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粮食顺价销售难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去年4月份开始,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实施“三项政策、 一项改革”的政策措施,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一年多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努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做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其次是,实现了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及时将粮食收购资金发放到粮食购销企业,保证了售粮农民能够及时足额拿到现款,粮食销售时,货款及时回笼,利息按期收回。资金从发放到收回,封闭运行良好。再次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国有粮食收储、加工、销售企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分年度指标按步实现。一个经营机制灵活、职工精干高效的新型粮食购销企业略具雏形。
与敞开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三个方面取得的成绩相比,粮食顺价销售尚未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仅仅是部分实现。目前,我省的粮食销售情况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粮食销路不畅,顺价销售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近几年粮食产需形势供大于求是顺价销售难的主要原因。我国粮食产量从1993年开始跃上9000亿斤的台阶后,粮食供求的总量矛盾开始发生变化,1996、1997、1998连续三个年度粮食产量超过了国内消费的总需求量,从此开始出现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的格局。几年累计社会节余量达5000亿斤,库存与产量之比为0.5∶1。我省的粮食情况同全国基本一样。从1990年开始,有六个年份粮食产量超过300亿斤, 去年达到了365.78亿斤,我省粮食逐渐由产不足销转变为供大于求。目前,全省约有260多亿斤的粮食压在库里销不动,库存与产量之比为0.7∶1。 长江以南地区是我省玉米的销路,由于南方养殖业效益整体下滑,饲料厂家玉米需求疲软。黄河以北地区是我省大米的销路,由于1997、1998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两省1997年水稻产量是267 亿斤,1998年是247亿斤,分别比我省的水稻产量多190亿斤和167亿斤, 造成对我省水稻销售上的竞争压力。我省需要向省外销售的玉米、水稻两大品种销路不畅,外销受阻。由于粮食总量供大于求,导致粮价下跌,客观上造成了顺价销售难。
(二)粮食收购价格提得过高,加大了粮食销售成本。1996年国家将二等标准水分玉米由每斤0.33元提高到0.52元,提高0.19元,提价幅度58%;三等安全水分水稻由0.52元提高到0.77元,提高0.25元,提价幅度48.08%。如此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但造成粮食销售成本过高,难以销售出去。按照顺价销售作价原则,粮食销售价格以原粮购进价+当期合理费用+最低利润确定,按照这个作价办法计算出来的销售价格只能是一个目标价格,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销售库存的粮食,则违背粮改政策,结果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构筑了一个“价格平台”,使私商粮贩在目标价格之下总能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水平开展购销行为,无形中为私商粮贩赚取差价拓展了空间。
(三)部分储备粮的销售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作用。自1999年5 月以后,部分陈化的中央储备粮及地方陈化粮相继出库,销售给酿造、饲料等工业用粮大户。这一时期的市场粮价正是下滑期,市场上增加了这部分粮食的供给量后,本来就使已经销售不畅的粮食市场更加低迷,新出库的低价粮食冲击了库存成本高的粮食销售,挤占了保护价粮的市场份额。结果是粮食向市场投放得越多,价格越向下滑。
(四)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徘徊不前,出口拉动受阻。近几年,由于全球粮食丰收,库存量增加,世界粮食贸易疲软。具有“国际粮食标准价格”之称的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行情看跌,价格徘徊不前。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地区,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这一地区的玉米需求量明显下降,我省的玉米恰恰是这些国家的销往地。由于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40%,国外订货少,而且粮食质量差,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因此,出口拉动对国内市场没起多大作用。
粮食多了怎么办?解决我省粮食的产销矛盾有以下途径:
(一)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按目前的粮食消化能力,我省粮食总量控制在320亿斤为宜。 现在市场饱和的品种即玉米和水稻,这两个品种应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调整这两个品种的种植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品质,二是改变种植。改变品质,水稻即选种辽粳294、辽粳326、辽粳454 等高产优势的杂交粳稻,力争选育产量高、米质好的超级稻,淘汰老品种。玉米则向高淀粉、高含油品种方向发展,还可种植一些黑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多品种系列。改变种植,即“水改旱”,将一部分玉米田改种高粱、小麦和大豆。我省尤其要鼓励种植大豆。
(二)逐步降低粮食收购价格,以适应市场要求。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制度,无疑是正确的,粮食大国美国也是如此,但我们的保护价格要大大高于美国的保护价格。一旦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由于收购基价高,粮食出口就更难了。如不及早把过高的收购价格降下来,将来会更加被动。去年,对粮食收购价格降了一点,今年再降一点,逐渐将收购价格降到合理价位上。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粮食转化。目前我省的粮食,国外市场销不动,省外市场销不动,只好就地转化,发展养殖业自我消化。我省现有500头以上的养猪场、万只以上的肉鸡场、2000 只以上的蛋鸡场共9171个,年可消化玉米约160亿斤, 如果把农村广大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给他们提供畜禽种源、饲养技术、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全省所产的210亿斤玉米则可全部消化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直接用于口粮的消费在减少,而由粮食转化的肉蛋奶消费量则大幅度增加。去年我省年人均肉类占有量104.6斤、蛋类64.3斤、奶类9.7斤,这个数量距离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消费水平还差得很远,在粮食转化方面,我们还是大有潜力的。提高肉蛋奶消费水平,既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又能解决粮食卖难问题,这是出路之所在。不愁粮食卖不出,就怕转化不到位。
(四)转变销售观念,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促销。粮食由统销到逐步放开,是一个由平价(低价)走向市价(高价)的过程,这个过程曾经使粮食企业受益。现在不少粮食企业仍沉湎于此,还在期待市场高价位的到来,甚至个别地方的一些职能部门还硬性规定本区域内的粮食购销企业的统一销售价格,常常惜售不卖,又常常错过销售良机,这种做法限制了销售量的增加。如果本着薄利多销、即购即销、见利就走的营销方式,销售情况会更好,库存压力会进一步减轻。为了促销,我们可以分定购价和保护价两种性质粮食的顺价销售;分各个年度入库粮食的顺价销售;分各等级粮食质量的顺价销售;分不同费用水平粮食企业的顺价销售。什么性质的粮食能顺价,就销售什么性质的粮食;哪年、哪个等级的粮食能顺价,就销售哪年、哪个等级的粮食;哪个企业的费用水平低,哪个企业就先顺价销售。通过这些措施,来推进顺价销售。
(五)开拓市场,加大推销力度。纵然粮食市场不景气,但也有不少地区、不少企业顺价销售搞得很好,归结一点就是变“坐门等客”为“主动上门”找客户,全员搞推销,打开市场销路。那些抱着“能顺价就销售,顺不了价就储存,坐等超储补贴”观点的企业,应抓紧调整销售战略,扩充销售队伍,再也不能消极等待了。市场竞争是无情的,抢市场,才能出效益。在要求企业促销的同时,与粮食购销企业相关的一些职能部门也要帮助企业找客户推销粮食,政府在政策上要予以扶持,制定一些奖励措施,鼓励、促进粮食的顺价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