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馆际互借模式的比较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两种馆际互借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际互借论文,两种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5)04-0034-03

1 馆际互借的起源与发展

馆际互借起源于西方,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便开始对其他图书馆实行馆际外借服务、并向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1]190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大会第一次把馆际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作为大会主题加以讨论。[2]而馆际互借获得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则得益于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开展了一些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协作协调工作。80年代初,由于缺少全国馆藏联合目录,馆际互借也只局限于本地区或本系统内以邮寄方式进行。[3]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和网络数据库大量涌现,馆际互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蓬勃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中,馆际互借的数量、服务质量以及受重视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界已逐渐从“如何更多地拥有资源”转变为“如何更多地获取资源”,馆际互借也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一个亮点。

2 馆际互借的模式

馆际互借模式通常是指图书馆间开展馆际互借的工作方式,涉及参与馆际互借活动的图书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馆际互借请求的发送对象、服务提供方式以及用户管理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2.1 馆际互借模式的形成

馆际互借模式的形成受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国家,采取的馆际互借模式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并不是绝对的单一模式独立存在,而是多种模式并存共用。

2.2 馆际互借模式的分类

就目前国内外馆际互借的实践来看,从广义上讲,馆际互借的模式主要分为集中式(centralized)和分布式(distributed)两种。

2.2.1 集中式

集中式馆际互借指由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或文献供应中心集中提供文献保障服务,图书馆(或用户)直接向中心提出文献申请,中心通过自身馆藏或从他处获得后提供给申请方。与馆际互借相关的用户及事务都由中心集中管理。[4]如果从模式上加以细分,集中式馆际互借又可分为中心型、滴漏型(hourglass)、补偿开关型(subsidizedswitching)和自由竞争型(laissez-faire)等4种类型。[5]

(1)中心型。这是最典型的集中式的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文献供应中心有独立的馆舍和庞大的馆藏,有国家政府稳定的财政支持,要作为全国图书馆界的后援图书馆,承担全国基本的文献保障服务。中心要对全国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情况进行监控,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心主要面对图书馆提供服务,一般不直接面向零散的个人用户。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BLDSC)是中心型的典型代表。它凭借政府强有力的投入,集中收藏了5万余种常用的连续出版物,并通过优质的服务满足了全英国80%以上的文献需求。

(2)滴漏型。1977年由美国国家图书馆情报学委员会提出。整个系统由3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用户层,为全国的基层图书馆;第二层为国家文献供应中心,负责协调采购与服务管理;第三层由若干国家级图书馆组成,负责资源建设和向基层图书馆提供服务。如我国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IL)以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采取的就是滴漏型的模式。

(3)补偿开关型。1979年由美国Arthur D.Little咨询公司提出。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个馆藏丰富、服务基础良好的馆际互借网络作为文献供应中心的基础,然后由政府新建一个专门的国家文献中心,负责采购馆际互借网络中缺漏的期刊,馆际互借网络和中心共同保障全国的期刊文献供应。

(4)自由竞争型。1979年由美国Arthur D.Little咨询公司提出。国家文献中心不需要联邦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国家级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和文献供应公司均可通过自由竞争来充当国家文献中心。

2.2.2 分布式

分布式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指以区域性的图书馆或文献提供中心作为资源收藏和服务单位,彼此间组成馆际互借服务网络,网络内任何一家成员单位均可向网络内部的其他成员单位索取所需文献,同时也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单位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分布式馆际互借服务模式从流程上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1)馆对馆方式。读者先向本馆提出馆际互借请求,再由本馆的馆际互借员进行本地判重和资源定位,然后把该馆际互借请求直接发送给借出馆;借出馆将文献传递给请求馆,再由请求馆将文献传递给读者。如CALLS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网。

(2)馆对读者方式。读者检索联合目录后直接将馆际互借请求发送给借出馆,借出馆将文献直接传递给该读者。此种方式要求借出馆应能对外馆读者进行身份验证。如德国和香港地区的馆际互借网络。

2.3 集中式与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的对比分析[6]

表 集中式与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对比

附图

3 馆际互借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3.1 集中式馆际互借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集中式的馆际互借模式由于起步较早,使用简便,易于推广,因此在国内外的使用面较为广泛。在国外,英国、法国和加拿大是集中式馆际互借的主要代表;在国内,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体系均采取的是集中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同时,其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的图书馆也在开展和扩大馆际互借业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馆际互借中心。

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各中心在收费标准、请求模式和管理体系上各不相同。在集中模式下,各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程度也很不充分,而单个中心的资源和服务又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用户要得到尽可能多的文献保障,就需要面对多个中心。在具体的操作上,就需要同多个中心签订协议,到多个中心系统中进行注册,同时还需面对多套收费标准,采取多种不同发送请求模式和管理体系,这对用户来讲,的确非常不方便。

3.2 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比集中式起步稍晚,初期的发展速度和使用范围也小于集中式。在国外,德国是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的典型代表。各参与馆首先联成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然后与各馆的出借系统联网,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直接在网上发出联机借阅要求,图书馆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将文献传递给读者。[7]

随着馆际互借标准化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馆际互借模式逐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93年,国际标准组织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联环境下有关馆际互借协议的两个国际标准:IS010160(服务定义)和ISO10161(协议说明),简称ISO ILL,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图书馆实现与馆际互借事务有关的应用层服务。1997年公布了第2版。

此后,一些集中式馆际互借系统为适应馆际互借标准化的要求,逐步升级为遵循协议的集中式或分布式系统。如研究图书馆联合会(Research Libraties Croup)的馆际互借系统于2002年7月由集中式的RLIN ILL系统升级到遵循协议的分布式的ILL Manager系统。2003年6月30日以后,RLIN ILL即不再接受新的馆际互借请求。8月31日以后,所有参加RLG馆际互借共享活动的单位均使用新的系统,RLIN ILL被废止。[4]

另外,OCLC上的ILLiad系统也根据ISO ILL协议,完成了改造,由集中式馆际互借系统升级为遵循协议的分布式的馆际互借系统。该系统已在我国香港地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当地馆际互借的主流服务系统。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以及香港教育学院等6所高校之间已通过分布式的ILLiad系统来交互馆际互借信息和进行事务处理。[9]可以说,分布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已成为我国香港地区馆际互借的主流服务模式。

在我国大陆,由CALIS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国内30余所高校图书馆组成了CALIS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网,服务网内的成员馆采取分布模式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在该服务网内,成员馆统一使用遵循ISO ILL协议的分布式的CALLS馆际互借系统来交互馆际互借信息和进行文献传递事务处理。

4 馆际互借模式的发展趋势思考

4.1 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将互补并存、协调发展

馆际互借模式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都不可能互相替代,而是互补并存、协调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国家级的文献供应中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文献供应中心可以作为国家的基本文献保障基地,也可以作为最终文献保障基地。由于文献供应中心的特殊地位,更适合采取集中模式。这样有利于集中国家的经费投入,加强统一管理和协调采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馆际互借网络和资源基础,既经济高效,也利于在短期内收效。

毋庸置疑,建立跨地区的大规模的图书馆网络需要充裕的经费支持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实际上,在地区范围内,可以充分利用地域范围较小、读者相对集中、通讯便利、省时省钱省力的优势,建立地区性的馆际互借服务系统,作为地区范围内的基本文献保障来源。因此,集中模式更适合国家级的大型文献中心,而在地区范围内,采取分布模式更加经济和便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2 分布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将成为发展主流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源共享需求,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图书馆之间将会逐步互联成网,在更大范围内开展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随着馆际互借系统的广泛采用和系统开放性、互操作性的提高,馆际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和书目数据的传递将逐步实现。而分布模式具有的直接与借出馆交互、分担事务联络通畅、传输信息标准化、统计功能以及读者可以跟踪馆际互借过程等优势将更加凸现。由此,分布式的馆际互借模式将成为馆际资源共享的发展主流。

4.3 馆际互借系统的设计开发将全面遵循馆际互借协议

早期的馆际互借系统在设计开发时大多没有遵循馆际互借协议,因而在信息交互和传输方面具有相当的局限性。ISO ILL的公布,提供了一系列与馆际互借事务有关的应用层服务的国际标准,解决了不同馆际互借系统间信息交互和传输的问题。为此,一些没有遵循协议的馆际互借系统正在逐步改造为遵循协议的系统,而是否遵循馆际互借协议也成为馆际互借系统在设计开发时的参考依据和标准。

4.4 方便最终用户,直接面向最终用户

尽可能地方便最终用户,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是馆际互借乃至图书馆界始终追求的目标。技术的进步将使馆际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和书目数据的传递变成现实,从而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自主性。[10]当用户无须通过馆际互借员就可以自主地、方便快捷地不受时空限制地申请和获取馆际互借服务时,馆际互借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无疑会大大提高,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签:;  ;  ;  

两种馆际互借模式的比较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