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常国凤

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常国凤

常国凤

(黑龙江省八五一零农场医院 黑龙江密山 158212)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诊断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以期降低颅脑损伤的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的CT诊断情况。结论:CT对颅脑损伤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对不典型表现要仔细分析,以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05-02

搜集资料完整的颅脑损伤患者的CT材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诊断,下面将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汇报如下。

1.硬脑膜外血肿

1.1 临床表现

伤后有短时原发昏迷,清醒后头痛、呕吐逐渐加重并再度昏迷。中间清醒期的长短,视出血量多少及出血的速度决定,出血量大时,中间清醒期短,如不及时处置会很快形成脑疝。

1.2 CT表现

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CT值约为50~70Hu。凸向脑面的边缘光滑。好发于骨折处,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分布区的骨折处。由于硬脑膜在颅缝处与骨结合紧密,故血肿不超越颅缝,但在矢状窦处由于矢状窦的破裂出血可越过中线。血肿下脑组织受压,可造成同侧的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因硬脑膜外血肿一般较局限,而且有坚硬的硬脑膜相阻挡,故占位征较硬脑膜下血肿轻。慢性的硬脑膜外血肿,在血肿壁机化后形成厚的纤维组织膜,可钙化形成一层致密的壳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硬脑膜下血肿

2.1 临床表现

硬脑膜下出血的血肿聚集于硬脑膜下层与蛛网膜之间,呈新月形包绕于大脑表面。主要创伤原因是脑组织处于快速运动时突然受阻,造成的减速性损伤。这种损伤发生于着力点的对侧部位,故又称为对冲性损伤。约有半数可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有人统计,硬脑膜下血肿的死亡率占全部脑损伤死亡率的60%,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硬脑膜下血肿在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变化各异,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约有80%~90%的血肿为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由于患者常合并脑组织的损伤,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性加重,伤后可有短暂的中间清醒期。继而患者头痛、呕吐加重,一侧瞳孔散大等颅压增高及脑水肿的症状出现。

2.2 CT表现

2.2.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伤后3天之内为急性期,一般呈均匀高密度的新月形,贴于颅骨内板下脑表面,CT值为58~80Hu。当有蛛网膜破裂脑脊液渗入时,血肿边缘呈现不均匀低密度影。血肿下脑组织受压,被均匀的推压向对侧移位,患侧的脑室受压变形,甚至闭锁。在血肿较薄时,其致密影与颅板联在一起,显示脑组织的窗宽窗位较难分辨,易漏诊。当发现一侧颅板的致密影较厚时,需把窗宽加大,有助于显示薄层硬脑膜下血肿。

2.2.2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由于血凝块的分解液化而使血肿密度下降,当血肿密度下降至与脑组织密度相同时,称为等密度,此时血肿本身不易辨认,只见脑皮层区均匀受压、脑沟消失,灰白质交界处被均匀推向内侧,同侧脑室受压移位或闭锁,中线结构移向对侧,严重时大脑镰也发生偏移。一般由于大脑镰较坚硬不易偏斜,而较多的是发生于大脑镰下方的脑疝,称为镰下疝。当有双侧硬脑膜下出血时,虽然中线结构无明显偏移,但脑灰白质分界处被推移向中线,脑室也受挤压变细窄。在难于确诊时行增强扫描,可发现充盈造影剂的皮层血管与颅板间距加大,其间为无血管的密度均匀的血肿。有时亚急性期的血肿内由破裂的蛛网膜漏口内混入脑脊液或血块凝结不良、红细胞或破碎的血细胞沉降于血肿的下方时,在半月形的血肿内见到下部致密、上方低密度的液体界面。

2.2.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此时血肿包膜形成,凝血块液化,由于血肿内渗透压的平衡使外部液体逐渐渗入,血肿内压增高逐渐膨胀变为一梭形液体密度区。血肿壁机化增厚或钙化,血肿下脑组织亦发生受压移位。

3.蛛网膜下腔出血

3.1 临床表现

患者因脑膜刺激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查体可发现颈强直和克氏征阳性及双侧瞳孔缩小。

3.2 CT表现

高密度血液充填于脑挫裂伤水肿、出血区的脑表面沟回中,或大脑纵裂一侧的侧裂中,严重的出血也可见于两侧,但不会像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那样量多且均匀散布于脑的各基底池及双侧侧裂及大脑纵裂中。在外伤着力点对冲部位脑表面的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先兆,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CT复查。由于脑脊液的循环作用出血可进入脑室沉降于两侧脑室后角内,形成小液平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消散较快,长者l周,短者l~2天消散。

4.脑挫裂伤

4.1 临床表现

脑挫裂伤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出现一时性昏迷,清醒后常有伤前情景的记忆力丧失,重者呈持续昏迷状态。患者有头痛、呕吐等颅压升高或脑膜刺激征,并视损伤部位不同出现偏瘫、偏盲、肢体肌张力和腱反射的异常。

4.2 CT表现

局部脑组织呈低密度水肿,其界限模糊不清,多位于皮层区,水肿区内间有一处或多处小点片状出血灶,称为灶状出血。一处或多处脑内血肿,血肿形态不规则,由于是在挫裂糜烂的组织中出血,边缘也不光滑。血肿周围有程度不等的水肿区并有占位征象。灶状出血及小血肿可在数小时内扩大,融合引起脑疝。迟发血肿:脑挫裂伤患者经临床处理,仍处于昏迷、颅内压增高及占位压迫征,或症状加重者有可能发生颅内的迟发血肿。在初诊CT发现的血肿之外的区域,或是在挫裂伤的小灶状出血融合成团,或是初诊仅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出现脑内外的血肿。迟发血肿出现时间各家报道不一,据北京急救中心统计调查92.9%发生于伤后24h内,最早可在伤后2h复查CT时发现,而在伤后短时复查CT,未见出血者也可以于伤后13h至3天发现迟发脑内血肿。

【参考文献】

[1]刘发权.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8(04).

[2]姚春花.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08(12).

[3]俞赵军.200例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06).

论文作者:常国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颅脑损伤的CT诊断分析论文_常国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