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_小麦论文

中美两国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麦论文,中美两国论文,竞争力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并未受到国外粮食的大规模冲击,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美国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按照入世承诺使用关税配额,用非关税措施保护了市场。我国国内的主流观点则认为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是2002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降低了国外粮食的竞争力。前者认为是行政手段保护,后者认为是暂时的市场因素,二者都没有从中国粮食的真实竞争力来给予解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在入世之前,我国国内关于中国粮食竞争力不如美国的观点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在许多人头脑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势。

在粮食贸易的4大品种(小麦、玉米、大米、大豆)中,我国的大米和美国大豆各自具有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对此已有共识。玉米谁占优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我国玉米的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增长,进口一部分玉米用于弥补工业原料和饲料的需求缺口,不会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消极的影响。小麦是我国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最大的品种,按我们入世承诺,2004年小麦关税配额总量将达到960多万吨,约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10%。如果中国小麦无力与美国小麦竞争,大量配额美国小麦进入中国市场,将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形成较大冲击。2002年8月,我们应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心的邀请,赴美考察了该州小麦生产情况。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对中美两国小麦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作出以下分析,供国内同行参考。

我们认为,在生产成本上,我国与美国小麦相近;在各自的国内市场价格比较上,我国有一定优势;在我国市场上,我们还具有很大的流通费用优势。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我们认为可以看5~10年),我国小麦完全可以在国内市场上应对美国小麦的竞争。

生产成本比较

国内曾有不少文章分析过中美两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黄季焜、马恒运认为:中国每公斤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黄季焜、马恒运,2000)。这是入世前国内影响很大、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就1994~2001这8年间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小麦总成本略低于美国。即使在成本最高的1996~1999年3年中,我国小麦的含税成本也低于美国,加上“成本外支出”后的总成本与美国基本接近。根据国家计委价格司编制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我国1994~2001年小麦成本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1994~2001年中国小麦生产成本 单位:元/50公斤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5~2002年。

1994~2001年,我国小麦平均含税成本为52.05元/50公斤。1998年最高,为59.41元/50公斤。在含税成本外,有“成本外支出”一项,是按土地面积分摊的村提留、乡统筹,两工支出等费用,它不属于直接生产成本,只是因附加在土地上形成了农民的实际负担(今后是应逐步取消的),我们将其计入总成本中(以免有低估我国小麦成本之嫌),则8年间的平均总成本为56.40元150公斤,1998年最高,为66.85元/50公斤。下面就以我国最高成本年与美国进行比较,成本分类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1998、2001年中国小麦分类成本 单位:元/50公斤

注:含税成本=物质费用+期间费用+用工作价+税金;总成本=含税成本+成本外支出。

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9、2002)。

我们查阅到了美国1998年的小麦成本资料。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农业经济学家Mir B.Ali的计算,美国6个小麦主产区中,大草原地区(Gateway Prairie)的成本最低,为每蒲式耳3.63美元(人民币55.15元/50公斤),成本最高的是东南区(Eastern Uplands,Southern Seaboard,and Mississippi Portal resource regions),达4.54美元(人民币68.98元/50公斤)。1998年美国全国小麦的平均总成本为每蒲式耳3.97美元(人民币60.32/50公斤)。他认为,1998年“总的说来,由于农场规模扩大,小麦生产成本在降低”。他引用的小麦成本资料来源于“1998年美国农业部农业资源管理调查”(注:该资料在网上可以检索到,http://www.ers.usda.gov/publications/sb974—5/sb974—5.),是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唯一可以得到的微观层次的农户信息”(Mir B.Ali,2002)。如表3所示。

表3 1998年美国按区域分每英亩种植面积小麦的生产成本 单位:美元

可以看出:我国小麦成本最高的1998年,每50公斤小麦的含税成本为59.41元,同年美国的总成本为60.32元。如果我国加上“成本外支出”为66.85元,比美国高出近10%。但1998年我国小麦成本上升太快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外支出”增幅达272%,对总成本增幅的影响为8.13%,也就是说,1998年总成本急升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负担加重,并非生产上的原因。1999年起。总成本连续3年回落,且回落幅度近17%(含税成本回落幅度为14.35%),在生产成本的变动中这属于不正常情况,我们在表2中也列出了2001年的各类成本项目与1998年对比。我们认为,1998年的数据没有真实地反映我国小麦直接生产成本的变化,使成本偏高。另一方面。Ali认为,美国1998年的成本水平比过去“在降低”,不是最高的成本年。因此,排除个别年份的大起大落,从成本的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小麦略低于美国小麦。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代表,但这只是在生产技术条件方面。专业化生产的好处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产基础,而不是在它的效益上。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误解,把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优势等同于经济效益上的优势,一说起美国小麦的竞争力不如我国,似乎很难接受。实际上,中国兼业经营的小农户在成本控制上有明显的优势。他不必购置昂贵的大型农机具,其沉淀成本极低。并且,作为兼业经营者,他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投放劳动力,把狭小的耕地不能吸收的劳动力随时投向其他领域。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兼业小农户优于专业化生产的农场主。因为美国农场主大规模生产带来的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已被高工资水平、高昂的土地使用成本和农机具费用所抵消。

美国的土地使用成本相当高。农场主需要购买土地,还要对土地进行改造(如土壤改良、修建排灌设施等),这些投资是要求得到回报的。如果自己的资金不足,需向银行贷款,要支付利息。土地使用成本按市场价格计算,可以用地租来表示。我们在华盛顿州了解到,该州普遍实行分成制实物地租,有代表性的地租合约是:地主获1/3的产量,佃农获2/3的产量,地主支付土地税,还要支付1/3的肥料、作物保险和除草费用,佃农支付其他所有生产费用。据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Hinman教授等人的调查,在每英亩产量为35蒲式耳的地块(折合中国亩产157公斤),扣除土地税和作业成本以后的净地租为27.39美元(Hobert R.Hinman,Aaron E.Esser.1999),折合人民币每50公斤小麦要支付地租11.89元。产量越高,地租越高。

从表3可知,在美国的小麦总成本中,土地机会成本占总成本的22.7%,机械设备成本占26.18%,这两项成本就几乎占了总成本的一半,达48.88%。在中国的成本构成中,机械费用、土地承包费、成本外支出仅为总成本的21.94%(1998年)。在这个方面,我国小麦生产成本的优势较为明显。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上,中国小麦对美国小麦略有优势。

国内市场价格比较

与生产成本相比。国内市场价格比较对产品竞争力的体现更为直接,它不仅是对生产成本调查资料的验证,同时还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图1为美国国内市场小麦价格走势。

图1 1978~2002年美国小麦价格走势(美元/蒲式耳)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农业部研究局小麦年鉴 Excel表9数据整理(http://www.ers.usda.gov/data/sdp/view.asp?f=crops/88008)。

图1中3个高点(1979~1980,1988~1989,1995~1996)和3个低点(1986~1987,1991,1998~2001)构成了一个箱体,最高是1995年,合人民币69元/150公斤,最低是1999年,合人民币38元/50公斤。20多年来小麦价格一直在箱体中运行,这说明美国的小麦生产成本进入了一个平稳运行时期,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供求关系(例如1998年进入价格低谷的直接原因是小麦增产2.5%)。但这并不意味着箱体区间内的价格都是美国农场主所能接受的。其中1998~2001年的价格水平最低,平均为每蒲式耳2.63美元(人民币40元/50公斤)。美国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1998年的小麦价格远远低于生产成本,是“令人沮丧的价格”。据Ali对6个产麦区的调查,85%的农场主出现亏损,全国平均每蒲式耳亏损1.21美元,折合人民币每50公斤亏损18.38元(Mir B.Ali,2002)。为此,美国政府向生产者提供了多种补贴,如“生产灵活性补贴”为每蒲式耳0.663美元,“贷款不足补贴”和销售贷款平均每蒲式耳0.19美元。加上这些补贴以后,许多(不是全部)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已接近3.50美元,但仍低于3.97美元的总成本。小麦生产者只好“通过延缓设备重置和降低工资来维持经营”(Hebert R.Himan,1999)。此后,这一低价格水平保持了4年。市场对这种亏损价格的反应是减少生产。2001年,美国小麦种植面积已比1996年累计下降了21%。这种情况显然不能持续下去。2002年,美国小麦价格回升到3.56美元。据美国农业部最近的预计,2003年小麦价格仍将保持在3.05~3.65美元之间(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小麦展望,2003.5.14)。

我们曾就小麦价格问题与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部分小麦专家进行了交流。并对该州的小麦农场进行了调查。结合美国农业资源管理调查(ARMS)的成本资料。我们认为,美国小麦生产者可以接受的正常价格应在图1的价格箱体上部,即大约每蒲式3.80美元(人民币58元/50公斤)左右。

与美国不同,中国小麦价格呈一直上升趋势(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1993年平均上升速度接近10%,这是对小麦收购价长期偏低的纠正,属于正常上升。1994年开始加速,到1996年。3年累计涨幅达101.6%(注:根据郑州商品交易所《小麦基本情况介绍》,(2001.12)数据计算。)。这一期间的上升是非正常现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违背了市场规律,当时小麦的市场价格已低于66.58元/50公斤的国家收购价。市场的反应是供给量迅速增长,以致出现了过剩,国有粮食企业购销价格倒挂,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库存急剧上升。1997年起,价格逐年下降,2001年才在50元/50公斤附近企稳。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2000年50.43元/50公斤的价格,农民要亏损1.51元,2001年52.51元/50公斤的价格,农民可得纯收益0.62元。在物价指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小麦生产者的收支平衡价应不低于52元/50公斤。

图2 1978~2001年中国小麦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

资料来源:1978~2000年为《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1年数据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整理

从国内市场价格比较来看,中国小麦价格(52元/50公斤)低于美国(58元/50公斤)。

为什么入世前许多分析文章会认为中国小麦的竞争力不如美国呢?这可能与分析样本采集于一个特殊时期有较大关系。1998~2001年是美国小麦20多年来价格最低的时期,而我国小麦则正从历史高价区向收支均衡价回落,如图3所示。

图3 1993~2001年中美小麦价格绝对值比较(元/斤)

如果不看长期变动走势,而是以1998年我国入世前夕这个两国小麦价格的非正常时期(美国小麦价格最低时期,我国小麦价格最高时期)的资料为样本,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流通费用

农产品要进入异地市场销售,需要支付流通费用。粮食属于低附加值产品,流通费用在市场价格中所占比重较大,这限制了它参与长距离的国际市场竞争。美国小麦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支付的流通费用主要有:美国国内至港口的运输费,港口仓储费,海上运输费,抵达中国以后的海关关税,增值税,保险费,进口代理费,各种杂费(如,报关费、商品检验费、卸船费、分装灌包费等)以及流通经销商的利润,大约要在小麦离岸价的基础上加价40%左右。

2002年夏季麦收期间,我们在华盛顿州向美国农场主了解到,当时他们在波特兰港(美国西北部大港口,小麦出口的主要通道之一)的小麦交货价为每蒲式耳4美元,折合人民币1215元/吨。即便以此为离岸价计算(注:我们未能了解到波特兰港的仓储费和装船费,加上这两项,离岸价实际不止1215元/吨。),在中国港口的批发价应为1700元/吨左右。我们的计算方法如下:(1215元(离岸价)+158元(海运费))×1.001(保险费1‰)×1.01(海关关税,配额内为1%)×1.13(增值税13%)+1%的进口代理费+3%的各种杂费(如:商检费、港口费、卸船费、分装灌包费等)=1631元/吨。另外,还需加上流通经销商的利润(按每吨60~70元估算)。这样,美国小麦在中国港口的批发价应为1700元/吨左右。而2002年深圳蛇口港美国小麦(关税配额内)的批发价却在1100~300元/吨之间波动,这当中400~600元/吨的价差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冲抵,我们估计应当来自美国政府对小麦的出口补贴。

我们认为,粮食出口补贴主要是作为平衡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措施,数量不会太大。至于有人认为出口国会以长期的、大量的出口补贴来冲击甚至破坏我国的粮食生产基础,这只是一种想像,在现实中行不通。以美国小麦为例,按960万吨的关税配额,每吨400~600元的补贴计算,约需4亿~6亿美元。即使美国政府愿意出这个钱,受WTO农业规则的约束也做不到。WTO关于农产品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新一轮农业谈判即使不能很快实现这一目标,也会对逐步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作出严格的规定。美国有些人认为,有出口补贴的支持,只要中国放弃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垄断,把关税配额分配给私营粮商,就可以为美国粮食大量进入中国打开大门,这是背离了实际情况的错误设想。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结论如下:(1)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成本略低于美国。如果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使“成本外支出”逐年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的成本优势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2)从国内市场价格来看,目前我国也低于美国。一方面,我国小麦价格在逐步实现向价值靠拢以后,今后有可能改变上升趋势,转为在箱体中波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收购价已高于市场价,而80年代大部分时间是收购价低于市场价)。另一方面,2002年美国小麦价格是正常回升而不是暂时现象。中美两国小麦在国内的价格今后有可能保持在一个差距很小的水平上,我国稍微低一些。(3)流通费用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离开了政府的大量出口补贴,美国小麦无力在我国市场上与我国小麦竞争。同样,我国小麦要进入国际市场,也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流通费用补贴。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大宗粮食品种,如大豆、玉米、大米等。只要能够运用WTO农业规则来抗击粮食出口国的高额出口补贴,关税配额和垄断性的粮食流通体制就未见得是保护市场的最有效手段。

我们的建议是:(1)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不要到国外市场上去参与竞争,把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如果还要加上国家的大量补贴去出口,不管是为了压库存还是为了换汇,都是没有道理的。如果粮食生产能力短期内确实过剩,也应当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改种劳动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出口。(2)客观认识流通费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保护”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多年来,许多人由于对我国粮食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寄希望于对流通领域的垄断来保护市场,其结果是强化了国有粮食企业与政府博弈的能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正确地评价我国粮食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解决这个遗留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标签:;  ;  ;  ;  

中美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