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的价值观念透视——与瑞士青年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瑞士论文,深圳论文,透视论文,价值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0)06-0047-07
随着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一体化,世界各国文化及价值形态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正如某些学者所讲呈现一体化现象。然而,文化历史较长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欧洲)会保留自己的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而价值观念本身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流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方向。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某种心理、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文化分析,已有很长很长的历史。本研究旨在探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现代化的深圳,其青年人的价值观是否与生活在较发达的瑞士青年有趋同现象,以及深圳青年还保留哪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为此,笔者以莫·罗克茨(M·Rokeath)的价值观念理论为基础分别对深圳、瑞士两组青年的价值观念作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嬗变对我国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倾向于更个人的、更现实的和多维度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我国青年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个体需求、个人成就以及自我奋斗的重要性,更崇尚权利、自尊、平等和自由,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互相依存、社会和谐、携手共进等有所淡化。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个人成就感对于青年人来说越来越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绝对服从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弃个人利益正在被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中,青年人越来越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尽管他们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青年人愿意参加公共事务和活动,但并不是由于盲目服从上级的安排,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立场、观点来判断社会或政治事件,而且对自己的见解有高度的自信。中国社会科学院1993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什么是你最大的快乐?”这一问题,青年人的回答依次是:事业成功、家庭温暖和有亲密朋友。“什么是你最大的烦恼?”回答依次是“缺乏能力、工作不理想和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使我国青年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进取心,越来越乐于向社会和他人展示自己的个人能力。然而,社会平等竞争的秩序和法律还有待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青年人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他们时常有挫折感和压抑感,希望追求更大的自由。自尊和自我实现是我国青年的主要价值取向,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冲突也往往使青年人内心感到无助、困惑和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在向现代化迈进途中在所难免的问题。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20年来的迅猛发展,已逐步向世界发达城市靠拢,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城市之一,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已接近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样一个迅速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深圳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如何,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有何异同?在具有深厚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深圳青年是否仍然保留一些与西方人不同的独特的价值观念?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二、莫·罗克茨的价值观念理论及其运用
价值观念一直被视为某一文化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所有的个人和社会的期望和欲求。它是指个体和社会所期望的事物,是决定个体或社会将来发展方向和判断其过去行为的根深蒂固的标准。价值观念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构成物,深入到文化、宗教、政治、教育、职业以及家庭生活等各个社会领域。它也具有个体功能,即每个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观点将价值观念与个体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与维护和提高自尊以及与人的认知类型联系起来。
美国研究价值观念的专家莫·罗克茨(M·Rokeath)1973年指出:“一个价值观念就是一个概念,清晰的或模糊的,它使一个个体或一个团体的特点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需要,这些需要影响到团体或个体对行为的方式、手段和目标的选择。”[2]而这些代表需要的价值体系是我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体现在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基本信念和看法上。人类的价值观念被界定为包含一些较小数量的核心观念或认知,即在每个社会中人们对现实存在的期望的终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期望的行为方式,且这些终极目标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有主次之分。表达这些少数核心观念要有词语载体,这样,在这种社会中成长的个体就有跨越情境的行为标准可依循,人们可以由语言的媒介知道如何满足社会对个人能力及道德的要求,用语言所表征的原则和规范可以指导个人决策或解决冲突,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教导人们如何提高人的自尊。
我们对深圳青年价值观念的研究主要依据莫·罗克茨的价值观念理论。罗克茨认为,价值观念具有维护和提高自我概念的功能,而自我概念主要是关于人们的能力和道德。人的道德和能力是由社会需要发展而来的。[3]其价值观念理论有3个基本假设:(1)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不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2)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最不容易改变的;(3)如果某一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其重要性越大,随之改变的其他价值观念的数量也越多。他指出,价值观念引导我们判断各种政治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及宗教信仰的问题;指导我们的自我展现以及印象管理;指导我们判断自己及他人,在能力及道德上与他人进行比较。我们用价值观念作为标准去决定哪些是值得争论和探讨的事物,哪些不是,什么时候值得我们去说服或影响他人去相信某些事物或敦促他们做出行动。价值观念也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思维以及人们判断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调整。因此,价值观念的最终作用是提供一系列的标准去指导我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维护及提高自尊所做的种种努力,而自尊心则来源于我们的个人能力及道德水准。罗克茨将价值观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存在的理想的终极目标,被称作终极价值观念(terminal values);另一类是实现这些终极目标的理想的行为模式,被称作操作性价值观念(instrumental values)。终极价值观念又分成两类:个人价值观念(personal values)和社会价值观念(socialvalues)。如“内心平静”是个人的价值观念,而“世界和平”是社会价值观念。这两类价值观念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操作性价值观念也分成两类:一类称作道德价值观念(moral values),另一类叫作能力价值观念(competent values)。如“诚实的”属于道德价值观念,而“聪明的”属于能力价值观念。(图1)
根据罗克茨理论和在此基础上修改的价值观念量表,我们对深圳和瑞士大学生进行了价值观念调查。这两组被试群体特点单纯,易于比较研究。价值观念量表包括32个终极价值观念和34个操作性价值观念,对包括120名深圳大学学生和120名瑞士弗里堡大学学生(男女各半,文理科学生各半)进行了问卷调查。终极价值观念和操作性价值观念各自分成两组,前18个为第一组,是从罗克茨价值量表中抽取的,其余的则是后来的研究者加入的。问卷以对每个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打分的形式进行。下文是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我们的期望,但也有与我们期望相反的。鉴于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没有显著性差异,故在此不一一列举。为便于明晰陈述,我们将调查结果分类列于下表:
表1 深圳、瑞士青年各自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终极价值观念操作性价值观念
深 圳
瑞 士 深 圳
瑞 士
家庭安全和平的世界愉快的 心怀宽阔的
第 自
尊 真挚的友谊独立的 诚实的
一 自
由 幸
福
有责任心的 愉快的
组 平
等 自
尊
进取的 有责任心的
成就感 成熟的爱 大胆的 富有情感的
精神生活相属感健康的 健康的
第 活得有意义 活得有意义选择自己目标的 选择自己目标的
二 具有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成功的 好奇的
组 自 律 变化多姿的生活尊敬父母和长者 享受生活的
自主权 社会公正 聪明的 环保的
表2 深圳、瑞士青年各自最不重要的价值观念
终极价值观念
操作性价值观念
深
圳瑞
士 深
圳瑞
士
被拯救 被拯救
顺从的 顺从的
第 一个美丽的世界 国家安全 助人的 进取的
一 内心平静令人兴奋的生活
干净的 干净的
组 舒适的生活
社会承认 富有情感的
有逻辑的
家庭安全 有自制力的
社会权力社会权力 宗教的 宗教的
第 尊重传统自主权
谦虚的 适度的
二 变化多姿的生活 尊重传统 维护面子维护面子
组 互惠互利财富强
有影响力的
有影响力的
好奇的 大胆的
表3 深圳、瑞士青年具有显著差异的价值观念
深圳青年认为重要
家庭安全、国家安全、被社会承认、令人兴奋的生活、自主权、财富;
瑞士青年认为不重要
进取的、有自制力的、适度的、尊敬父母和长者的
瑞士青年认为重要
变化多姿的生活、成熟的爱、和平的世界、真挚的友谊;
深圳青年认为不重要
富有情感的、诚实的、助人的、好奇的
表4 深圳、瑞士青年相似的价值观念
都认为重要的活得有意义、具有创造性、自尊;愉快的、独立的、有责任心的、
健康的、选择自己目标的
都认为不重要的
被拯救的、社会权力、尊重传统;宗教的、顺从的、维护面子、有影响力的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
第一,深圳青年的终极价值观念是个人取向的,瑞士青年是社会取向的。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青年把“家庭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与笔者4年前在内地的研究结果完全一样。[4]这说明家庭安全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其特殊价值并没有随着我国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从古至今家庭对国人来说是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家庭是人们情感依存、共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国人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多反映在其对家庭的重视,对家人的关爱中。虽然目前我国青年在寻求摆脱家庭的束缚、争取独立,但他们仍然在物质和精神上非常依赖于家庭的支撑。尽管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但国人还没有达到西方人的物质独立程度,这也是摆脱不了对家庭依赖的原因之一。
除家庭安全以外,深圳青年对自尊、自由、平等和成就感也特别重视。按照罗克茨的分类,这些价值观念基本上属于个人取向,是反映个人内部状态和自我导向的。追求“自尊”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以维护和提高个人的自尊为最终目的。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和瑞士青年都将自尊视为人生极其重要的目标,这恰好反映了这一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和人性。与深圳青年前5位价值观念不同的是,和平的世界、真挚的友谊、成熟的爱对瑞士青年来说是最有价值的,这些都属于社会价值观念层面;真挚的友谊和成熟的爱都是比较无形的、精神上的和社会导向的,这反映出物质较发达的瑞士人追求更无形的社会价值。
第二,深圳青年的操作性价值观念是能力取向的,瑞士青年是道德取向的。
与我们的预期相同,在高度追求成功和效益的深圳,青年人意欲表现自己的个人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深圳青年的最高操作性价值观念包括“独立的”(自立、自强),“进取的”(雄心勃勃、努力奋斗)和大胆的(勇于冒险),这与瑞士青年强调的“心怀宽阔的”(没有偏见、虚心接纳),“诚实的”(真诚、可靠),“富有情感的”(充满感情、柔情)形成对比。按照罗克茨的价值分类,前者属于个人能力取向,利于个人;后者属于道德取向,利于他人。这与前面阐述的结果相吻合。
个人的价值观念根植于社会经济状况。在经济开始腾飞的深圳,青年人渴望自我成就,渴望自主权和被社会承认,他们愿成为有进取心的、有能力的和独立的有为青年,这实际上表明他们期望掌握自己命运,独立自主,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社会上的赢家,成为成功者。所以,体现个人的和能力的价值取向在深圳青年中占主导地位。而瑞士则是一个经济稳定和物质生活极其富裕的社会,人们不为生存发愁,衣食无忧,社会井然有序,各种运作都建立在详细规制的、较完善的法律基础上。社会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保障,自我实现的环境已经成熟,所以个人的和能力的价值取向不是青年人关注焦点,相反他们更注重社会的价值。然而,西方社会一贯不注重家庭,人际之间的距离感较大,这样就难免相对剥夺了人的社会环境需求,使人产生孤寞感。较少的社会来往和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较国人更追求真挚的友谊和成熟的爱。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符合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即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下面的研究结果中也将证明这一点。
第三,深圳青年注重自律、自主权和做成功、聪明的人,瑞士青年注重相属感、社会公正和做享受生活、保护环境的人。
表1第二组终极和操作性价值观念的调查结果明显支持这一观点。严格要求自己,拥有领导和命令的权利,做成功的、聪明的人是深圳青年看重的,这些都是通往自我实现之路的必要手段。而瑞士青年希望被他人关爱(相属感),矫正社会不公,照顾弱者,重视保护环境,这是他们追求无形价值的又一体现。我们再比较表2中深圳和瑞士青年各自最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可进一步说明前者较看重自己,后者较看重社会的价值倾向。
第四,深圳青年重现在,较现实;瑞士青年重将来,较理想化。
正如前面所述,价值观念根植于一个社会当前的社会需要和与之关联的个人需要。众所周知,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其价值观念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因此,深圳青年与瑞士青年之间价值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毫不奇怪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价值观念的背后是各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现行日常生活中各自的重要目标是什么。深圳青年所追求的价值,如“平等”、“社会承认”、“自主权”、“有能力的”、“进取的”等都与深圳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社会转型过程紧密相联;而瑞士青年注重较抽象的价值,如“成熟的爱”、“真挚的友谊”、“和平的世界”、“诚实的”、“富于感情的”等等,这是后现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美国的价值观念调查研究也显示,相比之下,经济较不富裕的人注重现在的利益,而较富裕的人着眼将来。通过深圳青年与瑞士青年的价值观念比较,我们可以说,前者着眼现在,后者着眼未来;深圳人较现实,瑞士人较理想。两个社会的青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生活的意义,理解自尊。他们同样认为人活得要有意义,要自尊,但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第五,深圳青年仍保留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瑞士青年则受传统束缚少。
在研究结果中我们还发现3个最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而被深圳青年视为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适度的(避免极端情绪和行为)、尊敬父母和长者以及前文曾阐述过的家庭安全(见表3)。自古以来,国人教育后代要温和、迂回,做事、说话不要走极端,而且我国的社会现实并不接纳言语激烈、行为过激的人,谦虚谨慎、做事圆滑仍为我们重要的人际交往手段。这种流运恒远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和社会变化而轻易改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着深厚中华文化色彩的传统观念在深圳青年的价值取向中显示其重要性。将家庭安全放在第一位,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不可缺少的观念,这的确值得我们欣慰。
尤需值得指出的是,价值观念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期望和需要,它们会在现实生活中被观念持有者用来规范、引导个人行为以及对他人行为做出判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并不总是与其持有的价值观念相符合,因为社会环境也许不完全支持你的价值观念,或许传统的观念与现有的观念发生冲突,而且价值观念本身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环境和个人需要的改变而永远处于动态之中。我们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年认为“助人的”价值观念并不重要,但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或许经常去帮助他人;瑞士青年理想型的观念也并不完全说明在现实中关注社会多于关注自己。当理想的观念与现实冲突时,他们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焦虑。这是我们应予注意的。
收稿日期:200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