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省水利工程局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及学习方式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学领域,也深受影响并产生深刻变化。中国外语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教学范式,即从原来“课本、黑板、粉笔加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范式上来。技术范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设备和能力的更新,更是一种意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范式转换
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 1985)。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从学习者的视角来考察,可外化为几个重要的工具职能。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扮演教学工具(Teaching Tools)和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的角色,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即: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利用PowerPoint将教学内容做成投影片,并依此辅助教师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在课前进行详细设计,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演示工具对于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内容,如句型、语法、写作等很有帮助。对于交际型内容,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定的典型情境交流案例,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在某特定情境下语言交流的特点。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如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用网络的远程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同外语教师进行语言会话交流,从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通常情况下,虚拟学习环境(VLEs)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如 Second life,WebCT、BlackBoard 和 LearningSpace 等。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为学习者设置多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区,如答疑区、专题学习区、小组工作区、休闲区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大量个别化辅导性工具软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们能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如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困难的单词发音时,利用辅导性软件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发音技巧。学习者的个别性差异,亦可以从个别辅导软件中得到帮助与支持。因此,设计与开发个别辅导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通常是指参与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它是一种支持、引导、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或计算方式,也是一种推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归纳工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而非简单地从中获取知识。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更加有效即计算机系统最恰当的角色不应该是教师或专家,而是人类大脑延伸的认知工具。因此,认知工具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而非教师控制或技术驱动。
二、新范式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者库恩( T.S. Kuhn)在《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9) 一书中, 首次使用范式一词。他解释说,范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一是用来指代为某一特定学科成员所共享的信条信念、价值观念、方式方法等体系。二是用以指代上述体系中的任意一部分, 或曰具体研究方法。范式不是理论, 它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但它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的内涵是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教与学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外语课程内容的融合”,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是指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处理数据或信息以解决问题,同时学习新的内容和新的技能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美国教育技术专家Gary.R.Morrison设计了一种创建课程单元计划的方法,叫做 NTeQ 模式(iNtegrating Technology for inQuiry,NTeQ)(顾小青等,2005),这一模式蕴含着一个“十步法”教学理念,也即是说,创建一个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课堂中的课程单元计划,需要 10 个步骤:
(1)依据课程大纲及教材制定目标以及达到的标准。
(2)根据目标确定所需使用的计算机的功能。使用图表,还是据分析等?
(3)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4)解决问题时需要处理的数据,如何收集,怎样处理?
(5)呈现所创造的新的知识结果,用何种形式,口头还是书面?报告还是图标?在完成上述目标计划的设计后,下面需要开始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整合”的设计了。
(6)考虑计算机的技术操作和使用,使用的方式和时间控制,是进行网络搜索还是数据运算?
(7)做些技术整合前的准备活动,使学生为各自的学习任务提前预备相应的索引、数据、大纲等。
(8)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结束做好准备,设计出比较、讨论、分析等引导和反思性问题。
(9)停止计算机应用后的补充性活动,如默读、写作、讨论及教师引导的其他活动等。
(10)最后设计出针对计算机技术整合多样性和丰富性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和计划。(顾小青等,2005:10-13)
这一模式只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具有“解剖学”意义。该模式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外语教学设计的课堂整合策略,但却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过程整合的基本模式,是后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其整合思想完全融汇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步骤,基本上具备了后来“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论文作者:孔祥敏 李总穆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习者论文; 范式论文; 工具论文; 教师论文; 外语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