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控单边主义对美欧安全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军论文,对美论文,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欧安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正式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Missile Treaty,ABM条约),如此一来布什政府执政的第一年就以在其军控领域的单边主义姿态贯穿始终。此举在美国似乎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对其大多数欧洲盟国而言却是再次领教了美国的一意孤行。笔者将通过简要回顾美国近期在军控领域的所作所为,重点分析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单边主义立场对大西洋两岸美欧安全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在国际军控领域采取单边主义的表现
1.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CTBT)。国际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来达到核不扩散和核裁军的目的。但集团对峙和核查技术滞后使全面核禁试在冷战时期无法实现。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明显缓和,从1994年1月到1996年8月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全面核禁试谈判。期间美国积极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做出很大让步,最后达成条约文本,提交给联合国大会。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该条约,并于1996年9月24日开放供签署。美国第一个在条约上签字。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所有缔约国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1](P.181—182)截止到2001年底全世界共有165个国家签署了CTBT,其中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在内的89个国家批准了条约。(注:中国虽然没有批准条约,但早已表示,中国的批准只是程序上的问题。中国也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发起的旨在促进条约早日生效的大会。印度和巴基斯坦没有签字但声称不会延误条约生效。)CTBT既是几代专家、学者、官员等有识之士为了人类的共同安危艰辛努力的结果,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呼吁核裁军、消除核威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核裁军领域达成的重要多边国际军控条约。
布什政府上台以前,CTBT就在美国遇到麻烦。1999年10月克林顿政府将条约提交参议院审议批准,结果遭到参议院共和党多数的抵制而被否决。布什竞选期间及上台以后都对CTBT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认为它不能有效地防止核扩散。2001年7月,布什政府明确要求参议院“无限期推迟”审批CTBT。接着又宣布,不再为条约生效所必需的现场核查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2001年11月5日,美国在联大否决了日本提出的一项核裁军议案,因为该议案要求有核武器国家继续承诺暂停核试验、推动CTBT早日生效等。同一天美国还以1∶140之悬殊投票结果反对将该条约列入联大讨论议程。2001年11月11~13日美国拒绝参加联合国发起的旨在促进CTBT早日生效的大会,将美国反对条约的立场昭示于全世界。2001年11月9日有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决定准备重开地下核试验。虽然后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出来辟谣,但从其上述立场来看,恢复核试验的计划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2.美国反对国际社会为推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 BWC)生效的议定书。该公约于1971年12月16日由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1972年4月10日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同时开放供各国签署,1975年3月26日生效。公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不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制剂、毒素及其武器;也不协助、鼓励或引导他国取得这类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缔约国在公约生效后9个月内销毁一切这类制剂、毒素及其武器;缔约国可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其他国家违反该公约的行为。截至2001年7月共有162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144个国家批准了公约。[2]但由于条约正文只是规定了普遍的原则,各国在自愿的基础上遵守该公约,缺乏必要的核查机制,致使公约的执行与监督出现困难。因此,拟定旨在检查条约履行情况的条款和处罚规定的议定书就成为当务之急。1994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缔约国特别大会授权特设工作组谈判制定议定书。经过各方长达六年多的艰苦努力拟定出的《核查议定书》在2001年7月25日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被美国以危及“国家安全和情报机密”为由予以否决。2001年11月19日至12月7日联合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五次审议会议,讨论通过包括加强对生物武器国际核查在内的实质性新措施。美国代表在会议最后一刻突然宣布,决定停止就完善公约的核查机制进行讨论,导致会议无果而终,被迫延期至2002年11月。
3.关于小武器和轻武器的裁减与控制即“微裁军”问题(Micro-Disarmament)。2001年7月9日联合国“关于小型及轻型武器非法贸易会议”在纽约召开,来自联合国189个会员国和170多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为期两周的会议。大会的召开是联合国多年以来对小武器问题关注的结果。早在1995年,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里在其《和平纲领》中就指出“微裁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1997年和1999年联合国为此召开了专家会议。根据1999年专家会议备忘录,联合国在1999年12月投票决定召开一次全球小武器大会,为此在2000年2月、2001年1月和3月分别召开了预备会议。2001年7月各国代表和非政府组织代表云集纽约,就遏制小型及轻型武器非法贸易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展开探讨。然而美国及其一些追随者竭尽所能阻碍会议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美国负责军控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在其开幕词中为美国代表定下了基调:本届大会只应讨论军用武器的非法贸易问题,不应涉及手枪和非军用步枪。美国还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包括限制将武器卖给非政府团体、就武器交易开始谈判、召开一次审议会议、促进由非政府和国际组织发起的国际运动等一系列建议表示反对。美专家分析美国采取如此强硬不合作的立场,是为了讨好美国枪支团体,避免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对美国武器生产和转让政策施加影响。[3](P.34)在美国的反对下,大会通过的《最后行动计划》几乎没有提到限制私人拥有武器和限制向非政府团体出售武器的问题。
4.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这标志着布什政府在军控领域以至整个外交领域的单边主义达到了又一“高度”。ABM条约由美苏两国于1972年签署。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以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近30年来,ABM一直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2001年11月29日,第56届联大第一委员会连续第三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由俄罗斯、中国和白俄罗斯共同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决议。[4]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ABM,意味着这一重要军控条约的终结。这一举动对爱好和平、主张裁军的国家与人士不啻是最严重的伤害与打击。
二、美国军控单边主义对美欧安全关系的影响
首先,美国在军控领域的单边主义行为将美欧在军控这一重大国际领域里的分歧尽显于世人面前。在几乎所有军控问题上,美国与欧洲盟国的立场都相互对立。在微裁军问题上,美国主张仅对非法流入产生纠纷地区的武器进行限制,而欧盟主张对合法交易也要加强限制和管理。关于核不扩散问题,欧洲盟国认为,在9·11事件以后国际社会应该加强防止包括核扩散在内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并且欧洲主要国家早已批准了CTBT。2001年11月促进CTBT生效的大会尽管遭到美国的抵制,但英国、法国、俄罗斯及所有欧洲国家和西方集团都表示将继续强烈支持CTBT。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审议大会上,美国在最后一刻突然宣布退出核查谈判以后,欧盟15国发表声明,表示“深切遗憾”。关于NMD与ABM问题,大多数欧洲盟国一直明确反对美国的NMD计划,坚决要求维护《反导条约》;要求美国在采取行动之前加强与俄罗斯、中国等有关各方的磋商,避免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而美国则强调自己需要研制和部署一个导弹防御系统来保护它免遭“流氓国家”的导弹袭击。美国退约以后,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做出谨慎反应,普遍强调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性。法国外交部当晚发表公报说,《反导条约》是多年来保持战略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中,继续保持战略稳定对法国来说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需要有约束力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规则和条约。德国外交部发言人米夏利埃斯同日强调,尽力加强国际裁军与军控机制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德国政府将会依据局势的最新发展,为此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5]从谨慎的反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盟国对美国退约的遗憾与谴责,及强调通过条约机制来维持战略稳定的重要性。
其次,美欧关系还受到由于美国军控立场倒退所引发的美俄关系变化的影响。欧洲盟国在冷战结束以后,积极支持美俄继续核裁军,希望通过不可逆转的裁军把俄罗斯融合到统一的欧洲大家庭里来,永久性地消除欧洲分裂撕杀的历史。美俄关系在9·11事件以后明显转暖,俄罗斯对美国反恐行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欧洲舆论普遍希望美俄关系能借助反恐契机得到彻底改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指出“美俄接近不是一种策略,而是战略趋势。”[6]然而事与愿违,美国在反恐行动告一段落后,马上宣布退出俄罗斯非常重视的《反导条约》,并且重新开始指责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违反人权”。美国在人权、恐怖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与在军控等问题上的单边主义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即只考虑一己之利,无视他国感受。美国退约严重伤害了俄罗斯的自尊,激起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情绪。俄罗斯总统普京就这一问题于当晚发表电视讲话时指出,美国的决定是错误的。同时也声明美国退约不会对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7]与普京的冷静态度不同,俄罗斯各界反应强烈。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罗戈津指出,美国的决定将引起欧洲国家的不安,有可能削弱北约内部的团结,并加速军备竞赛。[7]国家杜马“祖国—全俄罗斯运动”领导人科萨切夫认为,在政治方面,退约将大大影响俄美两国自9·11事件以来良好的相互信任气氛;在军事方面,退约不会对俄国家安全构成更多威胁;在经济方面,美退约将导致军备竞赛的重新抬头,迫使俄大大增加军费,这是俄最不愿看到的。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指出,退约证明美选择了“更富侵略性、更鼠目寸光”的政策,以便实现其对世界的独裁。[8]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俄在愤慨之余积极寻求对策。俄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2001年12月18日在布鲁塞尔说,“我们已充分考虑到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可能性,为此俄联邦安全会议已于去年批准俄军建设计划,反击措施早已准备妥当”。[8]按照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承诺放弃部署任何陆基多弹头导弹。现在为了对付美国退约后的新形势,俄罗斯有可能保留自己的陆基多弹头洲际导弹(有10个核弹头的SS—18和SS—24),加强其核进攻能力。若果真如此,美俄关系将面临新的障碍,至少在双边战略裁军方面产生新的不利因素。美国军控单边主义行为所引发的美俄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可能导致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与欧洲盟国对俄罗斯的外交理念与外交目标相背离。如果俄罗斯加强对付导弹防御系统的军备建设,欧洲盟国也将被迫扩充军备,从而直接影响到欧洲的缓和与裁军。简言之,欧洲对美国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俄罗斯因素。美国可以忽视俄罗斯的存在,不顾忌俄罗斯的感受,但其欧洲盟国却做不到这一点。
第三,欧洲盟国通过多边合作致力于本国本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从战略思想上与美国通过单边主义追求全球战略存在根本的矛盾。美国的主要欧洲盟国在冷战结束以后,抓住难得的机遇,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2002年欧盟有望将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等国家吸收入盟。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进入流通,并得到各国的广泛欢迎,表明了欧盟各国奉行的多边外交深入人心。欧洲一体化的扩大与深入根本上体现的是一种多边合作精神,与美国企图凭借自身实力迫使其他国家顺从它的意志、实现全球霸权的单边主义思想,从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
最后,面对分歧欧盟将加强独立防务的步伐。美国在军控及其他领域的单边主义行动恐怕还得持续一段时期。在此前提下,国际社会包括欧洲盟国在内的反对呼声不会停止,但在短期内也无能为力。美欧政治安全关系依托北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经济关系也将继续。但内部的分歧与不信任将迫使欧洲盟国尽快寻找独立自卫的道路。欧元的顺利流通与美国的独断专行从正反两方面激励欧洲盟国进一步寻求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使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真正独立的一极。道路依然曲折但方向已经确定。最近欧盟不顾美国的一贯反对,决心投入巨资发展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谋求进一步独立的思想。
三、军控单边主义不利于美国长期利益
1.单边主义是美国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反应。冷战结束初期,国际社会对裁军与军控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全方位的裁军来确保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彻底消除冷战对峙的物质基础。美国也曾积极推动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企图通过双边或多边军控条约,保住美国一超的优势地位,束缚并抑制其他国家发展军备的手脚。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国际军控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签署并生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等。此外,美国还主导国际社会创造了很多军控“准则”,把一些所谓不遵守国际准则的国家称为“流氓国家”。在美国的强力影响下,其他国际行为体逐渐接受了国际准则、国际规范等概念。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美国一超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美国的自信、傲慢情绪也随之膨胀。认为上述多边或双边军控条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美国不能灵活地运用自己在技术和经济资源方面的优势来获取不受挑战的军事优势。因此就不惜冒犯众怒,率先挑战国际条约,否认自己创立的所谓“国际准则”。
2.单边主义做法使美国国际威望降低。美国出尔反尔,摆出一副对其他国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派头,如何能够取信于“民”?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美国正在成为一个孤傲、自私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做法除了使各国退回到相互怀疑、消极自保的境地以外,还能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呢!作为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国际威望随着布什单边主义的不断升级而降低,美国正在失去包括欧洲盟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信任。
3.单边主义加剧国际社会的无序性,不利于美国的长远利益。美国一年多来频频挑战国际社会经过多年谈判、来之不易的裁军与军控条约,奉行所谓“点菜式多边主义”,反对任何条约的约束,主张单边裁军。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没有必要的核查,裁军与军控从何谈起?美国此前一贯的立场是:任何裁军必须经过可信的核查,否则无从谈起。“一项军备控制协议是否能够被有关国家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否相信这项协议的规定能得到遵守。”[9](P.148)这是美国军控权威论著中关于核查的第一句话。当这一认识逐渐被对手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时,美国却又突然执意回到单边裁军的轨道上去。从现代军控史来看,单边裁军固然是裁军的一种,但更可靠可信的还是有约束力、有核查的双边与多边裁军。因为裁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裁军达到相互信任,缓和国际形势,节约人力、物力的目的。没有约束,没有核查,信任从何而来?现代军控史还告诉人们,只有不损减任何国家的安全、不为任何国家乘机获取优势的裁军与军控条约才能有效实施。美国对一系列国际军控条约的态度反映了其只限制他人、不限制自己的思想,严重损害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军控体制和军控准则,极有可能引发类似于美苏冷战时期“行动——反应”式的军备竞赛,进而加剧国际社会的无序性。而一个愈加无序的国际社会对超级大国——美国将产生无穷无尽的麻烦。
合作还是单干?美国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9·11事件以后美国的一些军控专家曾告诫布什政府吸取这次遭恐怖袭击的教训,加强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和国际多边军控体制的重视。指出“美国要想真正保护自己的国土和人民,必须放弃对国际多边军控条约和不扩散努力的轻视,回到与国际社会多边合作的轨道上来。”[10](P.2)另外一些有识之士则提醒布什政府反思其政策,重温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等共和党总统的军控传统,以免共和党和政府被贴上“流氓大亨”的标签。[11](P.2)这些分析极其中肯。在国际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问题。美国军控单边主义行为不仅使美欧双边关系面临新的摩擦,而且国际安全形势也有可能再度恶化。国际社会应该团结起来,共同维护国际军备控制体制,维护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