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金钱蛭的人工繁殖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钱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Whitman)是水蛭的一种,在动物学上分类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医蛭科。我国传统医用水蛭人工养殖主要有三种:宽体金线蛭、尖细金线蛭、日本医蛭。水蛭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水蛭素hirudin是一种抗凝物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症瘕、痞块、血瘀、闭经、跌打损伤等,近年来又应用于断肢再植、抑制癌细胞生长。根据当前市场需求,农村开展人工养殖水蛭前景广阔,是科技致富的一条新路子,现将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1 繁育池准备
1.1 繁殖池建造
水蛭繁育池一般建在避风向阳,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池宽5~8 m,水面宽3~5 m,长10 m左右,对角设进出水口一个,并用密网封口防止水蛭外逃,周围设有围拦防逃。种蛭放养前,向养殖池注入0.5 m深的水,种好水草及严格控制水质鲜、嫩、活。水面四周设宽0.5~1 m的平台,池塘溢水口低于平台3~5 cm,平台高出水面2~10 cm,保持湿润,平台的土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土,便于水蛭栖息打洞产卵,平台平时要防积水、又要防干旱,雨后防淹没,以免影响繁殖。
1.2 孵化基质的准备
水蛭产卵平台的土层称为产卵孵化基质。水蛭自然产卵和孵化的基质要求腐殖质丰富、质地松软、温度适中。用塘底肥泥、猪粪、牛粪、鸡粪、青草按4∶1∶1∶1∶3的混合比例发酵制作。先把草料切碎,肥泥晒干打碎与各种粪便混合拌匀。然后铺一层草料(厚6~9 cm),铺一层粪料(3~5 cm),重复铺3~5层,每铺一层用喷壶喷水至水渗出为止,最后堆成1m宽、1.3 m高、长度不限的发酵堆。气温较高时,发酵7 d左右翻一次堆,然后重新堆制。一般翻堆3~6次即完成发酵。当pH值在6~7时,铺在产卵平台上,基质厚度20~30 cm。在基质表面放若干块木板,盖上水草,留下5~10 cm空隙,以便亲蛭爬进去造穴、产卵。
2 种蛭的选择与放养
2.1 种蛭选择
选择年龄在2年以上,个体体重30 g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缩成一团,这样的水蛭怀卵量多,孵化率高。
2.2 种蛭的放养
种蛭入池时间在4月上中旬,放养量视平台面积及水体容量而定,一般每平台可放种蛭1.5kg,约40~50条。池内要有充足的螺蛳、河蚌等饵料生物供种蛭取食,池水水质保持肥爽。
3 幼蛭的繁育
水蛭属环节动物,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产卵茧孵化幼蛭。每条种蛭都同时具备雌雄生殖器官。
3.1 交配
水蛭交配时,2条种蛭头端方向相反,各把雄生殖孔对着对方雌生殖孔,完成受精交配。
3.2 产卵茧
亲蛭交配1个月后,种蛭开始产卵茧。由生殖孔分泌2层粘液,形成外部的卵茧壁,包在生殖孔周围,从雌生殖孔产出的卵存于茧壁与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向茧中分泌蛋白液。亲体逐步向后方蠕动退出,形成卵圆形的卵茧,卵茧大小一般为22~33 mm×15~24 mm,重1.1~1.7 g。卵茧在平台中土层内数小时后变硬,茧壁外层泡沫风干,成为蜂窝状或海绵状的保护层。水蛭1年可产卵茧1~2次,每次产卵茧1~4个。在种蛭产卵茧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防止种蛭受惊而逃,造成空茧。
3.3 孵化
种蛭产卵茧后捕出,繁殖池转为孵化育幼池。卵茧自然孵化,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经11~25d,幼蛭即可孵出。每个卵茧能出幼蛭15~35条,多数20条。初孵幼蛭呈黄色,体背两侧有7条紫灰色纵纹,随幼体生长,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深色纵纹。幼蛭初孵2~3d内,靠自身卵黄维持生活,3d后可自由采食,主要取食螺蛳、河蚌等的血及汁液,15 d后幼蛭长到1.5 cm体长时,可分池饲养。
4 繁殖期管理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亲蛭摄食和活动情况,检查产卵平台上亲蛭产卵和卵茧孵化的情况,保持产卵场环境安静。还要注意检查防逃设施。
创造适宜水蛭繁殖的生态环境。在水面上(1/3水面)可种植水葫芦、浮萍等浮水植物,在水边可种植茭白、蒲草、水芹等水生植物。畜粪下塘肥水,培植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直接给水蛭提供活饵。
宽体金线蛭孵化适宜温度为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产卵平台的相对湿度要求保持在70%~80%之间,当发现基质(土层)表层失水干燥时,应及时用喷壶喷水,平时可覆盖一层水草。
10~15 d冲水1次、更换1/3的池水。夏天高温季节,应加大换水量,一般隔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3左右。在繁殖季节,每天适当冲水或造成微流水,以促进亲蛭的性腺成熟;遇下雨天气,要疏通水池溢水口,水面不能溢过平台,保持平台距离水面20~30cm。
联系电话:025-86581550
标签:蚂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