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杨屹峰

【内容摘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法律实践教学中实践不足的缺陷,有助于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重点分析了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化,希望对高校法律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中也积极尝试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任务驱动法的使用,正是对法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效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智慧公交APP可以显示公交线路和站点,选择某个站点,可以看到最近车辆的到达时间、车辆估计距离和站数,在提高乘客出行效率的同时,查看电子公交站牌上摄像头拍摄的公交站实时视频,相关界面如图7所示。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全新尝试,它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开始前,教师会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教学内容,开始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广泛搜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并积极分析加以利用,在做任务的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学习情境的设立,将知识点融汇在任务的情境中,要求学生在任务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在该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各司其任务,分工合作,为了不扯小组后腿,学生们都会积极地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不足的劣势。目前,在我国高校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的特点,理论知识偏多,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很常见,死记硬背式的法律学习方法严重地消磨了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相关知识,根本不注重法律知识的深层次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发挥着自身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身成长。

(二)有助于学生提升能力。在高校的法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课堂讨论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迪。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要想法律有效运用到实践,需要更为专业的场景环境的模拟,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1]

(三)增强沟通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绚丽的舞台,在上面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和锻炼,在提升自身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完善了自我认知,提升了沟通能力、自我塑造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创建相应的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做一次相对真实的体验。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学生既能检验自己专业法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也能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选取多样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案情要逐渐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例如,就某一案件,原告、被告对簿公堂。教师就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两小组,小组分工,搜索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最后模拟现实的法庭,原、被告在法庭上依据法庭审理程序,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等。经过这样的近乎实战的法庭审理,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三)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法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需要关注到学生的能力培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互动交流,实现思维的互补和碰撞,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模式,有利于学习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布置给小组的任务,是需要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来完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很多工作也是需要同事之间的合作、配合来完成的,具备了以上的三种能力,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信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2]

(二)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促进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推动教学工作的完善。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学任务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成长。高校教学任务不要盲目设计,要多关注学生,要与本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在高校法律教学中,教师经常要举出一些现实的案例来配合自己的教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将这些现实案例进行改编,从而更贴切的提供给学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贴合教学内容的启示,使得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现代高校法律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好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刻理解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积极作用,依据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能力,提高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利用多种驱动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加强对课堂的掌控,最大程度地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从学校方面来讲,要积极为教师构建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或培训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增强互动交流的有效性。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法律教学中,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师生间交流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班级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采取“强弱结合”的方式,并要求各学习小组明确成员任务和责任。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保证小组成员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有效的、高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种讨论和交流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对他们的讨论和观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化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多媒体是目前教学活动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它能够起到丰富课堂内容和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在任务驱动的法律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增进感情,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电视上的一些法制节目的案例视频分享给学生,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案例的一些观点,教师再进行必要的一些指正或引导,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实践中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从表中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与年龄结构合理,其中男性占55.3%,女性占44.7%,以18~45岁的中青年游客为主体;文化水平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占67.3%,高中及专科学历占27.8%,初中及以下学历仅占4.9%;职业构成比较分散,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商贸人员,服务销售员和退休人员所占比重不足5%,其他职业的比重占6.2%;按人民币汇率换算,月收入普遍较高,5 000元以上占57.9%,3 001~5 000元占23.1%,3 000元及以下仅占19.0%.

(2)当时,图像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假设有比更小的数,那么从图像发现当时,图像间的差距比大,所以假设不成立,那么就是差距最大中的最小值。

(三)完善评价机制。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一套科学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来进行测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大小和素质的高低开展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要及时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不断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习的主动权回到了学生的身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更快成长,区别于传统教育中的机械式的记忆与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要注重为学生营造情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供任务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气候条件和耕种方法的不断变化,主要病虫害开始逐渐替代过去的次要病虫害。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大部分农户不能全面清晰地认知和区分各种病虫害,导致一方面控制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防治方法相对落后,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1]刘悦,吴军明,刘炜,张博锋.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平台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31:45~48

[2]魏文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18,30:292

【作者单位】杨屹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

标签:;  ;  ;  ;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