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新挑战--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思考_东亚研究论文

教育的新挑战--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思考_东亚研究论文

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东亚金融危机的思考之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南华早报》今年8月11日发表一篇文章, 题为《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思考教育方面应汲取的教训》。文章援引香港大学保罗·莫里斯教授的话说,东亚经济繁荣一直掩盖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教育之间的不协调状况。文章认为,学校应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提高年轻人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东亚一些国家长期重视教育。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到20世纪初已消除文盲。二战后初期,在日本财政和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免费供应教科书和免费提供午餐。1948年日本普及了初中教育,197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在此基础上1992年大学升学率达到56.6%。二战后,从日本殖民枷锁中挣脱出来的韩国,遍地篙莱、自然资源贫乏;在12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占78%,人才奇缺。韩国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历经100多年的工业化路程,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是依靠从娃娃抓起,重视教育。但是,发展很不平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泰国不仅缺乏经营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甚至技术工人也供不应求。中国虽然重视教育,但由于人口多、教育开支不足,到1995年在全国成人中的文盲率仍高达19%。在全国工业劳动者中,初中以下文化占78%,高中文化占20.4%,大学文化仅占1.6%。

即使日本、韩国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与美欧国家相比,在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二战结束以前,即在1944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国家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布什就“如何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提出意见。布什组织科学家共同研究后于1945年7月写成了给总统的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 强调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根据报告的建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自1950年5 月成立以来,支持了数以万计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而日本重视应用研究开发,忽视基础科学研究,既没有在高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也没有培养出众多的著名科学家。日本著名企业家关本认为,日本的信息技术产业比美国落后10年左右。据统计,就韩国的支柱产业而言,如以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绝对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为100,日本是56,韩国只有4.7,韩国的这些支柱产业对美国、日本的技术依赖程度高达76%。

据德国《经济周刊》今年3月12日一期介绍,许多调查表明, 加强教育会提高一国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1992年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指出,如果人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经济增长就只能很慢。观察一下发达国家的资本,它们之中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美国总统克林顿经济学的核心论点是:全球经济发展迫使美国人要“把活干得更漂亮”。1997年度克林顿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指出:“首要”的事情是提高美国教育水平,要开展一场“全国性的运动”,确保“所有美国人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使美国的教育达到与其他工业国竞争的水平。

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和日本湘南工业大学达成三方联合实施跨国办学协议。值得重视的是,三方将推进灵活多样化的教育课程改革,竭力引入并推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教育体制,推行一套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案,以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求。例如,工科课程的跨国性交流欲实现知识无国界化,则必须根据工种专业的特点,参照世界各国的相关教材,设置二科基础科目,并将各国那些较为专业性、较有代表性、较有普遍意义的课程加以深化改进,重新选定压编成有深度、有价值、适应世界各国的《21世纪跨国综合教材》,这类教材不仅要全面反映出面向21世纪的技术趋向,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力争使学生们掌握能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社会知识。

据统计,现在大学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性的知识只占10%,而现代科学知识占90%。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实施把学校教育、在职和业余培训结合起来的终身教育制。近五年来,美国制造业职工培训费用年均增长率在18%以上,据美国《外交》双月刊今年5—6月号一期介绍,美国每年对商业和其他领域人才进行再培训的费用约1000亿美元。美国80%的企业有科技人员培训计划,每个职工每年必须接受1—2次培训。据统计,90年代初以来,美国传统工业部门解雇2500万名职工的80%,经过培训后进入新兴工业部门。

重视教育将是东亚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条件之一。

标签:;  ;  ;  

教育的新挑战--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思考_东亚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