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没有完成任务,在教学中老师要适时、恰当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朗读,使朗读在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 指导 规范语言 点拨 多样化 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一篇文章中优美的词句、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都要从读中领悟。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会学生朗读就显得很重要。
可是在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没有真正地完成任务:或是不规范的普通话,使朗读效果不佳;或是语文课堂中“讲问答”挤掉了学生朗读的空间;或是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而缺乏目的性;或是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呢?
一、规范学生的语言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虽然我们把普通话已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但不是很标准,甚至带有方言,有时不知如何组织普通话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造成学生没有自信,不能大胆交流,只有在回答老师问题时简单地说几个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出现了在朗读时学生字音读不准、用普通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在朗读中还夹带着方言等一些现象,影响了朗读效果。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很差,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二、适时的点拨
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反而被老师引导得“一头雾水。”有些老师也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指导,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句子语调要欢快,哪些句子读得要轻缓,哪些句子读得要悲伤些等等。虽然声音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节奏,但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这样问题就没有实质性地解决,朗读就没有韵味。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仅要把停顿、重音、语气、速度有机地结合,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理解某些关键字句的含义,知道为什么千山万水的路途在作者地眼里,只是“一水间”“数重山”。这需要很好的交代作者的写作背景,知道“明月”在古人的心中有何种意义,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换位思考,由现实角色转入文章角色,更容易加深理解作者回望故乡时,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因为古人的诗韵味深厚,只可意会。在读中去领悟,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就会声情并茂、意味悠远地展现出来。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
三、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如《匆匆》是现代杰出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范读中,第一段以急切之势开头,读出作者当时的迷茫和困惑,也引领学生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二段和第三段作者细致、形象地描述了“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老师要从急转入缓,引导学生感受时间从我们身边是怎样悄无声息地就消失了,领悟时光易逝。第四段一连的追问,文笔起伏有致,学生要感受作者的焦虑,在老师语速缓急交错中让学生明白时光易逝,我们要珍惜时间。学生不再是机械式的模仿,在理解体会文章真正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小朋友们模仿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放进水瓶里;在《太阳》中可以模仿太阳从海上“跳”出来,从草里“冒”出来,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一个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现在多媒体早已经运用到教学中,适时恰当的运用,诱发朗读的兴趣。如《猫》这一课的教学中,适时的一边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猫多姿的图片,学生听着看着,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都想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老舍先生写的这几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把猫的性格古怪、淘气可爱读出来,让每位同学都能抒发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朗读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去探讨研究的问题。总之,好的朗读教学,可以声情并茂、回味悠长;可以引人入胜,如身临其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我们大家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使朗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王愉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作者论文; 兴趣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普通话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