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以日本为例_企业规模论文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以日本为例_企业规模论文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对日本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技术创新论文,企业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往对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熊比特首先提出了大企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假说。围绕这一假说,后人进行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方法都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进展,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情况的不断发展,至今分歧仍然较大,没有谁的结论能够完善到说服对方。

研究开发活动的规模经济,可能会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注:参见冈羊祐对研究开发活动企业的规模经济源泉的论述《日本の业组织》(植草益编)有斐阁1995年版。)

(1)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全性的存在, 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专业化和分工的效率, 会产生规模经济;

(3)较大规模的企业, 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固定费用分摊到许多的研究课题;

(4)大规模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研究开发的成果等。

而企业规模太大也会产生不经济的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其决策就越是需要时间,研究项目间的资源分配可能会产生组织决策上的惯性,以至不能灵活对应市场的变化。

是不是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关于这个问题各国的经济学家作过诸多的实证研究,有大量的成果。以往的研究结论差别很大,也并不是都支持熊比特的假说。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这些很有价值的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为了对接下来将要进行的研究的一些提法作出交待,免除行文中过多的注解,下面就这些研究的一些方法和结论作一简单介绍。

(一)欧美的研究

Worly(注:Worley,James S.(1961), "Industrial Researchand the New Competi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9.)认为,在企业规模和研究开发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LogR=c+bLogY

(1)

(在这里R是研究开发投资,Y是劳动力数量。)

显然,b是研究开发经费对企业规模的弹性, 如果它在有意义的范围内超过1,那就说明单位规模的增加,研究开发投资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单位规模实现了更多的研究开发。如果结果是这样的,就印证了熊比特的假说。Worley对食品、化学、石油制品、建材、材料、机械、电机、运输机械等8个行业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结果是只有石油制品和电机两个行业的规模弹性超过了1。

Scherer(注:Scherer,F.M.(1965), "Firm Size, MarketStructure,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yen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5.)提出,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应该用三次式来表述。他用销售额(S)来代表企业规模, 用专利数(P)来代表技术创新,建立如下的模型:

P=a[,0]+a[,1]S+a[,2]S[2]+a[,3]S[3]

(2)

将获得的关系式作图找出它的拐点,据此判断具体企业是属于哪种情况。结果是只有CM、EXXON和FORD三个企业越过了拐点。Scherer认为,这三个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属于特例,从而否定了熊比特的假说。Scherer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三次项的计测依赖于大企业的数值;另一个是没有作二项式的回归分析。

Soete(注:Soete,Luc L.C.( 1979) ,"Firm Size andInventive Activity:The Evidence Recomsidered",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2.)的研究得出了与Scherer不同结论。 他不是用专利数而是用研究开发费来度量技术创新,从而得出了支持熊比特假说的实证结论。

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也许是来源于对于技术创新度量方法的不同。对企业规模采用不同的指标来度量,也同样会影响验证的结果。如果把技术进步作为一个生产过程来看的话,它的投入有研究开发经费、科技人员的劳动和相应的设备,产出是新的设计、新产品或工艺过程的创新等等。专利是科技成果的一种存在形式,由于它有可能不会被产业化,所以也被称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中间产品。

通常是用销售额来度量企业的规模,由于劳动力数量和总资产数量都会因为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或是资本密集型,而受到产业技术特性的影响,销售额对于这种特性却是中立的。另外据调查,经营者在确定研究开发支出额的时候,受销售额变动的影响更大一些。

在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时候,有的人用研究开发经费、研究人员数等研究开发投入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也有的人用获得的专利数或是新产品数来衡量。由于选取变量的不同,对熊比特假说的解释就不一样了。一种是企业越大,单位规模的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就越大;另一种是企业越大,单位规模完成的技术创新就越多。在一个前提之下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研究者的研究开发活动都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就越多。但是如果在大企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低效率,就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以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会成为专利的。一方面,新技术的所有者不一定利用专利保护其权益,也许把关键技术作为企业机密封锁起来更为稳妥。可口可乐公司的神秘配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有的技术创新并不表现为一个独立的技术,而不便于申请专利,比如说为了提高效率而体现在工艺流程上的改进等。特别是并非产生于研究室,而是生产过程中的经常性的改进,或是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劳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Acs和Audretsch(注:Acs,Zoitan J.and David B.Audretsch (1991),"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n Overview",in Acs,Zolten J.and David B.Audretsch (ed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的研究考虑到以上的问题。把新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来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变量,来进行测算。首先对销售额、研究开发投资和技术创新按前4名、8名、12名企业分别衡量其市场集中度,得出的结论是,越是大企业,市场份额越大,研究开发投资的比例就越高,但所实现的技术创新却不是这样。

(二)日本以往的研究

关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在日本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以日本企业为对象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今井(注:今井贤一、村上泰亮、筑井甚吉(1970),《情报と技术の经济分析》,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第24号。)等人以日本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包括所有产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问题。他们将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技术人员数和专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以销售额为解释变量的三次式来进行拟合。其研究的结果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技术人员数明显递增的产业只有建材业;几乎所有钢铁类和机械类的产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技术人员数都是递减的;建筑、化学、运输机械是在一定的规模之内递减,超过这个规模就转为递增;只有纺织服装业是等比例增加。关于企业规模与研究开发费支出,纺织服装业是等比例增加;造纸、化学、建材、钢铁、非铁金属、金属制品和电气机械是递减的;精密机械是先减后增;建筑运输机械和其他制造业是递增的。关于企业规模与专利数,食品、纺织服装、化学、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是等比例的;钢铁和非铁金属是递减的;建筑是先减后增;电气机构是递增的。

植草益(注:植草益(1982),《产业组织论》,筑摩书房。)对化学、机电、一般机械、建筑4个行业在1965、1967和1969 年的研究开发经费和销售额进行了分析计算。植草分别采用了弹性系数分析和3 次式估计两种方法。通过弹性系数分析,各行业各年份研究开发费对销售额的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用3次式估计的结果,企业在一定规模内研究开发费的增加比例是随规模递增的,超过这一规模界限(拐点)后研究开发费的增加比例是随规模递减的,而再超过某一点(极大值)后,研究开发费就不再增加了。而且这种拐点和极大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另外,他计算出各产业的研究费率(研究开发经费对销售额的比例),并将比例高的化学和机电业称为创新产业,将比例比较高的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精密仪器称为标准产业,将其它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称为停滞产业。将这三类产业分别进行3次式的估计, 结果是创新产业在拐点之前是递减的,拐点后是递增的;标准产业和停滞产业在拐点之前是递增的,拐点后是递减的。

(三)小结

无论是欧美的大量研究,还是以往日本学者利用其产业数据的论证,都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也许研究开发与企业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单纯的相关。但是以往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1.建立模型的技术问题

数量模型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上以某些假定为前提建立起来的,并反映一种经济关系。模型的形式的选择对于分析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线性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比较简便,而经济现象却往往是非线性的。模型的形式恰当与否,决定了其后工作的成效。Worley是用研究开发费对企业规模的弹性系数来描述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 而Scherer则是通过建立研究开发与企业规模的3次关系式来进行他的研究的。再一个就是变量的选定。并不是每一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唯一固定的变量来描述的,有很多的经济现象要从几个变量中选择一个作为替代变量,产出即可以用销售收入,也可以用营业利润。这种变量的选择也会以不同的程度来影响模型估计的质量。如上所介绍的,在技术创新和企业规模的替代变量选择上的分歧,可能是研究结果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对技术创新替代变量的不同选择,造成了对熊比特假说本身理解上的差异,那么据此而进行的进一步论证也就不是在同一标准下的了。实际上替代变量的选取,有时会受到数据取得难易的影响,这也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使用一些并不太理想的替代变量。

2.样本选择上的问题

尽管模型和变量是一样的,由于样本选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测算却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或者是出于分类上的简便性和分类目的的差异,而产生现有产业及行业分类方法及基于此种分类的基础数据,与所研究问题的要求不相一致;或是在数据来源较充分的时候,不同学者的处理方法上的差别,而产生样本利用上的问题。欧美的产业分类,还有日本的分类情况都存在着差异。而中国的产业分类正处在一个改进的过程之中,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方面有待于向较为可比分类结构的靠拢,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尽量消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样本选择上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的有效覆盖问题。对于经济总体或产业部门中企业样本的选择偏向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质量。当研究事先确定的规模类型的时候,比如说考察大型企业或是考察小型企业问题的时候,问题还不是很大。在我们的研究与企业规模直接有关的时候,样本中必然存在的规模偏向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由于统计数据获得难易的影响,往往是容易得到大企业的数据,而中小企业数据不足,从而样本本身的结构就是偏向较大规模的。这就会产生只反映大企业特征的一些结论,而对中小企业的问题估计不足。

再一个就是企业单位的确定问题。是把企业集团作为计算单位,还是分别不同的公司,甚至是细化到各独立核算的工厂,分析的结果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与企业规模相联系研究技术创新的时候,必须立足于产业特性,对产业、行业以及企业间的差别(组织结构、产品特点及技术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进行充分研究与认识的同时,才会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二、日本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规模效果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讨论大规模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是否具有优势。但是,有关企业规模及技术创新各自的衡量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的结果。还有一个更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是,研究费和科技人员都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专利数作为一种中间产品也无法准确反映研究开发的产出。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研究开发费的投入规模或许会呈现递增的倾向,或许是递减,也可能在不同的规模范围间交互出现,这与各产业本身的技术特性、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开发支出是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的,关于这一点是明确的。需要讨论的是它的增加是更快还是更慢。

在考虑到前面所提到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既简明又深入的研究问题的理念,以日本总务厅“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所提供的1994年关于日本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数据见表1和表2),对日本最近的研究开发与企业规模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一)对有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的分析

通过对表格的观察就可以发现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不用作比较抽象的模型分析,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我们的目的,而且更加直接。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非连续性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表1 有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比例及研究费率的规模分布(1994)(%)

以销售额划分的企业规模范围(1单位日元)

Ⅰ Ⅱ

产业全部

不足1亿

1亿~10亿

全产业

7.792.7 1.749.43.853.2

制造业 15.613.4 2.998.97.843.6

食品工业12.940.9 0.443.45.69 3

纤维工业 6.941.8 0.194.34.723.4

造纸工业 7.210.90 … 0.531.1

出版印刷 1.090.80 … 0.06X3

化学工业53.875.3 10.816.127.95.1

综合化学55.344.2 6.67X2 30.56.9

油脂涂料49.454.4

35 4 21.13.8

医药品工业 73.387.8 5.56X2 50.96.1

其他化学

43.064.85 X2 22 3.8

石油煤炭制品36.180.6

… … 22.6 11

橡胶制品27.093.5 1.89X2 12.61.4

窑业10.722.4 0.28X2 4.982.1

钢铁工业19.312.20 … 17.43.6

有色金属26.772.2 6.678.78.313.3

金属制品12.191.4 0.36X2 8.681.3

机械工业20.113.2 2.7116 11.83.5

电器机械31.545.9 12.438.720.25.6

通信电子设备32.565.9 26.428.7 18 6.2

汽车工业15.773.20 … 2.012.9

其他运输机械12.343.1

… … 0.41X3

精密机械25.065.5 6.080.916.42.9

其他工业 4.931.6 0.15X2 1.132.1

以销售额划分的企业规模范围(1单位日元)

Ⅲ Ⅳ

10亿~100亿 100亿以上

全 产 业13.11 2.2 53.8 2.8

制 造 业 28.2 2.2 74.7 3.1

食品工业18.51 0.8 77.6 0.9

纤维工业24.84 1.3 42.3 1.9

造纸工业 6.05 1.9 82.7 0.9

出版印刷 1.29 0.3 37.5 0.8

化学工业78.46 3.8 92.3 5.5

综合化学66.31 3.1 94.2 4.3

油脂涂料85.88 3.7 75.4 4.6

医药品工业 90.74 4.6 98.1 8.1

其他化学80.82 4.2 96.6 4.9

石油煤炭制品50.75 2.2 80.6 0.6

橡胶制品45.56 2.1 83.9 3.7

窑业20.17 1.8 91.5 2.5

钢铁工业20.92 0.4 62.4 2.3

有色金属33.61 1.2

85

2.3

金属制品24.37 1.3 63.2 1.4

机械工业47.12 2.8 83.4 3.3

电器机械44.37 3.3 65.4

6

通信电子设备46.07 3.7

606

汽车工业18.51 1.6 69.7 3.3

其他运输机械10.08 1.7 90.9 3.1

精密机械79.01 3.4

75

5.8

其他工业15.85 0.9 75.9 1.6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总务厅《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1995年版)数据编制。

说明:1.表中各栏1 前数字为该规模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企业的比例;1后的黑体数字为进行研究开发企业的投入率, 即研究费占销售额的比例;

2.…表示没有该数;X2表示该项企业数少于3个, 研究费并入规模Ⅱ中一并计算,X3表示由于同样原因并入规模Ⅲ中计算。

3.进行研究开发的企业是指,在企业内使用研究费和对外支付研究费的企业。研究费为企业支出的研究开发费。

4.调查的范围是资本金1000 万日元以上企业, 数据不含规模低于1000万日元资本金的企业。

根据研究开发经费对企业规模弹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各行业各规模等级的研究费率的增减变化,来替代根据详细的企业数据的弹性值计算和3次式的拐点的确定。在相邻的规模等级, 如果研究费率随规模而增大,说明弹性是大于1的,反之则小于1;研究费率由增加变为减少或是由减少而变为增大的规模等级,就是规模弹性的拐点的所在。

总的来看,随着研究规模的增大,研究开发费表现出递增的趋势。但是表现出一贯递增的行业却不多,它们分别是出版印刷业、其他化学工业、橡胶制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其他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工业。也就是说在这些行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其研究开发投入呈现递增。另一种类型就是随着规模的增大,研究开发费的投入先是递增,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递减,这样的行业只有造纸工业;第3 种类型是一贯递减,这样的行业只有石油煤炭制品工业。制造业全体则反映出其他多数行业的特征:研究费率在Ⅰ级规模高达8.9%,远高于其总体平均的3.4%。随后在规模Ⅱ和规模Ⅲ连续出现下降,分别为3.6%和2.2%,以规模Ⅲ为拐点,规模Ⅳ重又出现上升,达到3.1%。 由于规模等级仅仅划分为4个,就很有可能忽略的其他的变化特征与拐点, 特别是规模Ⅱ之后的规模Ⅲ和规模Ⅳ。规模Ⅳ这个区间的范围很大,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对个别企业情况的观察,在这一范围内很有可能隐藏着一个拐点。也就是说在规模Ⅳ这个区间,投入率是先快速上升,达到高于3.1 %的一点,然后又下降。

从制造业的总体特征来看,其研究开发费的投入率呈现出U型, 最低点在规模Ⅲ的范围内,即销售额10亿日元到100亿日元之间, 是中型企业所处的位置。

(二)研究开发的规模界限

以上的情形,需要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研究开发本身的规模问题。研究开发活动和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样,其本身也有一个经济规模。正如微观经济学指出的,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本中,包含着一个固定成本,这个成本并不是完全由产量决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它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规模,才能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同样是企业经营的一项成本,它更多地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首先因为研究开发投入更多的是经常性的人工费支出和试验室及设备的投资,一定的规模是研究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其次是研究开发这种信息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时效性,使得对它的投入起点较高。

所以我认为,研究开发活动存在一个最小有效规模。研究开发的最小有效规模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用于研究开发的资源配置的绝对规模下限,研究开发活动水平低于这一规模的企业就难以开展有效的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所能支撑的研究开发活动的规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总体经营规模(企业规模可以用固定资产、资本金、销售额或职工人数来衡量)相适应的,研究开发活动规模与企业的经营规模是同方向(但未必是等比例)变化的,这是我们研究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的假定。那么研究开发的最小有效规模这一命题的一个推论就是,研究开发活动存在一个企业经营的最小有效规模,即研究开发的企业最小有效规模。所以,当企业的经营规模低于某一水平时,就较少进行研究开发。它可以购买别人的技术专利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或是维持现有的工艺及产品结构。如果小企业由于市场状况的变化而不得不进行研究开发的时候,它就必须调动它有限资源的较大份额,以保证其研究开发活动不低于最小有效规模。如果通过企业的研究费率来观察的话,在某一规模之下的企业,它的研究费率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根据前面的分析,从制造业的总体特征来看, 其研究费率呈现出U型,最低点在规模Ⅲ的范围内,即销售额10亿日元至100亿日元之间。 熊比特的假说和许多后来人的研究,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于企业最小有效规模的存在,使得想要进行研究开发的小型企业,不得不拿出它资源总量中的较大份额来保障研究开发活动的有效性。如果用职工人数来衡量企业经营规模的话,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 日本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的最小有效规模应在300人至1000人的范围内。

表2 日本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的规模界限(1994)

制造业

按人数划分的企业规模

全体 1—299300—9991000—2999

有研究开发活 15.6

12.6

63.3 90.2

动企业比率

有研究开发活动3.39

2.13

2.01 2.46

企业的研究费率

按人数划分的企业规模

3000—999910000人以上

有研究开发活

95.6

100

动企业比率

有研究开发活动 3.25 5.21

企业的研究费率

数据来源同表1。

以往各种研究的企业对象都是有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而是否有研究开发活动,与企业规模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通过对日本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情况,可以很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通过表1中的数字可以明显看到,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 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企业的比例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在制造业中,销售额规模低于1亿日元的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比例只有2.99%,1亿到10亿的规模下,进行研究开发的企业也只有7.84%,与规模Ⅲ(销售额10亿至100 亿日元)28.2%和规模Ⅳ(销售额100亿日元以上)74.7%的比例相比, 是非常之低的。这种比例由于行业的不同存在着差异。化学工业、电子机械工业等研究开发最为活跃的行业,相应地小规模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比例也比较高,而食品、纤维、造纸、印刷出版、窑业、金属制品等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行业,即使在规模Ⅱ的范围进行研究开发的企业比例也低于6%。再按人数划分企业规模来看(表2),职工人数低于300 人的制造业企业中,只有12.6%有研究开发活动,而300人至1000 人的企业中的这一比例就高达63.3%,1000人以上的企业,则全部进行研究开发。

至此,在研究开发的企业最小有效规模命题的有力支持之下,我们发展了熊彼特的假说:在低于研究开发的企业最小有效规模的范围内,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研究开发规模的扩大是递减的;在大于该规模的范围内,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研究开发规模的扩大是递增的。

企业是否进行研究开发活动,除了上述研究开发的最小有效规模问题外,还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是否要进行研究开发投资。许多小企业是生存在大企业的夹缝中,它们更多地是立足于大企业顾及不到的边缘领域,或是为大企业提供包括零部件在内的各种服务来生存的。对于它们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开发全新的市场和产品,而是寻找既有市场的剩余。还有一个原因使规模较小的企业的研究开发积极性或必要性不高,那就是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的企业组织类型。这个问题在下面将进行较为展开的讨论。

(三)企业组织类型与研究开发

接着前面留下的问题,我们考察以下企业组织类型、企业规模和研究开发的关系。根据若杉的研究(注:这里参照若杉隆平(1997)的研究成果“イノベ一シヨニと企业间关系——研究开发の分散と集中”(本文系横浜国立大学经济学部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将日本的企业划分为4个类型:

类型1母公司型企业,它拥有子公司,但上面没有母公司;

类型2中间型企业,它既有母公司又有子公司;

类型3独立型企业,它既无母公司也无子公司;

类型4子公司型企业,它有母公司,但没有子公司。

这4种类型的企业的关系如表3。

表3 四种企业类型的划分

子公司

有 无

中间型子公司型

无 母公司型独立型

若杉的研究表明,这4种类型的企业的规模, 平均来看是母公司型最大,中间型次之,然后是子公司型的企业,规模最小的是独立型的企业。

研究费率也是母公司型最高,中间型次之,但接下来的是独立型的企业,子公司型的企业的研究费投入率最低。为什么规模较大的子公司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反而不如规模较小的独立型企业活跃?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在企业间的组织关系上表现出一种“集中型”的特征。也就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职能集中于母公司,特别是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活动,子公司接受来自于母公司的技术扶持和转移,研究开发活动较少。

母子公司在研究开发活动上的这种集中模式,是建立在技术信息公共资源的特性之上的,通过对技术知识的共享来提高研究开发投资的效率。如果我们把经济活动主体的界限放宽到企业集团的话,就会发现,企业间通过这种组织上的联合,实际上是对研究开发活动规模效果的一种有效利用。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规模企业是很少进行研究开发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定数量和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所形成的垄断性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是有利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

标签:;  ;  ;  ;  

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以日本为例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