明》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根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还是高考选考出卷的依据。

以上为2016年高考选考考试说明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必考要求也是加试要求,加试中用了动词“分析”二字,要求学生在理清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更侧重于它们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并要表述准确。教材以土壤为例来说明,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高考选考热门考点。把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2.选取典型区域为背景,突出其主要特征

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高考选考题近80%的分值题是以区域为背景呈现,探讨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容,在填空题和简答题中往往考查的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在利用其资源发展中出现的人地关系不协调问题,要求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可以建立下图构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链。

笔者选取了位于南美洲的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观看《荒野求生之巴塔哥尼亚高原》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高原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下一阶段的地理问题探讨做好铺垫。

3.进行知识整合、构建思维链、落实主干知识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这些留着给学生去挖掘:“这种省略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可能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一个假设”。这也是近几年地理高考选考设置问题的常用方式。

本节课笔者依次设置了:(1)结合视频及景观图片,描述巴塔哥尼亚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2)图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并展示南美洲南部的地形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3)结合南美区域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科罗拉多河(南美洲)径流量减少可能对下游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4)促进阿根廷南部经济发展,有人提出应吸引外国移民对其进行大规模垦殖开发,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请你选择一种意见并说明理由。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及某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是该地或其他区域环境的变化,建立思维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面对巴塔哥尼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从矛盾冲突中,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巴塔哥尼亚开发的一种模式。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本部分可以建立如下知识的思维链图,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实践,举一反三

地理应用能力是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安排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尝试,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学好了地理终身受益。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设置是展示黄河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请分析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用整体性的原理去解释其他区域出现的地理现象,揭示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本质后,更好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五、小结

当试题所呈现的情境不再是书本的内容,也不是各种各样练习题的“翻版”;当答案不再是按一定“套路”编排的絮语,并预留了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时,考试就成为考验,成为对被试者的学习能力或潜在能力的召唤。试题会通过有梯度的设问,引领着学生不断探寻,步步深入,最终到达思想的新高度。在这个过程中,考试能够激活考生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诱发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判断、综合、论证等思维能力。而学生达到这样的素养,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地理课堂、练习上花大量的精力寻找素材,精心编制课堂案例,巧妙设置设问,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链图,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使地理源于生活,也将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地理教学,2016(24).

[2]石海良.“地理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题复习课堂教学例谈[J].地理教学,2016(2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区东关中学 312300)

论文作者:徐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案例教学在高三地理课堂中有效性与实用性研究论文_徐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