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和经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动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即进军海外市场,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最初的动机在于确保出口市场和利用低廉劳动力。前者主要是为了拓展和巩固欧美市场而进入欧美发达工业国进行本地化生产,后者则着眼于亚洲发展中国家,重点是“四小龙”。进入80年代,由于亚洲四小龙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生产成本急束增加,日本企业又纷纷把投资重点,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
由于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历史仅有15年,因此,有关有华日本企业经营状况的专门研究还很少。笔者为了阐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和经营方式,采用了通信调查和访问面谈两种方法进行了联合研究。
一、调查概要
调查时间从1993年6月至8月31日,将通信调查表随《东洋经济》一起随机寄给111家在华的日本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合资企业,少量为日本独资企业。结果从51家公司回收到调查表,回收率为45.9%,这51家公司几乎都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通信调查结果,从企业职员人数来看,300人以下的占64.7%,从资本额来看,5亿日元以下的占49%,年销售额不足5亿日元的占39.2%,可见日本在华投资以中小企业居多。作为补充,1993年8月,笔者又访问了8家日资企业(北京1家,大连2家,上海5家),并以派遣的日本职员为对象进行了面谈调查。这些调查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
(1)进入动机(2)合作伙伴(3)日本式经营(4)决策方式(5)经营问题(6)质量保证体系(7)销售网(8)劳务政策(9)本地从业人员(10)今后的扩资计划
二、进入动机
如表一所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动机,最多的是“当地市场的增长性和销路的扩大”,占58.8%。,第二位是“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占39.2%。
表一 进入动机 (回答二项以上)
动机百分比动机百分比
当地市场的增长性及销路扩大
58.8 国内不景气
2.0
零部件、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7.8 母公司要求 21.6
当地税制方面的优惠措施
13.7 国内竞争激烈13.7
市场的接近
11.8 其它17.2
利用廉价劳动力
39.2 无回答 11.8
根据访谈的结果,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动机,因进入地区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进入北京的日本企业大多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上海的日本企业也有类似倾向。而进入大连和江苏的日本企业则认为“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风险太大”,“中国倾向于原材料进口──加工──出口的模式”。进入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日本企业大多瞄准,“优惠的税制”,“廉价的劳动力”。
表二显示了进入中国时最重视的事前准备工作。选择最多的是“选定合作伙伴”,占49%,可见这是日本企业进入前最关心的事项,第二位是“当地情报的收集”,约占40%。
表二 最重视的事前准备
准备事项 百分比
收集当地情报
39.2
确保销售渠道2.0
选定合作伙伴
49.0
培养派遣人员 0
确保当地从业人员3.9
充分筹措资金2.0
没有特别准备 0
其它3.9
三、合作伙伴
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很多场合下采用独资或控股的方式,但在中国,由于经济法律方面有所滞后,所以大都采合资形式。这样,合作伙伴的选择与沟通就显得极其重要。调查表明,在华日本企业94.1%采用合资方式,其中日本出资比例在50~59%的企业最多,占总数的58.7%,小于50%的占25.5%,而独资企业仅占5.9%。合资企业的成败,可认说取决于合作伙伴,对日资比例小于50%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根据日本以前在亚洲其它国家的投资经验,有很多由于有处理好与合作者的关系而不得不撤回的事例。
表三显示了日本企业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认为合作关系好的占47.1%,认为非常好的占23.5%,两者合计,大约有七成的日本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良好,这是这些企业在进入中国时,对选择合作伙伴下了很大功夫的结果。
表三 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合作关系百分比
非常好 23.5
良好47.1
一般23.5
不太好 23.5
很不好
0
无回答
2.0
四、日本式经营
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总是要考虑在日本式经营和当地经营方式中,选择哪一种作为适合于自己的经营方式,表四表明了关于什么是适当的经营方式的调查结果。回答最多的是“日本式经营”,占43.2%,第二位是“日本式经营与当地经营方式结合”,占35.3%,“当地经营方式”,仅占7.8%。日本式经营这一回答出人意料,可能是由于在华日本企业经营时间较短,对当地经营方式抱有疑虑。
表四 经营方式的选择
经营方式
百分比
日本式经营 43.2
当地经营方式7.8
日本式与当地方式结合
35.3
不确定 7.8
其它5.9
那么,所谓日本式经营究竟是什么,我们参考市村真一教授的见解,列出以下日本式经营的构成要素,并调查了这些因素的实施程度。
1.终身雇佣制;2.年功序列工资制;3.年功提升制;4.工作岗位轮换制;5.强调经营观念;6.弹性管理;7.集体决策;8.集体责任;9.重视人际关系;10.禀议制度;11.管理者和普通职员地位差别的最小化。
迄今为止,有关日本式经营在中国实施状况的调查还不多见。表五显示了日本式经营在中国实施状况。实施率最高的是“强调经营观念”,占74.5%。第二位是“弹性管理”和“重视人际关系”,均为37.3%。和在亚洲四小龙调查结果相比较,“雇佣的稳定性”,“年功工资制”及“年功提升制”等方面的回答很少,企业采用劳动全同制,发给奖金的时候,参照工作业绩的情况很多。可以认为这是对企业员工生产效率不太高所采取的对应措施。
表五 日本式经营的实施状况(回答三项以上)
雇佣的稳定性百分比
年功工资制 29.4
年功提升制
9.8
工作岗位轮换制
0
强调经营观念 5.9
弹性管理74.5
集体决策37.3
集体责任17.6
重视人际关系17.6
采用禀议制度37.3
地位差别最小化 22.3
其它13.7
无回答
3.9
五、决策方式
“所谓管理就是决策”,这是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的名言。一般认为,为了把握经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决策的权限具有哪些层次。因此,我们就有关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选拨和提升,当地管理者的物色,提升、工资、新置设备的形成和牌号的选择、员工训练、价格稳定等事项,调查了决策权限有哪些层次。表六显示了这项调查的结果。
1.有关当地管理者的提升及工资、新添设备的形式和牌号的选择、价格的稳定等方面的事项,其决定权掌握在总经理手中的企业很多。
2.有关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提升,当地管理者的物色这方面,决定权掌握在当地人董事或负责人手中的企业很多。
3.有关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选择、第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计划、教育训练方法,决定权掌握在当地部门主管手中的企业很多。
根据丹野先生的研究,在台湾的日本企业,有关企业财务决定权往往下放,大都掌握在日籍高级职员手中,而在中国大陆,有关企业财权大多掌握在总经理手中。总之,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决策的集中化程度很高。
表六 决策方式 (%)
六、经营上的问题
日本企业进入海外,首先会遇到诸如语言不同、价值观不同等问题,这些会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成为沟通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语言,占58.7%,第二位是价值观,占37.3%。而回答文化的仅为2%,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属同一文化圈的缘故。
作为日本企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经营上问题,如表七所示,占第一位的是“技术人员不足”,为27.5%,第二位是“销售不畅”,占17.6%,回答其它的很多,占23.5%,在“其它,”这一回答里,外汇平衡和原材料当地筹措是主要问题。
比较起来,在亚洲“四小龙”的日本企业,在经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资费用上升”,而在中国大陆,“技术人员不足”这一回答则很多。
表七 经营上的问题
内容 百分比
销售不畅 17.6
价格下跌 5.9
材料等费用上升
11.8
工资费用上升 2.0
资金不足 7.8
技术人员不足 27.5
其它 23.5
无回答3.9
七、总结和展望
根据以上通信调查和实地访谈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将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动机和所面临的主要经营问题归纳如下:
1.以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长为根本动机;
2.决策集权化程度较高;
3.日本式经营与当地经营方式的结合;
4.当地职员的企业归属意识培养;
5.技术人员的不足和培养;
和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上十分接近。中国劳动力丰富,素质也有很大提高。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大多显示了良好的效益,有不少企业在短期内回收了投资,并实行了扩资增产体制。可以预见,在今后10年间,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将会急速增长。
从长期来看,以“原材料进口──加工──产品出口”为经营模式的日本企业,由于进口原材料的成本逐渐提高,再加上中国的工资费用快速上升,经营状况将变得严峻。因而,提高原材料的当地筹措比例对日本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日本企业为长期在中国存在下去,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转而采取“在中国国内筹措原材料──加工──在中国国内销售产品”这样一种经营战略。
标签: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