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倾向论文_杨涛,柴敬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05

摘要:建筑的外墙始终承受着来自建筑内外部的需求,这是由于其相对的内外空间位置关系决定的。以往的建筑外墙设计方式,由于承重性能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其本身在形态上的要求。而建筑结构的分离,使得外墙能够满足这一形式需求,并突出了空间化的结构特征。文章主要研究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倾向。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外墙;空间化

引言:空间,是墙体作为建筑结构之一的主要存在价值,墙体的出现,根本上就是为了满足建筑对空间的需求。简单来说,墙体在建筑的过程中,从一个概念转化为实体结构,并表现出与空间具有紧密联系的物质形态变化。在现代建筑工程之中,建筑的外墙在空间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空间化倾向。

1建筑外墙空间化的概念

所谓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就是在一定拓展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外墙墙体的实体结构之中出现的空间以及空隙。这一变化,使得外墙于厚度的形态下发生了拓展。而这一空间化形态的出现,不同于建筑墙体本身相对于建筑空间需求的价值概念[1]。如图1所示,建筑墙体对空间的需求是以人的活动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其空间的价值也就是容纳建筑对人生活空间需求的满足。而建筑外墙的空间化是一个相对的结构概念,不容纳人的活动是其基本的概念特点。这一空间的尺度,可以合理的定义为在建筑本本身结构尺度以及人体活动制度之外的第三制度。而这一空间化概念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外墙本身在结构以及构建之间的组织关系变化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结构以及构建上的变化,使得建筑外墙传统的板片线型的基本形态发生了变化,并在厚度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进而形成了拓展形态的外在表现。

对于墙体的空间化倾向,可以从本体以及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首先,本体就是指因为建筑外墙由于各方面因素所导致的墙体拓展性的结构形态。而所谓的表现层面,就是建筑外墙在发生拓展变化之后,在墙体厚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普通墙体存在差异的形态。同时,建筑外墙的空间化,主要关联四个基本的概念内容,即基本需求、基本形态、拓展需求、拓展形态。首先,基本需求以及基本形态两个基于普通墙体的基本概念,是为了能够给外墙空间化变化树立一个相对的坐标点而存在的。而在这一坐标的基础上,就可以将外墙的空间化看做是在基本的坐标元素上进行了相应操作之后所导致的结果。而拓展需求以及拓展形态两个概念,也就是基于普通墙体的基本坐标之下,发生相应变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坐标点。如此,就能够对建筑外墙的空间化进行较为明确的相对关系表示。

2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倾向

经过上述分析,已经对建筑外墙的空间化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总体来说,建筑的空间化是建筑外墙相对于普通墙体在结构厚度方面发生的形态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建筑外墙在建筑结构以及构建组合关系之间的变化所导致的。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对建筑形态特性需求的不断变化,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简单来所,也就是在现代建筑之中,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墙的空间化倾向。

2.1结构上的变化

十九世纪,随着钢筋混凝土这一建筑结构的出现,代替了传统的砖石砌体结构,并使其成为了现代建筑体系中最主要的结构形式。而这一变化,是基于二者在使用范围以及材料性能方面的差异性所决定的。简单的来说,就是钢筋混凝土这一建筑结构的出现,造成了一次建筑结构形态上的重大变革。而这也就说明了建筑结构变化对于建筑形态的革命性影响。上世纪初期,法国著名建筑学家柯布西耶提出了一种多米诺结构。在这一结构形式之中,以钢筋混凝土作为基本框架,块石填充的基本墙体结构形态。在这一建筑形式之中,其内部是流动的,开敞的。同时,由于支架结构以及维护结构的相互分离,建筑的平面结构显得更加灵活,进而能够让建筑的维护结构,也就是外墙得到有效的解放。而这也就是从结构形态变化上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外墙墙体的空间化趋势。简单来说,在以往的建筑结构之中,墙体本身就是一种承重结构。而随着建筑结构的变化,框架成为了建筑的承重体,因此,墙体就变成了一种附加物。这一变化使得建筑的基本象征不在是厚重的外墙,而是一个相对开敞的盒子。而这一变化,就是空间化的基本体现。

2.2建材的变化

除了建筑结构上的变化之外,建筑的材料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的[2]。例如:黏土砖是传统建筑形式之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具有标准化的尺寸,能够为施工提供极大的方便。而在现代框架体系之中,黏土砖的应用范围已经不那么广泛。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的存在,空心砖、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要比实心结构的黏土砖更加适合建筑的应用。而随着建筑中这一材料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建筑墙体在厚度上的结构变化,也就是反映出一定的空间化转变。在现代建筑体系之中,玻璃作为一种建材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结构的变化。如图2所示,不同于以往的镶嵌于结构之中的设计方式,玻璃已经可以作为建筑的主要墙体结构出现。而这一变化,也使得墙体在价值上摆脱了承重的限制,更加表现出了一种对于空间上的变化追求。

2.3建造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建筑方式之中,主要使用整体建造,其主要方式就是将受压的材料进行砌筑,墙体也就承担着承重以及维护的双重作用。而在现代建筑之中,已经表现出层叠建造的基本方式转变。在这一建筑方式之中,墙体的维护作用与建筑结构发生了分离,各部分墙体构建以一种厚度方面上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这一变化也就造成了建筑外墙突出的空间化发展趋势。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结构、材料、建筑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建筑外墙的空间化趋势已经突出的表现了出来。对此,应该落实这一转变为建筑结构带来的变化,推进现代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展.浅谈外墙构造价值分析与评价——基于外墙空间化的角度分析[J].现代建筑信息,2015,(12):215-216.

[2]余英.建筑主体外墙工程的施工技术——兼谈建筑外墙空间化的几点启示[J].国外财经,2016,(04):22-28.

作者简介:杨涛(出生1983年11月1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浙江省衢州市)现供职单位全称: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设计总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及城市空间设计。

论文作者:杨涛,柴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试论建筑外墙的空间化倾向论文_杨涛,柴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