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政府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设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新加坡为加强成人与职业技术教育,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于1960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局,简称成教局,主要任务是加强成人和校外青年的职业训练。1969年,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一个部长级委员会(由教育部、劳工部和财政部部长组成),监督全国职业技术训练的配合;教育部还设立了普通教育局和工艺教育局, 后者专门负责职业教育。1972年又成立了生产力局,隶属劳工部,后来隶属贸工部,是国家法定的成人培训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培训企业员工,国家每年拨款给该局用于培训。1973年成立工业训练局,取代了工艺教育局,负责管理职业专科学校和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1979年工业训练局与成人教育局合并为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简称工职局,隶属教育部,由教育部次长兼任该局局长。其成员包括政府主要部门的代表、企业主代表、劳工代表以及外国商业团体的代表,下设15个训练学院,27所培训中心,并领导各行业、社团举办的培训中心。工职局主要负责组织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职工的技术、文化训练,以及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级技术工人考核、发证工作。政府每年拨给工职局培训费1亿多新元。 工职局的成立标志着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组织、职能和影响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82年,在实施技能训练基本教育计划(该项国家计划,鼓励和协助职工获得英语和数学的基本教育)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基本教育委员会,由负责教育的政务部长领导,其成员有工职局、教育部和企业主的代表,职责是为工人制定基本教育方案。

二、实行鼓励政策,使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技能高低与学历文凭、待遇挂钩

新加坡政府既运用法律手段,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按学历定第一次工资。职工受聘后的第一次工资基本上是按文凭学历确定的。以后工资增长多少,根据职工能力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而定。新加坡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并把职工培训纳入国家教育制度,即受训人员经考试合格取得某种证书后,就承认其具有某种学历,并得到相应的工资。

新加坡政府规定“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训练证书、汇智课程毕业证书都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获得国家二级技工证书、工人技师证书的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获得一级技工证书的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这样使得各种职业技术证书的职工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起点工资,从而有效地激励职工积极接受训练,同时还规定,各种证书之间可以互相衔接。如职工取得了相当于高中毕业的证书,就可以报考大学,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文凭,这种制度打破了门户之见,有效地鼓励职工在职进修和深造。

三、建立技能发展基金,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有充足的经费

新加坡政府除了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制定了一项政策,即从1979年10月起,通过向企业集资建立了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要为工资每月不满750 新元的职工向国家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4%的技能发展基金,由生产力局掌握此项基金。到1985年,技能发展基金累计达4亿多新元。 这是一种对非熟练工人征收的个人附加所得税。其目的在于促进雇主对技术文化水平低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和募集对低能技术工人的培训基金。新加坡政府规定,凡是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都有资格申请津贴,作为支付训练其职工的费用。只要公司所提出的申请符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够提高职工生产技能,就能获得技能发展基金的津贴或奖励。还规定,凡参加工业与职业训练局全日培训的工人,可以获得本人工资和学费70%的基金津贴,其余的30%由雇主负担。年龄在40岁以上的工人可获得100%的补助。 没有雇主推荐的职工,同样可以参加培训和享受津贴。这项基金的建立,一方面使广大职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以便通过技能的提高而相应地增加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对雇主的一种强制性征税,迫使雇主减少雇佣技能低的职工,重视对这类职工的培训,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据统计,自技能发展基金设立以来,已通过推行奖励训练津贴计划,拨出了3亿新元,资助训练的职工达18万多人。

四、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加速国内人才的培养

1、通过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 开展系统性职业技术培训。如在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的领导下设立的培训机构和中心,开设六十多门工业、商业、实用工艺和服务技术方面的全日制和半日制课程。通过有关课程考试的人员,可分别获得训练局发给的工业技术员证书、国家贸易证书和职称证书。训练局还根据有关工业部门的特殊需要安排训练内容,培训急需的人才。

2、通过正规大学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如在国立新加坡大学、 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分别设立职业技术培训部,专门负责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

3、通过与外国厂商或外国政府联合创办训练中心、科技学院,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新科技人才的培训。如90年代新加坡主管经济发展和外资工作的经济发展局,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七个职业训练中心。由于这些训练机构是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因而可以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专家培养本国尚缺乏的专业技术人才。

4、通过引进外国人才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不足, 从而加速本国人才的培养。目前,新加坡引进管理现代化企业的人员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的总数达20000多名,对新加坡工人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这种引进一个,培训一片的“借鸡下蛋”的培训方式,是新加坡促进其经济发展的一贯做法。

5、实施“海外训练计划”,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到国外实习、 进修,或接受高级培训。政府一方面要求在新加坡投资的外国公司接受一定数量的新加坡工人到其母公司的工厂实习、进修;另一方面,选派一些青年到国外著名的企业接受三年左右的训练,他们回国后按照合同到指定工厂工作。对出国实习、进修的人员,政府提供旅费和生活补助。

6、实施“企业学徒计划”,举办厂内训练, 有条件的工厂均须执行二至四年学徒厂内训练计划,工人“边学边领薪”,既学技术又学管理。国家为这项计划给每名工人提供3000—9000新元的资金。

7、积极倡导行业培训、社区培训和私人培训。 私人企业举办培训班,生产力局为之提供训练设备和30%的补助。

五、根据职工学习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置培训课程和不断调整培训重点

新加坡对职工培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力求学以致用,突出技能训练。国家二级、三级技工的课程70%的时间用于技能训练,30%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国家不惜重金为各培训机构建立了装备有电脑、录像、投影等现代化设备的训练基地和实习工厂,以保证职工在培训机构中能学到最先进的操作技术和技能,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骨干。

2、举办组合式课程,解决工学矛盾。新加坡于1986年10 月设置技能训练的组合课程,这项国家计划为希望提高技能和学习新职业技能的职工提供机会,使职工在短时间和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新技能,而且不影响工作。其特点是提供兼读组合课程,每门组合课程成为一个独立单元,职工根据自身水平的实际需要,可以从任何一个单元学起,也可以只学其中一个单元,学完一个单元发一张证书,学完全部课程发给毕业文凭。

3、根据在职工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和以应用为目的特点, 强调能力考核。有的课程如专题讲座、研修班,只要到场听完课,就发给出席证书。技工考核采取现场操作评分的办法,闭卷考试占极小的比例。

4.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培训重点。 如独立初期, 340万工人小学未毕业,政府首先鼓励工人学文化, 工职局开设了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培智课程”和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汇智课程”,接着又开展了技能训练,设立了1—3级国家技术工人证书。1981年开展生产力运动,各项培训都围绕提高生产率的总要求进行。进入90年代以后,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的形势下,新加坡政府注重开发仅有的人力资源,以培训一支世界级工人队伍为目标,将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职局,并赋予它新的职能,即注重就业前的训练,注重为工人提供延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推广以工业为基础的训练计划,颁发证书承认新的技术和技能,为雇主提供有关训练员工的咨询服务。

总之,新加坡已形成一个与正规教育既相互衔接,又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它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标签:;  ;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