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内乡县衙研究综述论文

20世纪以来内乡县衙研究综述论文

20世纪以来内乡县衙研究综述

吴东东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 :州县地方政府一直是清政府施政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内乡县衙这座现存衙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包含地方政治制度、官员行政、衙署建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诸多问题。但在利用地方名人笔记文集、关注吏役组织、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上仍有提升的空间。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可进一步探索内乡县衙与地方社会秩序的状况和特点,这样不仅能够还原县级政府各层级的行政程序,而且能了解基层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 :内乡县衙;地方政府;研究综述

县作为古代地方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上承上级政令,下掌一方百姓,担负着所辖地区的教化、赋税、徭役、刑诉等一系列职责,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整个古代社会,全国范围内始终设有1000余名知县,为县官建造的固定办公点——县衙也有1000余处,其中包括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官署衙门——河南内乡县衙。它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始建,历经元明清三代数次翻修改造,现存的主体建筑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清代官署规制,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内乡的标志,而且成为一座珍贵的文化宝库,获得了“北有故宫,南有县衙”的赞誉。

一 、内乡县衙的总体性研究

官衙是地方官吏行使职权的空间标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运用古代官修政书、官箴及古人笔记、日记等珍贵史料,旁征博引,写就了数部通论性专著,如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1]、蔡申之的《清代州县故事》[2]、谬从云的《中国历代县制考》[3]、那思陆的《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4]、刘子扬的《清代地方官制考》[5]、王天有的《中国古代官制》[6]。这些著作对古代地方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对地方衙署建筑也有涉及,但对内乡县衙这一现存官署的行政研究未有较细致的论述。

关于内乡县衙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1年河南省文物局和内乡县衙博物馆联合在内乡县举办了“内乡县衙学术研讨会”,邀请史树青、刘子扬等与会专家针对古代县制、县衙建筑及县衙博物馆等方面,从历史学、建筑学、博物馆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编印了《内乡县衙专辑》,以地方文史资料的形式收录了多位学者研究内乡县衙的学术成果,包括县衙博物馆研究员刘鹏九制作的《县衙历代县官更迭表》《古代至民国时期地方政权设置一览表》,辛秀关于县衙碑刻研究的杂记文章,徐新华、王家恒关于历任县官轶事的讨论。全书的后半部分从衙门、县官、福利制度、服饰等级、吏员等方面介绍了一些县衙常识。

受此次会议之鼓舞,周星邻、周慧邻等人于1994年编著了第一部全面介绍内乡县衙的著作《中华独绝——内乡清代县衙》[7]。该书以清代内乡县衙和县级政权为探究对象,大量引用正史、典籍、档案、藏品、碑文、地方志等文献史料和县衙博物馆的实物史料,较为系统、详细、准确地记述了内乡县衙的建置沿革、机构设置、典章制度、官吏设置、选举、公务行政、司法审判、赋税、县属机构等内容,还插入了图片表格,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清代县衙的内涵。

20世纪末,刘鹏九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就《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8]一书。该书以县衙为中心,兼顾其他的地方政权,并扩展至省、道、府、州的各级衙门,以小专题的形式对各级衙门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不仅有典章制度、人事组织、民政司法、土地赋税,而且有诗文匾额、逸闻逸事等。该书以小见大,内容丰富充实,将内乡县衙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历史专业、司法行业的人员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借鉴和启迪。郭建的《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一书,从内乡县衙的布局、建筑式样,出入其间的人物和他们各自的职责,衙门的主要事务、运转情况、办事规则等方面,如导游一般向读者描述了古代衙门的具体情况。[9]

21世纪以来,关于内乡县衙的研究较20世纪90年代来说更加专注于内乡一处,类比同类或更高级别地方衙署的成果并不多见。徐新华、王家恒编著的《内乡县衙览要》[10]较全面地介绍了内乡县衙的历史沿革、楹联匾额、陈列展览、保护开发等内容。该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简明易懂。

王国庆在其编著的《品读内乡县衙》[11]中,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新颖的个人领悟,将县衙的历史、建筑、文化、权力、习俗融为一体,将历史中的县衙和县衙中的历史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这座衙署建筑有了反思历史、观照当下的意义。

在官德文化研究中,除了关注县衙内的楹联、碑刻等实物资料,还有学者从县衙整体出发,分析县衙遗留下的道德教化作用和警示意义,与时下提倡的廉政建设不谋而合。汪宇堂、郑潘柯的《触摸“县衙文化”的风骨》[30],引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的观点,认为建筑与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故将内乡县衙视为官德文化的见证,并认为衙署内的楹联、戒石坊是县衙官德文化的核心,从中解读出勤政为民的文化精神,以期达到以史为鉴、从严执纪的教育目的。

不少学者在从事地方衙署和官制的整体研究时,仍会用一定篇幅介绍内乡县衙。例如,任立达的《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12]、林乾的《清代衙门图说》[13]指出了内乡县衙的机构设置、建筑格局,但多属客观描述,事实上内乡县衙与地方政治秩序的实际状况才是最值得挖掘研究的部分。

二 、内乡县衙的专题性研究

李阳的《衙门文化旅游开发试考——以河南内乡县衙为例》[32],梳理总结了内乡县衙自元至清历次建造修葺的过程。1984年,政府在县衙遗址上成立博物馆后,县衙整体规模最终确定下来。此后,县衙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利用各级政府领导人的效应牌、衙门的产业化开发、网络化的宣传等途径,深入开发内乡县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他还在全文最后一部分指出目前县衙开发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一)建筑艺术

2004年7月21日,《河南日报》第3版刊登了沈亚丽的《官署活标本——解读内乡县衙的人文旅游价值》[33],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分析了设立县衙博物馆和开展官署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牛淑杰的《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以豫西南现存衙署建筑为例》[19],以豫西南现存的南阳府衙、内乡县衙和叶县县衙三座衙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对三座明清衙署的历史沿革、建筑格局与建筑功能进行了探讨,并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多种因素对衙署建筑设计的影响。

江西省文联文学月刊《星火》的李耕老师在我出生的1948年就是大学地下组织的活跃成员了,写了许多“血与火的诗篇”。但直到离休,依然只是普通编辑。他一生历经沧桑,那一代知识分子遭遇的磨难他无一幸免。即使在最悲惨的时日,他也没有停下一个诗人的思索和表达。从炼狱回到人间之后,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诗集,作为江西在全国文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他被中国散文诗学会缺席选为副会长。

李志荣的《内乡县衙建置沿革与现存遗迹考》[20]、栗晓文的《内乡县衙建筑研究》[21]和《等级制度下的明清衙署建筑》[22]、刘炜和阮健的《河南内乡县衙研究》[23]等文,以内乡县衙为载体,不仅研究了古代衙署的建筑沿革和功能布局,而且可以以此窥探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发展。

内乡县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文化旅游方面的意义。相关部门在保护开发内乡县衙时,只有借助旅游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县衙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策略,推动内乡县衙这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良好利用。

(二)官德文化

不耐贮运也与翠香吸钙能力差有关。钙增加耐贮藏性是已有的明确结论。因此,补钙可能对增强翠香耐贮运性或有一定作用。

王晓杰的《内乡县衙楹联与官员道德修炼》[25],以县衙内的楹联这一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渗透的施政理念和民本思想,归纳出为官要勤政为民、廉洁务实、公正执法的官德文化,对今天的官员如何从政仍不乏有益的启迪和借鉴。曹玉丽的《从内乡县衙匾额“清慎勤”领略官德文化》[26]中,以县衙三堂内放置的匾额为研究对象,探究“清慎勤”——清正廉明、审慎行事、勤奋政务的为官之道。姜少勇的《从内乡县衙楹联看古代官员的民本思想》[27]、徐素娟的《从内乡县衙楹联看古代官员的民本思想》[28]、曹秋巧的《内乡县衙“三院禁约碑”的现代启示》[29],以县衙内的楹联、匾额、碑刻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探究县官为政的价值取向和对清正廉明身体力行的实践追求。

由于我的失误,4月22日我到北山后没有找到接头地点,请您原谅。现在我不知道怎样接头,请与我联系。您提供线索我会感谢,酬金3.5万元。

(三)旅游开发

焦雷、高成全的《“县”字与内乡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研究》[24],从“县”字出发,通过对内乡县衙群体建筑布局、风水选址、石牌坊文化、楹联文化等方面的重新认识,解读内乡县衙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并将县级衙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提出要将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县衙博物馆馆员的徐新华,1999年发表了《内乡县衙的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31]。该文介绍了1984年申请成立县衙博物馆后,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按照地方志及古代文书的记载,对遗址周围建筑进行搬迁、修缮的过程。为了发挥地方官署博物馆的优势,工作人员筹划了一系列特色展览,如古代县官职权展、县衙实物陈列展等,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和D-二聚体变化比较 动态检测患者胸水中的CA125和血中的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治疗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胸水中的CA125和血中的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实验组胸水中CA125和血中D-二聚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除专著外,另有一系列学术论文陆续发表,展示了县衙研究、保护开发的一些成果,也加深了学界对县衙建筑艺术、官德文化、旅游开发、官制文化及县官逸事等专题的认识。

内乡县衙自元代始建,历经不同时期的修缮改建,其主体建筑最终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今人对这一珍贵衙署遗址的沿革演变和规模布局已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如刘鹏九和苗丙雪的《明清县衙建筑考略》[14]、王家恒等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县衙》[15]、刘鹏九和周炳成的《神州唯此一衙存》[16]、陈东明的《“何寻古衙典重日,但见内乡琴治堂”——河南省内乡古县衙印象记》[17]、冯兴阁的《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18],对内乡县衙的建筑规制和布局进行探讨和分析。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办公场所,内乡县衙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政治意味。整个县衙建筑沿大门、仪门至大堂、二堂、三堂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两边有监狱、六房、牌坊等,功能齐全,分散有序,层层递进,体现出特定建筑规制带给世人的特殊而深刻的感受。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县令们在内乡任职期间积极体察世态民情,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良好的官吏作风,形成了令后人称颂的官德文化。今人研究县衙的官德文化主要是利用衙署整体建筑和衙内楹联、碑刻等实物资料,解读县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揭示古代官德文化对现代人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警示和启迪。

(四)官制文化

珍贵的内乡县衙不仅是古代社会的历史见证,更是地方衙门官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已有数名学者参考官方政书、档案资料、地方志及现存衙署建筑,对古代县衙官制进行了研究。如刘鹏九在《中国古代县官制度初探》[34]一文中,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以内乡县衙为着眼点,探讨明清时期的县官制度。徐新华的《明清内乡县衙职官及其机构设置》[35],分别从县官和吏员的设置和职能分工这两个方面,讨论县衙这一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运行规则。王艳秋的《从内乡县衙看古代官制文化》[36]从县官的选拔任用、任期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三个角度分析了内乡县衙官制文化。

(五)县官逸事

县衙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象征,与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的县官密不可分,故研究县衙问题,自然少不了对历任县官的研究。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六年之内所接诊的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资料80例(2012.1-2018.1),所选80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60岁,其中交通事故伤患者50例,刀刺伤患者5例,重物挤压伤10例,高空坠落伤5例,打架致伤10例;80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穿孔60例,外伤20例;患者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时间:4小时以内30例,4小时到8小时之间40例,8小时以后10例。80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剧烈疼痛,向会阴部以及腰背部放射,腹部存在不同程度腹膜刺激症状,伴随恶心呕吐,其中20例患者存在休克症状。

马锡瑞的《章炳焘与清代内乡县衙》[37]、谢玲的《章炳焘与内乡县衙》[38]和苗叶茜的《传奇知县章炳焘》[39],都介绍了内乡县衙被捻军袭击破坏后,知县章炳焘筹资修建县衙的情况,并对其修建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不同的是,《传奇知县章炳焘》一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历任知县坚持“官不修衙”的主客观原因,当今官署衙门踪迹难寻的原因,以及章炳焘不得不修衙的背景。

以手机学习平台为主的智慧课堂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主要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智慧教学模式设计思路,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探索。

闫子琦的《从内乡知县看“无绍不成衙”》[40]一文,通过对章炳焘等五位出身江浙地区的知县或师爷任职于内乡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表达了对“无绍不成衙”这句谚语的看法。

为了验证正交实验结果,在正交实验的最佳条件下作了5次平行实验,多糖得率分别为24.75%、23.37%、24.64%、24.94%、24.12%,平均值24.36%,均高于正交实验中的最大值,故验证了正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曾宪阳在《元好问与内乡县衙》[41]中提到,元好问一生为政十年,在内乡任县令的时间就有五年。在内乡县令任上他不仅举家搬迁至内乡,专心民事,还“劳抚流亡”,使“边境宁谧”,营造一方太平无事的小环境,这在金元之际的战乱年代确实不易,“去任后吏民怀之”,现在的县衙博物馆还设有元好问展室。毋庸置疑,这体现出内乡人民对元好问的深切尊敬和怀念。

三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内乡县衙的研究由建筑艺术向官场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特别是地方官制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我国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但其中仍有需要研究提升的空间,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第一,在史料运用方面,现有研究成果所用材料多集中于地方志和古代政书,以及对内乡县衙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对地方名人日记、文集等笔记史料的利用不足。对时人记事材料加以分析利用,对分析县衙政务运行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需要学者进行更加广泛细致的收集筛选工作。

第二,在史料解读方面,地方志中与县衙相关的内容几乎被搜罗殆尽,但多是从政治史角度进行分析。就县衙研究而言,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不只局限于静态的县衙、官吏体制、行政体制的研究,不只重视县官的言行,对于佐贰官、首领官、杂职官及数量庞大的吏员也不应忽视,应采取动态研究,客观认识县官与佐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同一事务中官与吏的职权分工,使研究更加鲜活生动。

主要工程项目:液压钢坝闸3座、格宾石笼生态护岸10km、景观林带800万m2、河道疏浚清淤75万m3。项目总投资为3.1亿元。

第三,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学界对内乡县衙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实际上,这一课题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均有交叉,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内乡县衙行政与地方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司法秩序等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 考 文 献]

[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 [M].香港:龙门书店,1968.

[3]谬从云.中国历代县制考[M].台北:中华书局,1969.

[4]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2.

[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6]王天有.中国古代官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周星邻,周慧邻.中华独绝——内乡清代县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8]刘鹏九.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9]郭建.帝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徐新华,王家恒.内乡县衙览要[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11]王国庆.品读内乡县衙[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

[12]任立达.中国古代县衙制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13]林乾.清代衙门图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刘鹏九,苗丙雪.明清县衙建筑考略[J].古建园林技术,1995(4):47-53.

[15]王家恒,余诺奇,刘鹏九.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县衙[J].紫禁城,1996(1):21-22.

[16]刘鹏九,周炳戌.神州唯此一衙存[J].寻根,1997(5):46-48.

[17]陈东明.“何寻古衙典重日,但见内乡琴治堂”——河南省内乡古县衙印象记[J].当代建设,1998(1):38.

[18]冯兴阁.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J].协商论坛,1999(8):28,31.

[19]牛淑杰.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以豫西南现存衙署建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20]李志荣.内乡县衙建置沿革与现存遗迹考[J].中原文物,2006(1):77-87.

[21]栗晓文.内乡县衙建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2]栗晓文.等级制度下的明清衙署建筑[J].安徽建筑,2012(4):12,38.

[23]刘炜,阮健.河南内乡县衙研究[J].华中建筑,2014(10):145-147.

[24]焦雷,高成全.“县”字与内乡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243-247.

[25]王晓杰.内乡县衙楹联与官员道德修炼[J].领导科学,2013(22):37-38.

[26]曹玉丽.从内乡县衙匾额“清慎勤”领略官德文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3):168.

[27]姜少勇.从内乡县衙楹联看古代官员的民本思想[J].秘书之友,2007(11):9-10.

[28]徐素娟.从内乡县衙楹联看古代官员的民本思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166.

[29]曹秋巧.内乡县衙“三院禁约碑”的现代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4(1):61-62.

[30]汪宇堂,郑潘柯.触摸“县衙文化”的风骨[N].检察日报,2016-10-28(05).

[31]徐新华.内乡县衙的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J].河南文史资料,1999(2):948-951.

[32]李阳.衙门文化旅游开发试考——以河南内乡县衙为例[J].思想战线,2009(S2):69-70.

[33]沈亚丽.官署活标本——解读内乡县衙的人文旅游价值[N].河南日报,2004-07-21(03).

[34]刘鹏九.中国古代县官制度初探[J].史学月刊,1992(6):6-13.

[35]徐新华.明清内乡县衙职官及其机构设置[J].中州古今,1991(4):54.

[36]王艳秋.从内乡县衙看古代官制文化[J].领导科学,2012(17):59-60.

[37]马锡瑞.章炳焘与清代内乡县衙[J].河南文史资料,1992(2):107-109.

[38]谢玲.章炳焘与内乡县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150.

[39]苗叶茜.传奇知县章炳焘[J].书屋,2014(11):41-45.

[40]闫子琦.从内乡知县看“无绍不成衙”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7):174.

[41]曾宪阳.元好问与内乡县衙[J].科学中国人,2014(16):64.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Neixiang Ancient County Government Offic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WU Dongd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China )

Abstract :The state and county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extensive and deep researches about Neixiang Ancient County Government office by academic circles include local political system,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e building of 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like.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still be done by utilizing the notes and collected works of local celebrities,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offi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e. The field research through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helps to deeply explore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ixiang Ancient County Government office and local social orders. What′s more,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unty governments not only can be restored,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ss-root government and local society can be studied.

Key words :Neixiang Ancient County Government office;local governments;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318(2019)01-0061-04

收稿日期 :2018-03-09

作者简介 :吴东东(1993— ),女,河南南阳人,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政治制度史。

标签:;  ;  ;  ;  

20世纪以来内乡县衙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