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社会发展]-促进儿童的积极社会沟通_社会交往论文

[促进幼儿社会发展]-促进儿童的积极社会沟通_社会交往论文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系列内容之二]——促进儿童积极的社会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之二论文,幼儿论文,社会交往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

个体的行为从个体出生起就处在社会之中,而个体的心理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的。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并在这种社会交往过程中掌握建立、维持和妥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儿童发展社会性行为,而且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期儿童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对象也日益多起来。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某些愿望和行为常常会受到外界的限制和干涉,同时也发现别人的行为有时并不与自己的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注意到别人的存在,发展自己的交往行为,并且渐渐地与别人发生竞争与合作、友好与对立、攻击与逃避、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等交往关系,他们不断地重复某种交往行为并使之习惯化。孩子在这一阶段体验到什么性质的交往关系,将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父母和亲人之间, 还表现在与同伴的关系上。他们很愿意与小朋友玩或看别人玩,乐于把小朋友的事讲给成人听。因此,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侧重点是培养儿童喜欢、乐意与成人和同伴交往。

4岁儿童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在产生交往动机的同时已开始学习情景——活动性交往。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进行双重交往,既扮演角色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如医生与病人),又进行同伴交往(如角色扮演者——儿童在现实情境中的相互交往)。因此,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侧重点为培养儿童学习交往的技能。

5岁~6岁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有意行为增多,独立性增强,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仅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而且习得人际交往的规则。因此,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侧重点就是以上这两层内容的教育培养。

交往永远是与活动密切联系的。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活动和交往,奠定了个体全部发展的基础。

二、教育培养目标

(1)形成正常的交往需求,乐于与同伴或成人共同活动。

(2)当需要帮助时,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寻求帮助。

(3)当别人正在活动时, 能以适当的方式加入进去与别人一起活动。

(4)允许别人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

(5)活动时,会领导别人。

(6)活动时,会接受别人的领导。

(7)进行活动时,会对活动本身提供建议和意见。

(8)活动中有需要时,会征求老师的意见。

(9)活动中有需要时,会征求同伴的意见。

(10)能接受老师的意见。

(11)能接受同伴的意见。

(12)在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参加活动时,能够耐心等待。

(13)当老师需要帮助时,能够主动帮忙。

(14)当同伴需要帮助时,能够主动帮忙。

(15)游戏、活动时,乐意与别人合作。

(16)能够将玩具、用具等物品与人分享。

(17)能够体会和理解老师的情绪。

(18)能够体会和理解同伴的情绪。

(19)当受到别人安慰时,能够接受安慰,例如哭声减弱等。

(20)能够赞美老师和同伴。

(21)当受到别人赞美时,能够接受,并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22)会与同伴争辩。

(23)会向老师(家长)“告状”。

(24)当犯错误时,会接受老师的纠正。

(25)会问候老师和同伴。

(26)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会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27)借用别人的物品时,会在用过后归还。

(28)当对老师和同伴提出要求时,会说“请”。

(29)当接受老师或同伴的物品或协助时,会说“谢谢”。

(30)能主动地结交朋友。

(31)能遵守幼儿园、班级的规则。

(32)会寻求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和赞许。

(33)与老师和同伴有和谐的关系。

(34)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喜爱。

三、创设与利用环境

教师要根据教育培养目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提供材料等)与精神环境(教师积极、恰当、及时的反应与引导等)的创设。

标签:;  ;  

[促进幼儿社会发展]-促进儿童的积极社会沟通_社会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