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阈下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新变化和新举措
——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
胡焕芝 丁东锋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摘 要 研学旅行作为广大中小学生重要的实践模式,成为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承载的重要命题。随着这一实践模式的不断深入,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对象、展馆运行接待、宣传教育以及办馆理念等方面进行着多重变化。为迎接这一新的形势,各大高校博物馆也在积极应对。文章通过研究研学旅行视阈下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探究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新举措,探讨研学旅行视阈下高校博物馆的可为之处,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博物馆发展挖掘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育人 高校博物馆 新变化 新举措
0 前言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及文化资源,目前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机构。尤其是在2016年底,教育部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模式,通过让学生在乡情、市情、省情、国情的现实与历史境遇中体验学习,使学生在不可言说的默会性文化系统中得到发展。随着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博物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首选,博物馆也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的情形下备受青睐。而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与公共教育的结合体,承担着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特性,其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更是受到格外的青睐。
高校博物馆是学校对外宣传的文化窗口,是展示学校办学精神以及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平台,是记录、展示、传承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靓丽名片,是人们了解一所大学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精神最直接、最便捷的地方。同时博物馆也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活动基地,它能够广泛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动人事迹、厚重文化以及教学科研成果,使得人们在认识了解高校历史过程中得到综合性教育。因此,高校博物馆几乎成为所有研学团队到访高校的必经之地。随之而来,博物馆参观群体呈现瞬时大幅增加,而这对展馆的参观流量、宣传教育活动、办馆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带来了突然性的剧变。文章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为研判基础,并对研学旅行育人盛行带来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在面对研学旅行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为高校博物馆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经验。
1 研判研学旅行育人视域下校史博物馆发生的新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百年名校,其校史博物馆建于1996 年,也是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校史博物馆之一,它坐落于充满着欧式古典艺术的百余年老建筑中,展厅面积约500 m2。1996年,适逢百年校庆之时,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江泽民,也是学校的杰出校友亲自题写“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既展示了学校因图强而兴、因改革而盛、因人才而盛的壮阔蓝图,也彰显了教育事业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感召力,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极佳选择。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亦已成为研学旅行团体参观的重要选择。在研学旅行育人热的发展潮流中,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也迎来了诸多方面的新变化。
按照新课标要求,小学1-2年级语文每周安排8课时;3-4年级语文每周安排7课时;5-6年级语文每周安排6课时。但通过调研,我发现,农村学校对考试学科普遍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要学科全部超课时。因为每周总课时固定,所以,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按照课标规定小学音乐每周都是2课时,实际开课1课时。
1.1 育人对象主体的变化:从以本校师生为主到中小学生群体成为主流
一般来说,校史博物馆记录、承载着一所学校建立、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因此其建设初衷主要是服务于学校师生,是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精神家园。但是根据近年来的参观数据,明显发现主要参观群体开始发生改变。在2016 年交大校史馆参观人数为6.2 万人,其中本校师生及学院陪同接待单位约占65%,外来中小学生占比约30%。但是在2018 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参观团队已经超过50%,在2019 年呈现持续增强趋势。以2019 年4 月份统计数据为例,如图1 所示,当月参观人数为7 129,中小学生为5 919 人,占比83%,其中研学团队为3 602人,占比为51%,校内团队和外宾共423 人,占比为6%。这组数据清晰表明中小学生,尤其是研学团队在校史馆参观群体中逐渐成为主要力量,而参观群体就是最直接的育人群体。因此这一趋势的改变将直接影响校史博物馆育人主体发生的改变。高校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为学校的师生及科研教学服务,而且逐渐被赋予了社会公共博物馆的职能,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受益于社会更广泛的群体。
1.2 展馆运行容量的变化:从半开放状态到门庭若市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高校博物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要坚持依托自身的馆藏优势和特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开发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课程,将美学教育、人格培养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到博物馆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为广大中小学生发挥文化自觉、建立全方位人格素养,发挥自身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已改变以“物”为中心的展览叙事,在普及学术前沿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站在观众角度,以人的尺度,感受为先,把‘寓教于乐’带进博物馆展览中”。
图1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参观群体分布图
图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从2016—2019年参观量变化图
1.3 宣教内容主题的变化:从服务校内为主到内外并举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新型的教育方式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已成为博物馆界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和参观方式。为此,高校博物馆要结合本馆实际,分析其主要变化和发生的原因,但最终是为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积极应对这一新变化,从而推动高校博物馆实现新起点、新飞跃。
基层警务工作要提高自身的智能化治理水平。智能化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专业性方案。[3]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将所属行政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各网格责任主体及其成员在实地走访、调查或借助社会治理电子网络平台了解、采集网格内所有居民住户基本情况及其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向其所在辖区内的居民和住户提供更为专业和日常化的服务。
1.4 办馆理念的变化:由自我主导式灌输到主动拓展式服务
博物馆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它是一种公众自主选择的体验式教育。校史博物馆在当前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研学旅行团体大批进入高校博物馆的时代背景下,在总体办馆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在建馆之初,高校博物馆一般彰显着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服务内容上一般为自我主导和直接灌输式,展现内容以现有的校史演变和科研成果为基础,也主要是展现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承担的是知识的提供方。一方面,从校史馆基本展陈上看,过去主要是以图文为主的信息被动展出方式,广大参观人员来馆主要是根据展板内容,聆听讲解员客观讲述校史。但是随着多元化参观群体进入展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等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交大校史博物馆也积极认识到这一变化趋势,在现有场馆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团体开展基本的讲解内容培训,从内容诠释角度让广大中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从主导式的被动输出,到关注参观群体,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在开放时间上,由于高校博物馆原来的定位一直是服务于校内,因此一般只在工作日选择性开放,寒暑假也处于闭馆的状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样化的团队进入到展厅,原有的开放时间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有的社会需求,甚至限制了自身的未来发展。因此馆方调整了开馆时间,从以往的周一至周五开放展馆,调整至周二到周日开放,寒暑假正常开放。主动开门迎宾,从而将高校博物馆教育广泛拓展,更有效地发挥其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积极效应。
2 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馆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众所周知,博物馆在国内起步比较晚,高校博物馆更是如此。长期以来,高校校史博物馆属于学校系统的教辅支撑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力量的补充。但整体上,它在学校其实占据较少的资源,比如在人员编制上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一个博物馆可能也就2~3 人,这种人员配备也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营和开放。但是研学旅行团体的集体涌入,高校博物馆在现有的人力支撑下是压力非常大的,乃至是超负荷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向学校和教育部门寻求支持,增加相应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作为博物馆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周边社区乃至地区的资源,招募更多的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让他们成为场馆活动的参与者和策划者,以此来大大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源,从而能有效对接研学旅行工作,推动其有序高效进行。
2.1 囿于博物馆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共同作用
一般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最大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在过去很多年里,虽然博物馆做了很多方面的探索,但是博物馆一直缺乏和学校之间的官方交流平台。首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联合11 个部门共同发起的,旨在推动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模式的转变,是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工作任务。其次,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最重要的资源单位,在研学旅行推行起来的时候,成了最大的影响单位,因此广大中小学生涌进博物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再次,高校博物馆兼具公共博物馆科普、休闲、爱国教育和满足基本社会实践的职能,必然会受到研学旅行团队的重要选择。最后,高校博物馆还肩负着高等教育的重要属性,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未来教育的前移和建构阶段,或者说是广大中学生未来的高阶段教育,这对于学校和家长都极具吸引力。最终,在这两个要素的双重作用下,研学旅行一旦发展开来,高校博物馆必然成为中小学生首选之地,得到广大学校和中学生的高度青睐便不足为奇。
2.2 高校立德树人宗旨与研学旅行育人宗旨的一致性
基于此,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一方面,选派专职老师对接研学团队的事宜,另一方面迅速做出招募志愿讲解员的决定。交大每年都对校史博物馆增加不少运行经费,以供招募学生志愿者满足校史馆博物馆对外服务功能。目前,交大校史馆已经形成了近100 人规模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和12 人社会兼职志愿者团队相配合的志愿者团队,同时实行开馆期间全天志愿者值班制度,确保“预约团队保证讲解、临时团队尽量讲解、重要团队金牌讲解、大客流团队定点讲解”的指导办法。这就基本解决了研学团队的参观接待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场馆基本知识获取和基本问题的解答,而不是景点打卡式的走马观花。此外,交大校史馆还抽调专人与中小学生家长、研学旅行基地以及学校相关部门集中对接研学旅行问题,以准确研读和把握研学旅行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据此为研学团队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发挥博物馆对研学旅行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实现学校全员育人的使命目标。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对标专业博物馆,这也得到学校相应的资源支持。如在人员上,从以往的少数学院老师兼职博物馆人员,到现在专门设立博物馆的实体机构,并予以增加相应的编制,这就推动了高校博物馆向专业性博物馆发展。参照专业性博物馆,目前高校博物馆很大的问题在于受众群体的局限性。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的辅助部门,主要是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其主要被动服务于学校广大师生。但随着主动对接专业博物馆要求的提出,其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必然会逐步寻求同社会博物馆发展的一致性。集中体现在根据参观对象的变化来确定社会教育内容,比如原来的宣教活动主要是以展现学校的优势学科、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在与学校或者社会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推出重要活动,以增强学校的内在影响力和外在辐射力。但是随着中小学生的来访,原有旨在服务高校和师生的宣教内容与中小学生自身需求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因为中小学生在培养目标、个人特质、理解能力和行为方式方面与高校师生存在差异,他们对科普知识传播、主流思想宣传都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和实现方式,更注重展现内容的形象化、便于理解以及趣味性等,这些新要求都迫使高校博物馆的宣教活动内容及其形式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2.3 高校博物馆主动对标专业博物馆的迫切要求
仪器:S- 500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PN- 48B白度仪,杭州品享科技有限公司;Novo-Gloss TM光泽度测定仪,英国RHOPOINT公司;表面粗糙度测试仪(PPS TESTER),德国Frank-PTI公司;YQK- 100纸张表面吸收重量测定仪,北京中慧天诚科技有限公司;SX2- 4- 10T马弗炉,济南博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PSON Stylus Pro7910c数字喷墨印刷机,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玻璃真空干燥器,坩埚,成都华涛化玻璃商贸有限公司;QEA图像分析仪,上海爱色丽设备有限公司。
近日,广东珠海一网店店主因代购境外服饰且逃税300万元人民币,被法院判处走私罪,获刑10年并处罚金550万元人民币。这则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2.4 高校博物馆发展宗旨的转变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公益性、开放性以及巨大的艺术性承担着丰富的社会功能。早期博物馆主要关注收藏、保护和展示的功能,但是随着人们对博物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众越来越关注博物馆,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功能逐渐从注重藏品保管、研究等走向注重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满足大众的文化知识需求,实现公共教育。也就是博物馆逐渐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发展宗旨的转变。因此广大高校博物馆,开始在依托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受众的感知度,不断回应观众的基本诉求,主动开发观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从知识的供给方到提供教育的服务方,主动走进观众、了解观众、深入观众切实挖掘博物馆现有的主体需求,找准方向,精准服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校史博物馆以及高校博物馆都面临着“深藏闺中人未识”的情景,很少有人主动前往参观校史博物馆,因此很多高校的校史博物馆处于半开放办关闭的状态。但是近年来,高校校史博物馆却呈现门厅熙熙攘攘,参观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如图2 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 年到2018 年,参观人数从6.2 万人上升到12.9 万人,呈现急剧爆发上升趋势。其中增长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研学团队,从月参观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每年7~8 月份是参观的高峰值,其中2018 年8 月参观量达到2.2 万人次,是平时参观量的2~3 倍,而其增长的重要数据便是来源于广大中小学生。面对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校史博物馆没有选择闭馆不接待,而是积极应对,从以往的周一至周五开放展馆,调整至周二到周日开放的状态,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更多参观者的需求。当然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对于一个展厅面积仅有500 平方米的展馆来讲,有着不小的运行压力,特别是交大校史博物馆百年木质的结构建筑,也给整个场馆的安全保护工作也产生巨大的压力。为此,学校也被迫在参观上采取了一定的限流状态,以维护展馆各项事务的有序开展。但总的来说,它客观上推动了校史博物馆参观人数大幅增长,校史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学校中极为繁忙的特殊部门,也逐步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和重视。
3 推动高校博物馆研学旅行育人工作的新措施
对于博物馆来说,不同的参观群体有着不同的参观诉求和主观期待。校史博物馆在建立之初主要为学校科研以及师生服务,旨在宣传学校精神文化精髓和科研实力,涵养莘莘学子,提升师生对学校认同感和自豪感,主要关注对学校内在影响力的教育目标。如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以往的宣教活动,主要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时政热点推出相关展览活动。比如选择在每年校庆推出展专题展览,主要是宣传交大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其受众对象主要集中在师生上。但是近年来,校史博物馆已经有意识逐渐拓展以往的思路,在社会教育活动主题,开始注重开展辐射更广群体的教育活动。比如和周边社区以及中小学合作,推出“小小讲解员”“航海文化进校园”“动手做模型”“博物馆里过六一”等多样化的活动,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主题更加有趣味性,吸引着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校史博物馆,在感受百年交大厚重历史的同时,接受国情、党情和校情的生动教育和深刻洗礼。因此也可以说,博物馆在育人内容的选择上,从过去主要服务于校内,到目前逐渐将视野扩展到更开阔的平台,特别重视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嵌入式教育。
3.1 强化人力,实行专人有效对接
研学旅行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推进我国育人模式转变和课堂变革有着重要意义。虽然高校博物馆不是研学旅行育人的直接发起者和执行者,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为此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在顺应时势的情况下,深入分析研学旅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遭遇新变化的原因,找出根源,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借研学之热,化挑战为机遇,围绕社会新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活力,切实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研学旅行需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当地区域特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既远离课堂,又回归课堂,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拓展与延伸,旨在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最终目的在教化育人。而这一宗旨,也与高校育人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内的重要文化引领单位,担负着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尤其是在三全育人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博物馆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和实践场地,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也在鼓励博物馆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发挥其自身独特的有益作用,成为学校育人工作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二者基本宗旨的一致性,也决定了高校必然会大力支持博物馆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人走进高校博物馆参观,扩大受教育的群体,展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馆,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必然不断提升,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反馈效应。因此二者在价值上的统一性,以及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共同推动高校博物馆得到日益关注和好评的重要原因。
3.2 集思广益,开展内涵式研学活动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根本使命在于教化育人。博物馆的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讲解服务只是一项基本工作,但是要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育人效应,需要通过结合形式多样、主题丰富、手段新颖的宣教活动来实现。如趣味体验、生动讲座、多彩文艺等内容来吸引大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使得“到博物馆去”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为此,交大校史博物馆也有相关的积极作为。一是,面对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存在打卡式参观等现象,校史博物馆联合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开展船模动手做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理解博物馆传达的宗旨和价值。二是,为改变只学不旅或者只旅不学的现象,校史馆老师主动与研学团队负责老师沟通,根据自身展馆的内容和精神,结合学生年龄、地区等特点,在提供基本参观讲解的基础上,联合制作出主题鲜明、内容合理、具有启发意义的研学手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自我认知。三是,与学校相关院系合作,利用学校丰富的实验室资源,让研学旅行的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亲眼观看科学实验的实施过程。这既促进了他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也在实践中推动了科普教育。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学校院系的合作,着手开发系统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课程,延展高校人文科普的功能,激发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推动其成为惠及广大中小学生以及更广泛群体的公共文化场所。
硒含量在0.0089~0.0267m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0.0129mg/100g,不同部位含量的平均高低依次为臀腿肉含量0.0198mg/100g、后腿肉含量0.0159mg/100g、背肌肉含量0.137mg/100g、前腿肉含量0.0131mg/100g、颈肩肉含量0.0106mg/100g。
3.3 规范制度,强化延伸服务的意识
研学旅行活动作为新生力量发展迅猛,这给高校博物馆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同时也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因为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场馆面积有限,和社会专业博物馆相比可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人力紧缺使情况更加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大批中小学生进入高校,给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秩序造成影响,引起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甚至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限制。但是,高校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面对这种现实窘境,要正视问题,要运用主动思维,明晰自身的工作职责和社会使命,及时建立应对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有效利用目前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工作,在发展高校博物馆以及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之间实现有效的平衡。另一方面,加强对参观者行为的管束,比如对来校参观的人员进行观前教育,提升参观人员的参观素养;在相关教学场所张贴“禁止喧哗”“禁止乱扔垃圾”等标语,以对参观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等。
3.4 建立联盟,拓展场馆资源的联动效应
高校博物馆虽然隶属于高校,但是他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孕育,在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变革中会与其他不同的群体、单位产生影响和共振。“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作为高校博物馆,要主动走出本馆,走出高校圈,走出博物馆圈,乃至走向国际。广泛与社会公共博物馆、文旅部门、社区乃至与国际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互动,在交流中提升,在合作中共赢。高校博物馆可依托自身独有的实验室、文化历史资源,联合学校、企业、文化机构,策划系统性、有深度、符合特色的研学课程,从而形成联合效应。以交大校史博物馆为例,其主要借助自身在徐汇校区的地理位置,借助徐家汇景区的群体效应,借助自身的学校、学科影响力,力主为研学旅行团队提供系统性、互补性的体验参观活动。同时交大校史博物馆积极参与联盟活动,成为上海徐汇光启博物馆联盟的成员单位。其也积极利用联盟的优势,发起突出自身特色的相关参观活动,以便在更大范围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4 结语
研学旅行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关系主体多元的育人模式,它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的场馆运营现状,深度剖析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积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来看,依然存在人力不足、经费缺乏、政策认识有限等诸多的问题,也有待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创新,高校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中任重而道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博物馆热”正成为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博物馆+”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文博场馆正在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空间。高校博物馆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动态,将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主动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通过研学旅行这一实践方式再次焕发生机,继承和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文化传承基石。同时,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回应公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博物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开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展览、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将博物馆宣教活动做得更为生动而有内涵,让进入博物馆的来访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从而更好践行高校博物馆教化育人的使命担当。
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函数图象等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和直观想象素养.此类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直观想象、空间思维等素养,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运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并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杨畦.浅论“莞盐制造”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J].中国博物馆,2019(1):90-95.
[2]陈理娟.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刍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63-170.
[3]梁煜.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J].中国教师,2017(9):25-28.
[4]陈麟辉.在主体间性视阈下提升名人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路径[J].中国博物馆,2018(1):70-74.
New changes and measures of educational work in university museu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rip:Take the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History as an example
HU Huanzhi,DING Dongfeng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History,E-mail:zsshuanzhi@sjtu.edu.c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ractice mode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the research tr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the university museum in the new period.With the deepening of this practice mode,the university museum are experiencing multiple changes in education objects,exhibition hall operation and reception,publicity and education,and conception of managing museum.In order to response these new situations,the university museum are also responding to challenges actively.The report found the chang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History,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and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exploring what can be done for university museu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rip and to explore the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the new period.
Keywords the education of the research trip,university museums,new changes,new measures
doi: 10.16703/j.cnki.31-2111/n.2019.05.010
引用本文: 胡焕芝,丁东锋.研学旅行视阈下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新变化和新举措——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374-380.
(2019-09-18 收稿,2019-10-28 修回)
作者简介: 胡焕芝(1989—)女,从事高校博物馆宣教工作,E-mail:zsshuanzhi@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