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通江县第七小学校 四川 巴中 636700)
【摘 要】 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的需要而实施的改革。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并采取有利措施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把素质教育真正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4-092-02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 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语文素质的内,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具体地讲,语文素质内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语文基础知识素质;②语文智能素质, 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③语文技能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④语文审美素质,如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和中心任务,就是要训练语文基本功训练。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教学中的指挥者变为指导者,摆脱家长式的权威面孔,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和谐对话。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情感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尊重孩子的天性。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尊重、赏识、多一些宽容、忍耐;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感悟、体验和表达,让学生思想能够自由翱翔。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亲切的话语和面容,能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小学生,思想敏感,感性意识较强。只有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学生和老师在课上、课下相处愉悦。同时,教师根据小学生调皮、内向、好胜心强等性格要因材施教,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对待全体学生。老师只有公正、公平关爱每一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学生接受老师,喜欢老师,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思维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依据科学方法可使人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使天分较高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游的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体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后确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要求。身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教授学科知识,不随意降低要求,放慢进度,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中等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知识氛围,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改革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综合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从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取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其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空间。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其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而后再以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问题答案。由此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3、重视教学结构,形成自我结构体系
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知识能力,形成自学结构体系,最后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转变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有利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总之,作为实现教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金钊.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读写算:教师版,2013(28):40-41.
[2]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论文作者:袁文东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