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歌剧发展的新篇章--“九五年中国现代歌剧交流与表演”一书_艺术论文

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新篇章——写在’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之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戏论文,戏曲论文,新篇章论文,写在论文,演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部主办的’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集中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新成果。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直的23个戏曲剧院、团,20个剧种,共23台现代题材的戏曲新剧目汇集京城,在首都舞台为观众轮番上演,使隆冬的京城戏苑荡漾着盎然的春意,使戏曲界和广大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戏曲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为我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一、现实题材: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沃土

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各剧种历史有长短,传统有厚薄,艺术不同,气象各异,因此,在论其发展时,除看到一般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外,还应看到各剧种特殊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剧目创作的指导性政策,更应辩证地考虑到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采取既能相对统一又能分类指导的剧目政策。正因为这样,在建国后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的戏曲发展在经过了改戏、改人、改制,全面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大力提倡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掀起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高潮这样几个阶段之后,戏曲剧目政策在艺术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党和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的科学的剧目政策。几十年来,在这一剧目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戏曲的发展在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毫无疑问,在当前我国戏曲的发展中,仍然应该坚定地执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但这个原则一方面并不意味着在当前整体戏曲创作中三个领域要各占一方,势力均衡,平分秋色;另一方面也不意味着所有的剧种都要三头并进,左顾右盼,顾此而不失彼。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更和人们审美需要的丰富,一方面作为当代艺术活动方式之一的戏曲应该更多地消解传统性而具有现代性,另一方面当代观众不仅希望从戏曲的传统艺术中欣赏到符合现代要求的美,而且更喜欢看到身处心受的当前生活内容在戏曲中有更多的表现和反映。因此,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说,现实题材应该成为当前戏曲创作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沃土。事实上,一个时代戏曲的发展与繁荣,一个时代的戏曲创作是否与之处的时代相适应,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与演出的状况是戏曲史学家考察与研究的首要内容。

在我国当前复杂变幻的转型期社会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模式的转变、精神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各类人际关系的调整等等所构成的现实生活给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所提供的广阔空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心理情绪能够最有力地激发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创作智慧和创作灵感。只要剧作家真城地敞开胸怀,面对和接纳正在展开的社会现实生活,就可能形成对生活的新认识和新观念,并进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就不仅能够在时代内涵上给观众提供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效应寻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审美趣味之间的契合点。这一点在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体现。川剧《山杠爷》以如歌如泣的叙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艺术家对我国农村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思和期盼。在偏僻的尖尖山堆堆坪村,随着因袭沉重的农民们政治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致富和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抗粮不交、聚众赌博、虐待老人、荒废农田等等,怎么办?党支部书记、村长山杠爷一心为公,满腔正气,但他仍然相信一蛮三分理的办法,仍然相信在长期旧的政治生活方式中形成的权威的力量,于是,抗粮不交者关押,聚众赌博者冬天赤膊泡水塘,虐待老人者游村示众……凡此种种果然有效,村里的工作样样先进,山杠爷也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县上劳模。可是悲剧也由此酿成,因虐待老人而被游村示众的恶媳妇翠花不忍怨愤,吊死在山杠爷家门前,一心为公的山杠爷因触犯国法而被抓,因而也失去了他最为珍视的党籍。该剧的创作虽然是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但剧作家并不是简单地从小说中搬来生活场景和故事框架以构成戏剧,而是首先在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认识上达到了与小说作者同样深刻的水准,并且在戏剧的呈现上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意识。由此,观众从川剧《山杠爷》感受到剧作家对生活的反思和期盼是丰厚而深刻的。山杠爷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他的悲剧负载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内容,其中既有历史的沉疴,也有现实的艰难。剧作通过形象的创造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是对生活的新发现、新认识。

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对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艺术思维的启示不仅有象《山杠爷》这样具有悲剧意识的反思,而且还有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这样沉重而不失乐观的正剧式的深刻揭示。一间古旧衰败的榨油坊弥漫着历史的烟尘,顽强地抗拒着现代生活的气息。它对于死守历史而拒绝现实的满爹是生活的绿洲,是驶向富裕彼岸的航船;它对于历史因袭与现实诱惑交织一身的天哥既是生活的源泉、价值的体现,也是天性的桎梏、希望的墓穴;它对于完全投身于现实新生活的俏姑那就是不能接受而宁愿舍弃爱情的怪物。于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汉子们婆娘们由此生发出种种喜怒哀乐,最终从令人窒息的榨坊中走出来,挥别历史的因袭拾起现实的希冀,重塑自我,奔向未来。该剧展示给观众的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必然发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生产关系的改变。一群历史因袭沉重的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选择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同时在这种选择和改变中完成了自我的重塑。过程是艰难的,但生活前行的动力无比强大,现实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经济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生活信念,这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中是最重要的。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就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这种转变。从这种意义上讲,《榨油坊风情》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对复杂生活纷纭变化的洞察力和驾驭能力。它对于生活进程的艺术呈现基调稳准、意味深长。

现实生活对于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艺术思维的启示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就是社会现实发展的希望和力量,使剧作家能够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时具有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情绪,使剧作家在看到现实中新旧因素的剧烈冲撞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把握住这种新旧因素的必然更替。这种轻松自由的心理情绪和对于新旧因素必然更替的信心,反映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就产生了象淮剧《鸡毛蒜皮》、花鼓戏《羊角号与BP机》、采茶戏《木乡长》等一批具有鲜明喜剧性的作品。如果说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整体水准已趋成熟,那么,作为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喜剧的创作应该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我国农村,村民小组长是人们看不上眼、却又极为熟悉的基层干部,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老人火葬、妇女结扎,样样要管。淮剧《鸡毛蒜皮》就通过审篓还鸡、骑墙断案、转赠神功元气袋、修水码头等情节,构成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喜剧故事,令人信服地塑造了村民组长尤三这一勤勤恳恳、朴实机智、可亲可敬、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一喜剧作品带给观众的不只是笑,而且还有思考。它告诉我们: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取得很大成就,而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一项迫在眉睫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国农村广大,人口众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素质,对于国家的真正现代化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花鼓戏《羊角号与BP机》写的是湘西山区锦鸡寨篾匠石头怕年轻美貌的妻子木香再次赔钱闯祸,就想用古老的羊角号拴住她。眼看打工潮弄得男人走光婆娘守寨,木香鼓动并带领婆娘们开起榨油坊,又办起精炼油厂,木香挂起BP机圆了致富梦。该剧注重表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风趣和幽默,挖掘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发展逻辑中内在的喜剧因素,寓庄于谐,传导了转型期湘西山区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独到的体悟,表现了农村妇女由依附走向自立自强的人格蜕变。采茶戏《木乡长》以喜剧的风格和手法比较成功地处理了反腐倡廉这一在当前可谓重大的题材。乡长李星光面对金钱诱惑的“木头木脑”恰恰表现出他十分清醒。作品的喜剧性在主人公的表面木呆而实际清醒中找到了内在力量,喜剧情节的结构和推动既是人物性格内涵的揭示,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呈现。作品的喜剧表现形式基本上为人物性格的生命历程提供了与之相称的艺术空间。它使观众既为主人公的清正廉洁感到欢欣,也为反腐倡廉的艰难而扼腕感叹。总之,不需再作更多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说,一批现实题材的喜剧戏曲现代戏在历史底蕴、时代内涵、人物塑造、艺术品位上与其他风格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喜剧作品的发展与提高对于整体的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

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不仅多方面地启示了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艺术思维,而且还开阔了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题材视野,使戏曲现代戏创作在艺术内容上开拓了过去所没有的新领域,从而使当前的戏曲现代戏在整体上更多地具有了时代社会的色彩。京剧《圣洁的心灵——孔繁森》歌颂了孔繁森这一时代的英雄和生活的楷模;眉户戏《留下真情》和山歌剧《山稔果》把笔触伸入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为观众展示了当前社会一个重要阶层中人物的生活内容和追求;沪剧《母亲的情怀》表现了下岗工人重视自我再创生机这一对当前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题材;粤剧《情系中英街》在香港1997年回归愈益临近之际为观众展示了中英街这条特殊小街上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甬剧《罗科长下岗》试图反映作为当前国家经济生活重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状况和问题;还有如晋剧《塞北雪》所反映的打击拐卖妇女,保障妇女权益;豫剧《岸上的妹妹》所表现的歌颂见义勇为,呼唤社会正气,等等,时代社会的每一次脉动,每一声气息,都可以在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找到反响和回应。这些作品既表明了戏曲现代戏创作题材视野的展宽,也体现了戏曲现代戏在整体艺术意蕴上的奋力开拓,这将使当前的戏曲现代戏对于今天和未来的观众具有更加丰富的审美价值。

二、艺术典型:现代戏成熟的标志

作为艺术创作,戏曲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把握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必须依靠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才能成为观众审美活动的内容而被接受,应该说,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学性较强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任务,是否能够成功地塑造为观众所接受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既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是考察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中某一艺术门类的创作是否成熟的重要内容。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发展与成熟,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在于一批优秀作品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如《山杠爷》中的山杠爷,《关东雪》中的郭四虎,《榨油坊风情》中的满爹,《哪嗬嗬嗨》中的李阿三,《鸡毛蒜皮》中的尤三,《圣洁的心灵——孙繁森》中的孔繁森,《母亲的情怀》中的朱玲,《木乡长》中的李星光,等等。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其艺术创造的成功程度不尽一致,但一般来讲,都给观众留下了或深刻或清晰的印象。如果考虑到中国戏曲的文体特点和艺术传统,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取得如此的成就,的确是一种很大的发展,的确是戏曲现代戏反映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也的确是我国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消解其传统性而不断增强其现代性的表现。

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因其性格内涵的丰富程度不同和人物生命历程呈现的方式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化的,一种是类型化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艺术创作巨大成功的体现,典型形象性格内容极其丰富,是在其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和冲突中创造出来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典型形象的生命历程要求有较大的艺术空间,便于其性格的发展和完成。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类型形象性格鲜明,内涵明确,同样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类型形象的创造相对来讲不需要太大的艺术空间,因为其性格鲜明,较少变化和发展,往往一开始就和盘托出,在情节的发展中只是不断地加以表现。中国戏曲的文体特点(以歌舞演故事)就适合创造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事实上,中国戏曲中许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就都是类型化的,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包公等等,戏曲中的脸谱就是人物性格类型化的集中体现。因此,以类型化的方式塑造人物也是我国戏曲的传统。这种类型化的人物创造对于古代的观众具有足够的魅力,但在今天的观众看来,就有些单调和乏味。因此,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必须走出类型化的传统,努力创造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这既是戏曲现代戏要深入深刻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戏曲现代戏要通过其创作使戏曲在文体特点和审美特征上符合新时代、新观众、新趣味的要求。

戏曲现代戏无疑要继承和发展戏曲的歌舞性,但歌舞所呈现的艺术创造的重心要从故事移向人物,要挣脱传统戏曲注重讲人物的故事的旧巢,注重塑造故事中的人物,此举的成功,是我国戏曲文体特点的转变、创新和发展。由此看来,当前戏曲现代戏在艺术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极不平常的意义。在当前戏曲现代戏的许多优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已没有类型化的痕迹,在注重赋予人物性格丰富深刻的内涵的同时,努力在戏曲文体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完成,尽管许多艺术形象还不具备鲜明的典型性,但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思维方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因此,人们看到,戏曲现代戏中的人物形象包含了比传统戏曲中人物形象更多的思想、意蕴和生活气息。就以《山杠爷》为例作些简要的分析:这部作品的结构(不仅指剧本结构,也指舞台呈现的结构)已完全突破了传统戏曲讲故事的文体特点。它给观众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人,是山杠爷这个人的性格、行为和命运。因此,在该剧中几条线索的矛盾冲突同时发展,它们既构成戏剧情节,同时也构成山杠爷个性存在的社会环境,这样就把山杠爷的性格由个性存在在观众的审美过程中转化为社会存在。戏曲中的山杠爷朴实无华,为什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每一点显露和发展都使人们感觉到有深刻的意蕴,这就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是个性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也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观赏《山杠爷》,观众不难发现,剧作者乃至全部舞台艺术创造所呈现的堆堆坪村正是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我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改革与愚昧并存,正义与邪恶交织,希望与困惑同在。山杠爷、腊正以及大部分村民代表了改革奋进的决心,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和不断前进的总体历史图景。而王禄的抗粮、黄帮的赌博、翠花的虐待老人乃至山杠爷在法治和对社会整体发展上的糊涂观念则形成了与之相反的灰暗图景。这既构成了一幅具有强烈真实性的现实生活图景,也为全方位地塑造山杠爷这个艺术形象创造了巨大典型性的艺术坏境。在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山杠爷内在性格和品质的完美与外在行为与效果的缺陷就形成了对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生活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山杠爷作为艺术形象其意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乃是在其性格、品质和命运与他生活于其中的典型环境的血肉联系中显示出来的。但有必要提出,山杠爷这一艺术形象作为典型人物并不是十分成功。这主要在于作品的后半部没有为山杠爷性格的发展和完成提供必要的艺术空间。这一不足既与文体的制约有关,更与创作者对人物的把握和呈现缺乏更高境界的追求有直接联系。

戏曲现代戏创作在目前的发展中所表现的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关切,对塑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乃至典型形象的追求和所取得的成就,其意义还不仅是对于戏曲文体特征的突破和创新,而且体现了当前剧作家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理想。剧作家们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参与社会生活,并且干预社会生活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才沟通了戏曲现代戏与观众的情感联系,使戏曲现代戏更加贴近观众。这就是当前一批戏曲现代戏优秀作品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久演不衰的个中缘由。这一点,对我们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给戏曲以正确的定位并且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启迪价值。

三、艺术性与观赏性:戏曲现代戏的独特魅力

应该说,从整体的创作追求看,当前的戏曲现代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增强戏曲艺术所应有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人们从众多的剧目的演出中都很清晰地看到,综合舞台艺术的创作水平在整体上高于剧本创作的水平。这一方面体现在一般剧目中剧本有重大缺陷而舞台艺术包括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仍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戏曲艺术在这种情况下剥离出其特有的形式美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体现在优秀剧目中舞台艺术不仅完美地呈现了剧本创作的艺术性而且更加丰满生动,舞台艺术将戏剧的文学性和戏曲的形式美融为一体,不仅使观众在思想情感上能与作品产生共鸣,而且为观众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应该指出,在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当然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型),在戏曲经过了十几年来的复兴、探索、低谷乃至危机之后,戏曲现代戏创作对于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注重乃是对戏曲本体文化的弘扬。它体现了一种较为成熟稳健的文化心理,这就是在参与新型现代社会文化的建设时不为林林总总的世象所迷乱,坚守对于戏曲本体文化的信心,以复兴、发扬和创新戏曲本体文化的方式来建设新型的现代社会文化,而不是把戏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不明确这一点,就不能充分认识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做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这种戏曲应有的份内之事在当前戏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戏曲现代戏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增强和提高,首先是导演中心制的确立。演员当然是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体现者,但从现代艺术观点看,演员不是唯一的体现者。已经进入现代艺术范畴的戏曲其舞台艺术魅力应该是一种综合艺术的魅力。这种综合艺术的魅力是依靠以导演为中心的艺术群体共同创造的。这一点,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已经成为没有疑义的共识。其次是得益于在舞台艺术综合性整体性原则下充分发挥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造性。这里就要强调优秀艺术人才的作用,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音乐、好舞台美术,这都是构成一部具有较高舞台艺术魅力的作品的前提。没有优秀艺术人才高水平的个体创作,戏曲在舞台艺术上高水平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就无从谈起。在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中,一批优秀剧目的成功及其存在的缺陷和一批一般剧目的不成功及其存在的优长都以不同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在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中,因为观众对于戏曲舞台艺术的综合性整体性艺术魅力的审美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们都不好一般地讲戏曲的综合艺术创作中哪一种艺术因素特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要强调剧目创作中各种艺术因素的综合和平衡发展。但是,在分析具体剧目时,人们是能够指出在其艺术创造的水平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艺术因素,其中既有特别成功的艺术因素提高了剧目的艺术水平,比如《山杠爷》的编剧、《榨油坊风情》和《哪嗬嗬嗨》的导演、《圣洁的心灵——孔繁森》的表演、《母亲的情怀》的音乐、《榨油坊风情》的舞美,等等;也有特别不成功的艺术因素妨碍了剧目的艺术性,比如相当一些剧目的剧本阻碍了观众的审美感受。这种对个体剧目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因素成败优劣的分析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众多的个体状况如果呈现一致,那就是一种普遍性。

当前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增强与提高,表明了创作心态的成熟和稳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创作实践中处理好戏曲的大众性与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关系。戏曲现代戏创作也曾有过旗号林立、花样翻新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诚然为更新戏剧观念、拓展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技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戏曲艺术的大众性决定了不可能创造“纯个人化”的戏曲。目前的一批戏曲现代戏剧目表明,艺术家已不看重旗号,而注重脚踏实地的既能达到自己的创作追求又能为观众所接受的创造实践。创新仍在继续,这种创新已经能够达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戏曲艺术的大众性的统一,达到艺术家的创作追求与社会大众的艺术感觉和审美要求相吻合,甚至创新本身就不再是选择某种观念和表现形式,而是寻找戏曲艺术在新时代中与社会审美心理的契合点。艺术家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的成就感不再是个性的张扬和技巧的展览,而是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律动的深度、概括和反映时代生活的广度、获得观众接受与共鸣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在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中,人们看到众多剧目的艺术内容是社会大众关心和感兴趣的。作品所传导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与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是契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包括传统戏曲艺术方式与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也包括新的艺术方式与手法的创造和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方式与手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是适应的。总之,是在追求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具有较高水平的、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尽管许多剧目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在当前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整体发展中,这种追求是鲜明有力的。

标签:;  ;  ;  

现代歌剧发展的新篇章--“九五年中国现代歌剧交流与表演”一书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