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演进过程的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探讨_科技论文

基于网络演化过程的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过程论文,模式论文,平台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集成区域内部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等作用,因此得到各区域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列为21个专题进行单独研究[1]。另外,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定调“十二五”规划,政府部门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等,而区域创新平台恰是实现或落实这些目标的关键。

国内外学者从创新平台运行模式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以期提高其运行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于主体的运行模式研究,包含政府主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主导及以联盟为载体、以共赢为目标的多方合作模式[2];二是基于技术发展水平的平台运行模式研究,包含技术领先型、技术追赶型与技术赶超型模式[3];三是基于区域发展理论的平台模式研究,包含均衡性、点极型以及点轴型发展模式[4];四是基于平台组织形式的模式研究,包含虚拟模式与实体模式等[5]。这些为丰富平台运行模式研究、提高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同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适合区域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不同;另外,随着时间推移,同一区域的创新需求发生转变,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模式也需随之进行调整。目前,从区域创新平台演化的动态视角,研究不同阶段区域创新平台最佳运行模式的还很少。

2 区域创新平台的网络结构特性与演化规律

2.1 区域创新平台的内涵

区域创新平台是指整合集聚科技创新所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多种类型创新资源,为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技术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各类创新服务的一种综合性载体。它是一个由多个子平台以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作为网络节点,通过服务、合作、联盟等多种形式产生交互关系,进而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等相关创新资源在节点之间有效汇集、整合、配置、再创新的复杂网络。

2.2 区域创新平台的网络结构特性

(1)区域创新平台服务功能取决于网络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交互关系。一方面,包含多节点的区域创新平台,在规模、提供服务的种类与数量、对创新活动需求的满足度以及对区域科技经济发展贡献度与影响力等方面占据优势;另一方面,包含同样节点数量的区域创新平台表现的功能与服务水平在某些情况大相径庭。子平台与子平台之间存在较多交互与反馈关系、子平台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多条合作与联盟渠道的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较高。可见,区域创新平台采用的运行模式应当能够有效吸纳网络节点,并利于网络节点建立联结关系。

(2)区域创新平台网络中流动的是各个节点提供的创新资源。网络主要任务就是从各个节点获得创新活动所需的创新资源,并根据需求情况,确定这些汇集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先序与方向等,从而将区域内部冗余资源、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不成规模的离散资源等有机整合,并有效匹配给创新资源需求者。网络运行效率受到参与流动的创新资源数量、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资源流动渠道通畅性、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区域创新平台网络运行效率,应当选择适当的模式,保障网络中创新资源数量满足区域创新需求、资源交互渠道通畅并满足创新资源汇集与及时配置的要求。

(3)区域创新平台的网络结构是动态调整与变化的。网络中节点的交替、变更,节点联结关系的断裂与组建以及节点联结方式的变化等,导致网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另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新型战略产业导向政策的出台等,进一步导致区域创新平台出现大规模、大范围的节点调整与联结关系变动。当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而每一次质变都会使区域创新平台选用的最佳运行模式随之产生变化。由此可见,区域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不存在一个既定的、适合所有平台发展阶段的运行模式。因此,应当基于区域创新平台演化规律,设计适合不同区域的创新平台运行模式。

2.3 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的演化规律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网络结构特征,可以作为一种网络进行研究,其发展过程就是网络形成、发展、成熟与转型的过程。区域创新平台进入各个阶段的动力不同,对外表现特征不同。

(1)形成阶段。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系列产品时,企业会成立支撑企业多种产品共性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平台[6-7],在企业统一安排与战略部署下,集成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完成企业系列产品所需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同理,围绕高校优势学科群与创新团队以及科研院所的特色研究领域等,会形成以创新个体为主导的创新平台。在满足自身创新需求与发展的同时,也为外部主体提供创新服务,于是出现了区域创新平台的雏形。具体表现为:平台依托于创新、研发实力较强的单个主体存在,且规模较小;平台对内与对外服务功能尚未分离,提供的服务仅限于自身社会网络关系范围内的部分需求者,未面向整个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大范围服务;创新平台之间孤立、离散,不涉及更多的资源交互关系。

(2)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包含初级发展阶段和高级发展阶段两个部分。伴随创新平台影响力的提升,其业务量、业务范围不断增加,在某些服务领域会遇到一些瓶颈问题,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新平台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利用自身与外部资源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支撑,于是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联盟等成为该阶段平台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初级发展阶段的对外表现为:出现了单独为外部主体提供创新服务的、独立核算的创新平台,虽然部分平台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对外服务部门依托于某些有实力的主体,而多数已完全独立,实现了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功能的分离;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提升、服务对象与范围有所增加,除为自身社会网络范围内一些主体提供创新服务外,也对领域内其他创新服务需求主体开放;整个网络中零星的节点,开始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组建联盟等方式拓展与其他节点的联结关系;网络处于经常变动中,增加节点与改换联结关系时有发生。

度过初期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平台节点的自身规模已经形成,整个网络开始致力于平台节点之间的整合与联结关系的发展;平台提供小规模创新服务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但是为企业集团创新、产业发展、区域科技进步等提供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政府部门从宏观战略角度介入到区域创新平台发展规划中,引导区域创新平台集成发展,以实现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另外,行业协会等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也希望行业领域内的平台能够有效整合,实现价值链上的整体优化服务;最后,区域创新平台节点自身也希望通过整合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发展机会与利润空间。在这些动力的促使下,区域创新平台网络展开了大规模横向与纵向整合。高级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为:区域创新平台节点功能相对完善,提供中、小规模创新服务能力较强,提供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平台节点除加强与高校、企业等其他主体联结外,也加强了与其他平台节点的联结,平台网络中形成局部密集型联结关系,其中部分是同环节横向的、部分是同类型横向的,也有部分是不同环节纵向的,各类联结关系都相对比较稳定。

(3)成熟阶段。一方面,政府部门在经过初期梳理后,从整个区域产业布局、地区布局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引导区域创新平台网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创新平台节点之间在长期的运行与磨合中,形成了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平台进入成熟阶段。具体表现为:平台网络节点功能完善、运行规范、服务面广、拥有创新资源丰富并可在网络进行有效流动与配置;区域创新平台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拥有大量联结点,网络内部布满了各种横向与纵向相间的网络联结关系;联结关系稳定,但拓展新增联结点的速度缓慢。

(4)转型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导致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结构出现大范围调整,预示着创新平台进入转型阶段。主要表现为:节点之间联结进入锁定状态,联结关系僵化;创新资源按照既有的方向与方式在固定的网络范围内流动;部分节点由于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动等原因出现大规模消亡;新领域内的以单个主体为依托的小平台在区域范围内不断涌现,为区域创新平台的转型带来契机。

正如网络的演化需要经历形成、发展、成熟与转型四个阶段一样,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经历不同阶段的过程。

3 区域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

我国各个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创新需求情况等存在差异,区域创新平台网络发展的成熟度不尽一致,适合各区域创新平台的最佳运行模式也就不同。

(1)单个主体主导模式。在经济或科技欠发达地区,创新体对创新平台服务需求不高或尚缺乏有效寻求服务的意识,只有零散的、单独的、不成体系的单个平台存在于区域内部,处于区域创新平台网络形成阶段。调动这些平台发展的积极性,提高网络节点平台自身能力与影响力,成为这类地区的重要任务。由于此阶段平台发展主要依托于其所属个体,因此主要采用的运行模式有: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

企业主导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科技欠发达地区形成的依附于大规模企业集团创新平台的重点任务[8]。首先,平台可通过争取区域政府部门政策倾斜与支持,谋求更多发展机会;其次,可有效利用其示范效应,提升平台知名度与影响力;再次,进一步通过推动配套企业发展,为平台创造更多服务需求对象;最后,在有效利用区域内部各种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同区域外部企业、高校等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拓展服务范围与内容。

高校主导型:在经济不太发达,但科研力量较强的区域会形成一批依托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与研发中心等[9]。虽然称其为创新平台,但是其提供创新服务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平台的业务主要局限于满足自身创新需求,对外服务、技术扩散等功能的提升成为其改革的核心与焦点。具体如下:提高这类平台对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一是提升平台提供服务的可应用性,如提高平台研发技术与产品的市场适用性;二是针对缺乏服务需求者的问题,创造需求者。在提供区域外部技术服务的同时,鼓励服务对象与区域内部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提升区域内部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认识与需求;三是利用政府力量建立起合作、沟通平台,增加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的机会。

政府主导型:在区域某些关键与支柱产业领域内,政府部门组织力量成立相应的创新平台[10]。这种平台通过政府的力量可实现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汇集,但提供服务的核心部分通常分散在不同主体内部,如何有效集成这些分散的资源成为政府主导型平台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当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平台日常运行与管理;其次,必要情况下可委托第三方或与第三方合作组织相关工作;最后,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可通过改制等转变平台类型。

(2)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联盟模式。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创新活动对区域创新平台提供服务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时,平台就需要同其他主体开展合作[11],以共同满足创新活动需求。这一阶段对应于平台网络的初级发展阶段,区域创新平台由某一力量主导转化为产学研各方力量的有机结合。该种模式下平台与合作主体间的创新资源共享、配置与收益分配等问题成为平台管理的重点。首先,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高校重点提供知识培训、人才培养、专家咨询以及技术知识开发、技术领域研究动态跟踪等服务;企业主要辅助平台提供技术开发、工艺改良、技术培训、技术市场信息以及新产品试制方案设计等服务;中介机构等参与平台工作,组织各种技术论证会,并提供各种检测与认定服务等。

(3)横向、纵向集成模式。区域科技、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企业创新活动频繁,对创新平台提供服务的需求规模、质量以及提供服务的响应时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单个平台或与单个主体开展合作,难以满足区域内部创新活动需求,这就需要对创新平台进行有效集成与整合。

横向集成:区域创新平台提供的某种类型服务在规模上难以满足区域创新活动需求,如单个创新平台拥有的仪器设备在数量、质量、覆盖领域、种类丰富性上,难以满足区域内部众多创新体对研发所用仪器设备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区域大型仪器设备横向联合平台。该平台将区域内部所有仪器设备平台进行有效集成,从而形成一定规模,可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物力支持。这种许多同类小规模创新平台节点,为扩大自身规模以及提升合作中话语权而建立联结关系的模式就是横向集成的一种。为了避免同质平台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该模式的管理重点为建立良性运行与合作机制,提高业务分配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实现制度与管理工作的透明化。

另一种横向集成是指为了向某一环节创新活动提供横向系统服务而组建联盟,如信息处理平台、创新人才培训平台、技术方案设计与论证平台等多个平台,为征集新产品创意共同组建创意管理平台,通过资源集成提供服务支撑。这种模式下,平台之间不存在激烈竞争,且提供的服务依赖于多方合作,因此加强节点之间的交互、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提高联结质量成为平台的努力方向。

纵向集成:创新体在不同创新环节具有不同创新需求,由于单个平台通常仅服务于某些环节,当创新活动开展到其他环节时,为此创新体需要重新寻找服务平台,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也降低了创新效率。因此,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区域内部为不同创新环节提供服务的平台通常建立起纵向联盟,提供一站式服务,如在一个平台内部即可以向研发环节提供服务,也可以向新产品检测环节、产业化与技术标准形成环节等提供相关服务。这种模式下建立联结关系的平台节点具有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互与合作关系,不存在完全竞争,而行为之间又可相互影响与反馈,因此如何利用好这种关系,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学习、上下衔接,实现产业链整体服务最优成为该阶段的重点任务。

(4)网络化模式。科技与经济发达地区,创新需求稳定且达到一定规模,创新平台管理科学、运行规范,形成了横向、纵向有效集成的网络化运行模式。区域创新活动通过平台网络可以快速、及时地收集与确定最佳提供创新服务的平台节点,并将提供服务的反馈信息以及未来技术创新活动所需服务信息等通过平台网络及时传播到指定位置,为区域创新平台网络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与战略制定依据。网络化阶段平台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管理的柔性、避免产生平台网络锁定。首先,引入柔性管理思想,提高平台管理的灵活性;其次,拓展平台网络节点与联结关系,为平台网络注入新的活力;再次,提高平台网络战略管理能力,为平台的发展制定有效规划;最后,科学布局网络节点领域分布与地区分布等,提升网络整体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水平。

(5)平台与多个体联合模式。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重点转移以及经济转型期的区域,内部平台网络中会有部分模块丧失原有的服务群体,失去存在价值。这种衰退与区域创新平台网络中某个平台节点因运行效率低下而被淘汰不同,是外部变动带来的大规模平台网络功能冗余。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来满足新的服务需求。通常新领域在发展初期,很难拥有大规模需求,因此专业服务队伍以及配备的各种相关服务也都不尽完善,就像区域创新平台刚刚产生离散点一样,仅集中于少数产业领域优势主体。所以,这一阶段平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外部其他单个个体开展合作,实现服务功能拓展与转型,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首先,提高平台网络的洞察力,跟踪创新服务需求变动趋势,发现平台需求服务萎缩点与新增点,及时开展与部署平台转型工作;其次,鼓励平台节点与新兴领域优势主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盟与合作等方式,拓展平台服务范围;最后,可主动挖掘与培育新的离散平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主动设计,顺利完成平台转型。

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动力与对外表征不同,各个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科技、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创新服务需求情况等判定自身对应的平台演化阶段,科学选择平台运行模式,确定其管理重点与具体实施措施(见表1)。

4 结论

选择合适的运行模式对提升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平台网络演化过程基础上,揭示不同阶段平台网络的表现特征,并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情况与创新需求情况等。探讨了对应平台网络演化过程的单个主体主导模式、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联盟模式、横向或纵向集成模式、网络化模式以及平台与多个体联合模式等,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模式的管理重点与实施措施。本研究可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科学确定平台运行模式与发展方向、制定平台发展战略等提供有效决策支持与参考。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可进一步选择某些典型区域创新平台开展实证研究,判定其所处阶段,适合采用的运行模式,制定区域创新平台未来发展战略方案。

标签:;  ;  ;  ;  

基于网络演进过程的区域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探讨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