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分析论文,财政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财政科技投入的概念界定
在进行财政科技投入的比较分析时,首先必须明确区分两个概念: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和财政科技拨款。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是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三项研究的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拨款是指统计年度内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及其他科研事业费,是指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直接用于科技活动的款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的来源比较广泛,有来源于财政科技拨款,也有来源于企业研发资金,也有来源于其他方面的支出等。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拨款,即国家财政预算内安排的科研经费支出;另一种是间接投入,即国家通过减税让利等各种优惠政策,将本来应上缴财政的部分资金留给企业或科研单位,鼓励它们加速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国家财政的拨款又分为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目前,国家直接拨款的科研经费主要有:科技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另外在其他部门的事业费中也包括一部分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通过税收优惠所形成的财政科技支出,国内也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的统计结果,因此,本文在讨论时,主要以统计年鉴和各种公报所公开的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即国际上通用的R&D经费支出)和财政直接拨款为准。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
(一)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比较
影响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例如,社会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普及程度、民族科技意识与传统等,但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则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则可看成是随机干扰。国际上通常以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作为R&D经费宏观结构的指标。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I》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有两个指标描述R&D活动的投资规模:R&D经费的绝对数GERD和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数GERD/G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出版的《科学应用与发展》中把各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第一阶段、工业化第二阶段和工业化后阶段,并给出了主要划分标准。文献通过对多个国家的R&D投资规模研究,得出了R&D投资规模的一般统计规律,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GERD/GDP的大致范围在0.7-1.8%,工业化第二阶段GERD/GDP大致范围在1.5-2.5%,工业化后阶段GERD/GDP大致范围在2.0-3.0%。
工业化第二阶段各国政府的研发投入比例
各国政府研发投入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
根据三个产业之间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科技投资的重点,中国目前大体上正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后期,正迈向第二阶段。工业化第二阶段若干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的宏观比例状况如下表所示: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比较
1.按执行部门分,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主要投向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日、德、法、英政府研发投入主要投向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美国政府研发投入则主要投向政府研究机构,其次是产业界和大学,最后是非营利机构。其中,投向产业界的资金呈下降趋势,而投向大学的资金增速最快,这与政府投入向基础研究倾斜,而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有关。
2.按研究活动分类,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开发研究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例:(1)政府研发投入向基础研究倾斜,其经费总额和占政府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联邦政府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233亿美元,占基础研究总经费(479亿美元)的48.7%,其中32%、5%、55%、8%分别投向政府研究机构、产业界、大学和非营利机构。(2)联邦政府投入应用研究的经费呈上升趋势,占政府研发投入的比例变化很小。2000年,联邦政府投入的应用研究经费144.6亿美元,占应用研究总经费(550亿美元)的26.27%,其中53%、15%、23%、9%分别投向政府研究机构、产业界、大学和非营利机构。(3)从1988年开始,政府研发投入的开发研究所占比例一直下降,这表明产业界投向开发的资金越来越多。2000年,联邦政府投入的开发经费318.57亿美元,占开发总经费(1617亿美元)的19.7%。
3.按研究领域分类,国防研究在政府研发投入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重要地位。在经合组织国家,政府国防研发投入占政府研发投入的比例从1986年的44%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1%。1999年美国政府研发投入的53%投向了国防研发,也比1986年的69%下降了很多。在非国防领域,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优先程度各不相同。从目前看,资助重点是医疗保健和环保领域,占政府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相对而言,美国更重视医疗保健,2001年达197亿美元。而日本政府研发投入的19%投向了能源领域,这是因为历史上它非常依赖于国外的能源。
1978-2001年财政科技投入概况
三、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变迁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版中的相关数据,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在1978-2001年间的宏观比例变迁情况如下表:
1.政府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的比例。在工业化第二阶段,除日本外,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的比例均在50%左右,而在第一阶段,政府研发投入所占的比例更高。这表明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末和第二阶段初,政府在科技研发投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研发投入的绝对量不断有所增加,但占全国研发投入的比例偏低。2001年分执行部门来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为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288.5亿元,增长11.7%;高等学校支出102.3亿元,增长33.4%。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0.4%、27.6%和9.8%,政府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的比重还比较低。
2.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末和第二阶段初,发达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均在1%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稳定在0.5%-0.7%的水平。相比较众多国家的财政科技投入水平而言,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总量比较低。
3.政府研发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1985年美国为5.4%,日本为3.9%,法国为2.71%,发达国家在60、70年代可能更高。80年代以后该比例有所下降,而企业研发投入的规模则迅速上升。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5%的水平。由于近年来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水平上升比较快,2001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降至3.7%的近二十年的低点。
(二)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公布的《200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国内R&D经费支出为1042.5亿元,比上年增加146.8亿元,增长16.3%;按研究类型分类来看,2001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为1:3.25:14.92。可见我国R&D经费近几年增长较快,但基础研究投入所占的比重偏低。理论分析而言,基础研究不以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创立新的理论或是对原有理论的验证,体现为新知识。基础研究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性质:研究成果的非排他性和非赢利性,因此,这部分研究的投入应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以促进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所占的比重过低。
四、调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对策建议
(1)增加政府研发投入总额。我国政府的研发投入无论从占国内研发经费的比例、占GDP的比例还是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都比发达国家的相应阶段要低,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使其在国内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占GDP的比例应逐步增加到0.8-1%。
(2)大幅度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它代表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基础研究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征,使得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主要也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我国2001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仅占研发经费的5%,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从国家科技战略的长远发展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分配上,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比例,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一流的研究。
(3)瞄准学科前沿,择优支持。各国的国情、发展战略不同,政府所支持的研发优先发展领域也就有所不同。随着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任何国家都无力对所有的科研领域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正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马伯格所说:科研经费的“缺口”总是存在的,无论何时,机遇总是超越资源,这是不是避免的现实”。因此,根据各国国情选择重点,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是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也应该选择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对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的尖端或基础研究进行重点支持。
(4)加强产、学、研合作。建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R&D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达国家通过官产学研一体化来构造R&D投入的社会化机制,这其中政府财政投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扶持作用。克林顿政府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提出在1994年至1997年的4年内追加170亿美元的科技预算,用于R&D投入。由于官产学研一体化的R&D投入机制的形成,发达国家R&D巨额投入优势业已形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美国R&D支出长期以来居世界首位,美国所具有的研究与开发上的比较优势构造了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优越基础。美国发明的专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而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等方面专利分别占世界的67%、47%和60%。
(5)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扶持力度。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业技术的广泛外部性,使得世界各国均很重视政府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我国多年以来,政府资金也一直是农业科技投入的唯一来源。加入WTO后,高成本高价格的我国农产品很难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在无法直接通过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情况下,国家可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强化其外部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对于农民来说,实际上就是在减负增收。因此,国家财政应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研经费的资助,包括直接拨款和鼓励企业进行农业科研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