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中医药大学15级硕士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感染科 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检索2007年到2017年以来国内发表的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摘出,按照功效分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特点。结果 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80篇。其中治疗肝硬化腹水涉及的中药234味,使用频次5336次。所用中药种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3.53%;以化湿药、止血药、消食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为辅,占总用药13.36%;另外有收涩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安神药等,占总药量3.11%。结论 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的药物运用较多;治疗该病使用药物的主要核心药为茯苓、黄芪、白术、泽泻、丹参、猪苓、鳖甲、柴胡、甘草、党参、车前子、大腹皮等。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药规律;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的共同结果。该病属于中医学中的“鼓胀”、“臌胀”“肿胀”、“臌水”等范畴。本病表现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显露"为主要特征,为中医四大危重症之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单用利尿药物对症治疗,仍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高,但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特色治疗,不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有效。本文对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文献进行了系统筛选、归纳和总结,进而揭示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辩证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文献检索以“肝硬化腹水”、“肿胀”、“鼓胀”、“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关键词,并结合 “治疗思路”、“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论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等自由词制定检索式,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依据题目和摘要下载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章,进一步浏览全文,确定符合纳入的文献。
1.2 纳入标准①属于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试验研究;②属于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病例对照研究;③属于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病例系列观察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纯理论性文献;②综述类型文献者;③文献自拟方中无药物组成或药物组成记录不全者;④数据库中的重复文献
1.4中药归类标准中药的药物名称参照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如单味药有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进行统计。
1.5 数据分析及统计
①数据规范化处理:将药物别名进行统一化处理,如“豆蔻”统一为“白豆蔻”“姜”统称为“生姜”、“云苓”统一为“茯苓”、“生山楂、焦山楂”统一称“山楂”、“焦神曲”统称为“神曲”,“二丑”统称为“牵牛子”,同一项研究发表多篇文献者,基线资料统计处理时按一项研究计算。②数据分析及统计:将检索到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文献资料中的药物分别录入 Excel表格,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单味药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文献中:涉及药物234味,应用频次为5336次,其中药物出现频率最高99.7%%,最低0.2%。药物出现频率大于或等于10%的中药有31种,占总药物的13%;出现频率介于5%~10%的中药有29种,占总药物的12.39%;出现频率小于5%的中药有174种,占总药物的74.35%。
现重点对出现的中药频率大于5%的药物进行研究分析:在234味单位药里,共有31种中药的使用频率大于10%。其中出现频率大于50%的单位药4种,占总药物1.7%;频率30%~50%之间的单位药9种,占总药物3.8%;频率20%~30%之间的单位药8种,占总药物的3.4%;频率10%~20%之间的单位药10种,占总药物4.2%。频率在5%~10%之间的单位药29种。见表1,2.
由表1可知: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中药出现频率大于10%的中药共有31种,为主要核心用药,其中包括茯苓、白术、黄芪、泽泻、丹参、猪苓、鳖甲、柴胡、甘草、党参、车前子、大腹皮、当归、赤芍、附子、生地黄、白芍、白茅根、泽兰、陈皮、茵陈、桂枝、薏苡仁、郁金、厚朴、鸡内金、益母草、莪术、桃仁、川芎、砂仁。
由表2可知: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中药出现频率在5%~10%的中药共29种,为辅助用药,其中包括穿山甲、木香、三棱、丹皮、牡蛎、五味子、苍术、红花、三七、生姜、太子参、葶苈子、香附、冬瓜皮、枸杞子、枳实、山楂、半边莲、槟榔、干姜、栀子、麦芽、土鳖虫、大枣。
2.2 药物的功效归类
根据药物分类标准,把234种中药分为19类。其药类频数频率统计分布情况。见表3。
表3结果显示,累计频数在100以上的有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化湿药、止血药、消食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次为泻下药、收涩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驱虫药、开窍药、攻毒杀虫止痒药。
3 讨论
肝硬化是由各种病因所导致的慢性肝病的最后阶段,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胆汁淤积等[1]。肝硬化临床分期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而腹水是两者的共同结果,也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范畴,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病发病与肝、脾、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其腹胀大”,指出怒气伤肝及脾;李东垣《格致余论?鼓胀论》提出鼓胀是由“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朱丹溪认为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生,遂生胀满”,是“脾虚之甚”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积聚失治及黄疸等,病理因素为气滞、瘀血、水湿。肝腹水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肝脾肾气血虚导致气滞、血瘀、水湿瘀结于腹中而发病[3]。其主要分型胃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4]
根据以上统计可知,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核心用药包括茯苓、白术、黄芪、泽泻、丹参、猪苓、鳖甲、柴胡、甘草、党参、车前子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为单味药茯苓,其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本草纲目》茯苓:“茯苓气味淡而渗,........,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本草正》“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都谓其引水而下利小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茯苓能增加细胞内K+含量,K+能改变细胞内渗透压,从而达到利尿消腹水的效果[5]。白术其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其功效健脾燥湿利水,《唐本草》谓其“利小便”。现代研究表明白术水煎液能通过开大腹膜孔、增加腹膜孔开放数目及增高分布密度来调控腹膜孔,从而实现消腹水作用。[6]黄芪其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长沙药解》:黄芪“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言其健脾利水之功效。现代临床试验发现黄芪对缺血所引起的 ALT及AST升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毒性代谢引发的肝损伤,对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一定的疗效。[7]泽泻其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别录》泽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药性论》泽泻:“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本草正义》“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俱言其行水利小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中能提取出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乙醇,这两种提取物均有利尿活性,所以对肝硬化腹水有很好的疗效[8]。对于此病中医上治疗无外乎健脾利水、疏肝理气、温肾行水之法,尤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综上所述,通过对收集到的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234味中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对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分析和药物的功效归类,筛选出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效的药物,其核心药物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丹参、猪苓、鳖甲、柴胡、甘草、党参、车前子、大腹皮、当归等,药物主要归类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化湿药等,初步揭示了治疗肝硬化腹水用药特点,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治疗该病的用药方法,显示出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优势,为临床提供了参考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郭小苓.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58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22.
[2]刘成海,邢枫.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301
[3]夏莉.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诊治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32):3969
[4]高风琴,杨跃青,何瑾瑜,成晓岚,薛敬东,成冬生.鼓胀病的中医证候文献研究[J].陕西中医,2012,33(03):307-310.
[5]游昕,熊大国,郭志斌,商友剑.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2):106-109.
[6]李继承,吕志连,石元和,等.腹膜孔的药物调节和计算机图象处理[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18(3):219-223
[7]郭立忠.中药黄芪化学成份与药理活性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119-121.
[8]王立新,吴启南,张桥,等. 泽泻中利尿活性物质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8,23(6):670-672.
论文作者:马萍,吴百灵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肝硬化论文; 腹水论文; 药物论文; 泽泻论文; 中药论文; 茯苓论文; 中医药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