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再创造,实现数学高效率论文_郭永强

引导学生再创造,实现数学高效率论文_郭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学区王童小学 047199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他们主动进入没有答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探索活动中,自主地走向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喜欢研究数学、应用数学。

关键词:激发求知欲 数学“再创造”数学意识 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然而,我们的数学教育太强调数学的形式化,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和数学观念的培养。同时,我们的数学教育,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们不得不在技巧训练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讲解知识的实际来源和应用,只是去做一些既无实际应用价值又无理论价值的习题,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表现出厌烦和畏惧。

鉴于此,笔者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正如弗赖登塔尔所强调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这种活动”。

具体来讲,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来进行:

一、发现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就要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处于很想弄懂,但一时又无法弄懂,虽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好奇、生疑、想问、想创造。这个问题可以是学生通过复习对比自己发现的,也可以由老师引导或直接提出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课前把一个圆柱模型装进包里,一上课老师就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包里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然后对大家说一说你摸到的东西有什么特征,大家根据他说的来猜一猜包里是什么。”一学生上台后,边摸边说:“这个物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相同,而且都是圆的……”老师问:“这是什么?什么物体具备这样的特征?”没等老师问完,同学们早已进入了积极的猜想和激烈的争论中去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都想猜对,而且十分急切,可没人猜对,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圆柱体模型,开始了讲课……

教学充满了矛盾,新旧知识不时在学生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学中正可利用这些矛盾和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此一来,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找出规律一总结规律一验证规律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则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让学生们像历史上最初的发现者、创始人经历的创造过程一样进行观察、试验,用直觉或推理再加以证实,使他们自始至终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生活经验,设计、组织好学生的数学活动,揭开数学的这种严谨抽象的面纱,将发现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数学“返朴归真”地交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圆柱形水桶、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桶和一大桶水。先让学生们玩,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们立即对那些桶和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有些学生把水倒来倒去进行试验,过了一会,学生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圆柱形水桶向圆锥形桶倒水时几乎正好倒三次;圆锥形桶向圆柱形水桶倒水时,约占圆柱形水桶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应用规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已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数学知识源于实践,更要运用于实践,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利用刚认识的人民币购物,各组的组长当售货员,有卖尺子的,有卖橡皮的,价格不等,发给各组其他成员若干钱,看看哪一组买的东西价廉物美。小家伙们当真来了兴趣,不但会讨价还价,还会货比三家呢!另外教师也应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形象的教例来解释数学,可以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而高不可及、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结合起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问题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数学是“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我们应该从数量、抽象、推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真正喜欢研究数学、应用数学。

论文作者:郭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  ;  ;  ;  ;  ;  ;  ;  

引导学生再创造,实现数学高效率论文_郭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