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保护事关企业大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局论文,商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上,很多专家指出,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某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设置贸易壁垒的一种新的趋势。中国企业,尤其是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西门子恶意抢注海信商标案,一直受到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这是继2000年西门子与飞利浦、西凡尼亚等跨国公司阻挠中国节能灯企业"走出去"以来,中外企业在知识产权层面最为激烈的纷争。
过去,很多国内企业一直以为,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很规范,不会有不合规矩的"小动作"。然而,现在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只是单方面的想法。在商标争夺战的背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征程中集体面临着难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曾有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有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有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
"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陷阱"的说法似乎已经落入俗套,但警钟还需长鸣。国外企业有计划、有目的的恶意抢注,已经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国际商业道德。有的国外企业甚至在抢注我国企业商标计划得逞后,以转让为名进行敲诈勒索。这种恶劣的手段和行为,不仅是对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秩序的严重威胁,也成为制约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严重障碍。
面对国外企业的围堵,如何加强商标保护意识,加强海外商标反抢注的维权能力,同时推进有效的商标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亟待完成的任务。面对个别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市场有利地位的做法,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有关法律和国际公约积极抗争。WTO、国际法和各国的相关法律都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武器。
当然,最好的策略是防患于未然。商标案带来的一系列教训已说明,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后仍然在知识上、文化上以及对全球市场的认识上还有很多欠缺,以至于让别人有机可乘,自己吃哑巴亏。国际化的道路上,尽管风光无限,但也陷阱重重。中国企业在前行中的每一步都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